张潺
【摘 要】在“互联网+”环境下,教育信息化已成为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推进教学信息化改革与实践对于促进学生学习、教师专业成长、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高职学前教育课程信息化价值的基础上,以《幼儿文学》课程信息化教学实践为例,探究学前课程教学信息化的有益路径。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学前教育;幼儿文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34;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08-0189-003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Internet plus",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directions i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informationization in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of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informationization value of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informationization teaching practice of "preschool literature"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beneficial path of preschool curriculum teaching informatization.
【Key words】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Pre-school education;Children's literature;Practice
日前,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指出,教育信息化已迎来2.0时代,要从应用融合发展,向创新融合发展转变,构建“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1]。信息技术只有占领教学主阵地,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推进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逐步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全国各高职院校开始了课程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有责任和义务投身课程信息化建设的热潮中。文章以信息化教学设计一等奖获奖作品《幼儿文学》课程信息化教学实践为例,探究学前课程教学信息化的有益路径,以期推進高职学前专业课程信息化建设进程。
1 高职学前教育教学信息化的价值
1.1 转变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学前专业学生,她们喜欢表演,乐于展示,但普遍对理论专业课的学习兴致不高,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推采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通过微课、教学动画将抽象的文字丰富为声、像、文并茂,借助三维视图等虚拟仿真模式,向学生展示全新的、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文本,课程教学平台为学生的在线学习、自测、交流、共享、评价等搭建了平台,国家精品课、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MOOC等网络课程资源拓宽了学生视野。信息化手段的使用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的弊端,使得被动接受的学生主动获取新鲜的知识,教学方式由“传统讲授式”转变为“教、学、做一体式”更加契合高职学前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1.2 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信息化教学对学前专业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效融合,而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不但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还需要教师潜心研究教学,具有较强的课程设计能力。对比传统教学来看,信息化教学扩展了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反而提升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协调能力,教师不再只是课上讲授,还有课前课后的指导、计划、统筹等[2]。推进课程信息化,需要教师把握应对各种学习资源,并形成一个系统的学习资源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关注点也从注重学习知识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在备课、研课,优化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不断获得专业化成长。
1.3 深化课程改革,契合幼儿园岗位需要
职业教育强调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在课程改革上更加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学生的主体性,课程资源的丰富性,评价方式的多元化[3]。信息技术使新课程改革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在基础理论的教学安排上通过信息化手段宏观调整整个课程,减少讲课学时,增加模拟实验、实践学时,突出岗位能力培养要求。利用先进的信息化工具整合课程资源,改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利用信息化课程平台实现评价的即时性、过程性,建立学生的全过程评价档案,实现评价的多元化。信息化环境的创设极大地推进了课程改革,使得学生的探索的空间更为宽广,探索的形式更为丰富,更加契合幼儿园的岗位需求。
2 高职学前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案例
在学前课程信息化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中,选取《幼儿文学》这门课,从信息化教学设计入手,通过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四个方面分析学前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成果。
2.1 教学分析
2.1.1 教学内容分析
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幼儿文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幼儿文学素养以及幼儿文学教育实践能力。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课程组试图打破传统教学中以知识内在逻辑为主线编排内容章节,而是从职业院校学生的岗位任务出发,依据行业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采取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行动体系,形成“课程—模块—项目任务—知识点”的 4 级结构。课程分为三大模块:幼儿文学启蒙模块、幼儿文学创编鉴赏模块、幼儿文学启蒙教育实践模块,本次教学内容便是选自模块三中的一个项目任务“绘本阅读教育实践”内容包括绘本故事讲述技巧、绘本创意阅读设计等内容。
2.1.2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作为信息化教学的主体,了解分析授课对象是进行信息化教学必不可缺少的一环。就职业院校生源来讲,分类考试招生已占高职生源的一半以上,生源结构多元复杂。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生源主要有三类:春季高考生、夏季高考生、单招对口生,受生源学校培养性质及管理体制的限制,学生在知识技能基础、学习风格上存在差异,加之学生本身个性的多样化,使得高职学前教育的课堂教学众口难调。针对本次教学,授课对象是学前教育专业二年级学生,她们思维活跃,乐于展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本阅读知识和表演能力,通过课前调研发现学生绘本故事讲述欠缺表现力、绘本创意阅读设计形式单一,基于对学生知识基础以及个性特点的分析,按照“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理论进行教学设计。
