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达生
【摘 要】泉州提线木偶戏与南音、梨园戏都是闽南地区最具特色的戏曲,也是构成泉腔戏曲的古老戏种。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源于秦汉,盛于唐宋,至迟唐末五代已在泉州及周边地区流行。2006年6月,泉州提线木偶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泉州市木偶剧团是此古老剧种唯一具有建制的集体传承单位。
【关键词】泉州;提线木偶;发展
中图分类号:I23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1-0054-01
在现代影音节目的冲击下,戏曲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泉州提线木偶剧也不能例外,在危机和挑战下,泉州提线木偶剧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以下改变,从而保证这门古老的艺术能够传承和延续。
一、保护传统
传承,是一项古老艺术能够延续的最重要的途径。没有对古老技艺的传承,一项艺术就无以立足,更不用说发展了。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代大师黄奕缺老先生,他对于泉州木偶剧的各方各面都有着卓越贡献,如对于木偶道具的艺术要求、木偶头的雕刻技艺、木偶戏单人单木偶的表演形式,以及如何操纵线板等技术上的创造,都是木偶戏的重要财产,因此对这些财产的保护和继承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能让其白白消失。
泉州木偶剧团十分注重对表演艺术家的保护和鼓励,一方面鼓励有资历的艺术家不断在演艺道路上精进,追求艺术上更深的造诣;另一方面也鼓励戏曲演员通过发表学术著作以及教授学生来保证古老技艺的延续。
二、培养人才
根据笔者的了解,泉州木偶剧团和上海戏剧学院合作,一方面剧团为上海戏剧学院提供专业的木偶戏演员作为导师,教授学生专业技术,既培养了学生又能丰富学校的戏曲专业;另一方面,上海戏剧学院作为一个在国内享有崇高声誉的高校,则提供教学平台,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提线木偶艺术,并且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学习木偶戏表演的过程中,为泉州提线木偶事业的发展提供新鲜血液。
三、剧目创新
泉州木偶剧团尝试着各种类型的剧目创新,其中包括改编自俄国作家果戈里的同名剧作《钦察大臣》,改编自历史题材剧的《赵氏孤儿》,以及改编自剧团原有传统劇目的《卢俊义》。木偶剧团通过对已有故事的创新诠释,再辅以灯光道具的结构变化,演员表演方式的多样尝试,让观众能获得多种多样的观赏体验。争取找到一种既符合市场发展需要,又能保留木偶剧本身艺术性的发展途径。
四、着力推广
泉州木偶剧团携提线木偶戏参加国内的众多文化交流活动,首先打开了国内的知名度。比如,2008年,著名导演张艺谋来到泉州木偶剧团实地考察,回到北京后就主动邀请泉州木偶剧团参加当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节目的筛选。最终,泉州木偶剧团创作的剧目《四将开台》通过层层筛选,赢得了开幕式制作组的青睐,在开幕式上成功亮相。能在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奥运会开幕式上亮相,对于泉州木偶的传播和推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除了在奥运会开幕式上亮相外,泉州木偶剧团也是央视的常客,既参加过多届春节联欢晚会,也参加过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节目,甚至央视还派出专业的摄影团队来到福建泉州录制泉州木偶的表演,并推出泉州木偶专题纪录片,记录提线木偶这项伟大的艺术。
除了在传统媒体上推广外,泉州木偶剧团还借助新媒体,推出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让广大群众通过微信来了解这项古老文化的最新资讯,可谓是十分便利。
五、走出国门
一种艺术想要推广,不能只停留在国内,要走向世界。泉州木偶剧团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积极合作,建立了“联合国教科文戏曲示范基地”,同时也应各国邀请前往演出,比如前往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参加“联合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等。
六、公益活动
泉州木偶戏是一项来自人民群众的文化,它最终要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而服务于人民群众。所以泉州木偶剧团在每周的周二、周四、周六进行公益演出,回馈人民群众对这项艺术的喜爱,让更多人在平日的生活里也能欣赏到这项艺术。
由此可见,一种传统的艺术要生存,一方面要做好传承的工作,将最珍贵的传统技艺传承下去,不要让传统艺术白白消失;另一方面也要积极革新,顺应时代的变化,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成为人们喜爱的戏曲,借助新兴媒体的潮流,成功生存下来。
七、规划与展望
木偶剧表演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传承,拥有了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包括上百部的连台剧目,几百首以上的剧种曲牌唱腔,至少十几种传统提线木偶线规。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国家体系下,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泉州木偶剧团在国内外都赢得了较高的知名度并且积累了相当的演出经验。在这样的积累下,充分利用自身的品牌价值以及现有的平台设施,综合种种优质资来发展十分重要。比如,吸收国内外一些著名剧团的成功经验,或者利用新时代的媒体网络,结合自身特点,与时俱进,发展自身品牌价值,或者发展自己的“粉丝”和拓展自己的受众群体,在管理上设立长期的演出规划,建立多层次的剧团人才培养建制和良好的激励机制,成为享誉国际的著名的木偶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