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志芬
摘 要:创新课堂需要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氛围是实施素质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放下架子,构建民主平等、互尊互爱、互教互学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真正享有与老师平等交流的自由,通过师生间共享式交流,使学生自由、自主发展,让语文课堂涌动生命的灵性。
关健词:小学语文;尊重学生;课堂契机;课外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13-0015-02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在平等交流中与学生共享知识,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李镇西博士在《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一文中为教师描绘了一幅极具亲和力的图景:“面对美味食品,师生共同品尝,边吃边自由畅谈自己的感受,共同品味美食的乐趣。在共享过程中,老师自然会用自己行为感染带动学生,但更多的是平等的享用和平等的交流,允许学生对各种佳肴作出独特的评价。”在愉快的分享中,师生都获得了满足,获得了营养。
这种“共享式”教学的实质是:教师放下架子,构建民主平等、互尊互爱、互教互学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享有与老师平等交流的自由,通过师生间共享式交流,使学生自主、自主发展。
如何构建“共享式”教学,使语文教学更具生命的灵性呢?
一、尊重学生——共享的根本
传统的“师道尊严”早已被教育界抛弃。而今,每一位教育者都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被尊重的前提下自由发展。
(一)向学生学习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学生至少有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1.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强;2.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3.具有较强的平等意识;4.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5.热心社会活动,有较强的公民意识;6.更容易接受环保意识;7.相信事实;8.做事认真;9.兴趣爱好广泛。
当教师了解到学生诸多优点时,将会带着赏识的激情进行教学。如教学《小狐狸卖空气》一课时,学生读“小狐狸回到深山老家,天天呼吸新鲜空气,病很快就好了。”教师以此为契机,形成一个新的教学环节。
师:为什么小狐狸回到深山老家,病就好了?
生1:深山老家有新鲜空气。
生2:我能说得更完整,深山里有花草树木,花草树木能产生新鲜空气,新鲜空气有益健康。
师:太棒了,你说得非常好!
生3:老师,他说的很完整,可是为什么城市里的人不种树种花呢?如果我是这个城市的一员,我会发一封电子邮件给市长,号召大家种树种花!
教师带头鼓掌,及时表扬,其他同学纷纷发言:“如果我是城市一员……”一个个新奇、大胆而又真诚的设想应运而生了。此刻在老师面前的已不再是一个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了不起的环保家、工程师、艺术家……教师从学生身上学到了知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增长了能力,师生在共同的设想中,分享了成功的喜悦。
(二)相信学生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的眼界宽度不断加大,因此,教师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每个人都有权利抓住每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 ,在教学时不妨大胆放手。如教学《难忘的一课》时,笔者仅抓住课文中三次出现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一关键语句,由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其中,在平等、互助、合作、交流中去体会台湾人民思念祖国、热爱祖国的感情。当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了这些心灵体验时,教师也同享教育成功的快乐。
二、善于把握课堂契机——共享的关键
每一堂课都有其精华的瞬间,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善于研究,善于抓住每一次学生发挥的契机,使思维的火花碰撞出知识与能力的精华。
(一)善于倾听与赏识
不要打断学生个性化的发言,即使在你听来近似荒谬,也请耐心听完。
在教学《好孩子》一课时,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京京为了不让同学淋湿,自己却湿了,你认为他傻不傻?”大多数同学都说不傻,因为他是助人为乐的好孩子。只有一名男同学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我认为京京有点傻!”在大家惊异的目光中,笔者用赞赏的目光示意他讲下去,“我有一个更好的办法,京京可以先把同学送回家,自己打伞再回家,或者先打伞回家,再给同学送一把伞,这样两个人就都不会湿了。”多么好的想法,善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善于动脑思考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抓住此契机,对其进行表扬,一石击起千层浪,其他同学思路大开,更多、更新奇、更合理的办法产生了。善于倾听和赏识可以为学生们提供更宽广的思维空间。
(二)让课堂丰富起来
语文是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只有灵活把握,抓住契机,让各学科融合才更有利于学生发展。
如在教学《威尼斯小艇》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环节:1.计算小艇长度,与数学知识交叉;2.搜索威尼斯相关资料来做导游,与自然、历史知识交叉;3.表演小艇自由穿梭的样子,与表演艺术交叉;4.自制小艇比赛,与手工制作交叉;5.绘制威尼斯风光,与绘画交叉;6.欣赏风光、伴奏音乐,与审美相融合。通过这节课,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感受到更丰富的体验,这就是语文课程的精妙之处。
三、课外延伸——共享的升华
语文课程注重知识性与现实性相結合。将课内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语文课程的动态美才得以实现。
在每一次教学新课之前,笔者都要求学生搜集与文本内容相关的事件或人物资料,以备课堂上展示;课后又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设计多种弹性作业,使学生思维继续拓展。
如教学《小猴子下山》一课后,让学生筹划安排《小猴子第二次下山》情景,并完成课本剧。
在教学完《小狐狸卖空气》一文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聪明的小狐狸失业了,今后她会做些什么呢?学生思路大开,一个个个性化的创意产生了,借此要求学生每小组总结一份资料,将各种构想形成文字或连环画,这样知识与幻想美融合了。
总之,在当今大语文观的教学中,每位教师都应积极探索教改之路,创设新型师生关系,懂得与学生共享,使语文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