2.1.3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起点和归宿,在整个信息化教学设计中起着导向作用。在本次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根据课程标准、学生学情以及幼儿园教师岗位任务和能力要求确定了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绘本故事讲述的三要素 2.了解绘本创意阅读的形式;能力目标:1.能够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 2.能够进行绘本创意阅读设计;素质目标:1.强化创意意识2.培养学生重视幼儿个别差异的意识,增强对幼儿教育的热爱。本次教学设计的重点是绘本故事讲述技巧,难点是绘本创意阅读设计。
2.2 教学策略选择
在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目前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模式有任务驱动式教学、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等教学模式[4]。本课程在教学策略选择上从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岗位任务出发,以工作任务为驱动,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通过任务驱动、情境体验、小组探究等教学方法,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力求形成鲜明的“双主模式”。按照“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理论,课前,线上推送学习任务,安排学生认知实践;课中,以课程教学平台为载体,依托绘本爱读学件、思维导图软件,故事魔瓶打雷游戏并结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突破教学重难点。课后,利用微信、课程教学平台等实现资源共享、交流互动,并通过社会服务实践,开展拓展训练,实现学习内容与工作任务的无缝衔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2.3 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将教学过程按照课前自主学习,在线自测,课中聚焦任务,合作探究,课后拓展提升,交流互动的顺序分为五个环节,全过程贯穿绘本“悦”读一个工作任务。
2.3.1 课前准备
教师将自制微课、教学动画、自测题等课程资源上传课程平台,并在课程教学平台向学生推送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完成“绘本阅读基础知识的学习”“绘本阅读教学设计及视频录制”两项任务。学生登录课程教学平台查看学习任务,自主学习微课并进行在线自测,并使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查阅优秀绘本阅读教学案例视频,完成“绘本阅读教学设计及视频录制”的任务。
学生完成预习作业并上传至课程教学平台,教师登录教学平台对学生提交的作品进行评阅和打分。根据教学平台的数据反馈及热点讨论情况,清晰掌握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
2.3.2 课中教学
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教学设置为:激兴趣-学技巧-思形式-促提升-共分享五个环节。具体如下:
环节1:创设情境,激兴趣(启)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绘本改编的动画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2:故事講述,学技巧(读)
对比分析,总结技巧。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课前学生录制的绘本教学视频,并发起在线讨论,学生利用课程教学平台进行投票打分,发表意见,师生共同总结绘本故事的讲述技巧。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绘本爱读学件,进行故事讲述练习,通过“为我读”“自己读”等形式进行跟读、复读训练,并录制“故事魔瓶”进行打擂游戏,巩固练习。最后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表情动作的练习,并利用平板电脑录制视频,上传课程平台。
环节3:头脑风暴,思形式(思)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绘本除了讲述故事外,我们还可以开展哪些创意“悦”读形式呢?学生展开头脑风暴、交流讨论并在资源库中,学习优质课案例,依据自身技能特长,自主选择绘本剧等创意阅读设计形式,并绘制思维导图,将自己的新颖想法绘制出来。最后,以小组形式,汇报自己的设计。
环节4:实践探索,促提升(创)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创意阅读设计,开展实践探索,初步完成绘本创意阅读作品,实现了从创意阅读理念到创意阅读成果的完美过渡。
环节5:成果展示,共分享(评)
学生分组汇报展示,分享设计成果。最后,教师点评,小组互评,教师记录至学生形成性评价档案中,并通过课程教学平台生成课程教学报告。
2.3.3 课后拓展
师生利用课程教学平台交流答疑,通过每学期的教育见习,学生在幼儿园真实开展绘本创意阅读活动,完成岗位任务,并请幼儿园教师评价打分,实现双师点评。
2.4 教学效果特色
2.4.1 教学效果
通过考核成绩反馈,学生绘本故事讲述单项成绩提高了,学生对幼儿文学课程也更加感兴趣。通过后期学生实习情况问卷数据对比,用人单位对学生绘本阅读教学满意度提升了。另外,学生自编绘本话剧深入儿童福利院、青少年宫进行演出,增强了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使得本门课程的素质目标得以落实。
2.4.2 教学特色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绘本爱读学件丰富了绘本资源,通过“故事魔瓶打擂游戏”解决了绘本故事讲述的教学重点;运用思维导图软件,发散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并结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突破教学难点。贯穿完整教学过程的课程平台既增强了师生互动,实现了资源共享,也记录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实现了对学生的过程考核。
3 高职学前教育信息化教学的路径启示
在探索学前教育课程信息化教学实践中,也获得了几点启示:
一是,课前充分准备,信息技术保障支持。信息化教学的本质核心仍为“教育”,信息技术只是优化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师只有充分的备课研课,不断提高教学设计能力以及信息技术能力才能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才将信息技术用的合理,用的有效。
二是,充分利用课程平台,增强师生互动。在信息化教学中,课程平台的搭建尤为重要,它既是课程资源的载体,也是师生互动的桥梁。更为重要的是,平台记录了每个学生的学习历程,使得教学评价有迹可循,将学生的过程性考核落到实处。
三是,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充分体现助学助教。发挥手机QQ、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即时通讯功能,丰富师生交互活动;借助微课、动画FLASH的形象直观化,增强学习趣味性;利用操作性较强的虚拟仿真软件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率。
4 结束语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信息化是“互联网+”的大势所趋,是提高职业学校育人质量的人心所向。在学前教育专业推进课程教学的信息化有利消除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教学效果显著。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继续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合理配置信息化资源,不断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将课堂打造为有激情、有温度、有智慧的人才培养主战场。
【参考文献】
[1]郭庆志,聂庆鹏.吹响高职课堂革命的“集结号”[J].人民政协报2018(1).
[2]俎美杰,孙孟奎.基于网络平台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以滨州学院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1).
[3]李志东,梁陶.信息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02).
[4]王欣,杨泽伟.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及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