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志华
摘 要 当前,随着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小学的德育工作的开展变得十分重要。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学生的自身品質与德育实践能够带来很好的指导,从而加强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与教导,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本文主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探析,并结合其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以及相应举措进行探究,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小学 德育工作
我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个前辈的智慧结晶,是我们所有中华儿女的财富,是我国不断强大的根本原因。当前,教学体制改革正在进行,要求教师以及班级管理者在教育的过程中要融入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文化以及奋勇向前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具有高尚道德情操,为学生以后的发展与成长做铺垫,使学生具有民族自信及民族自豪感。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的德育内容
1.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礼仪使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要知礼、懂礼、守礼,对学生的思想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能够促使学生了解礼仪文化。在古代的字典中,“礼”是人们对于天地与他人的尊敬,有相应的道德修养,具有审美的情操,从而有利于当前社会的协调,保障社会秩序。
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精神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对古人爱国的故事与成语,可以通过与学生分享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要不断努力,发展自己的科技水平,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1.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进取精神
在当前的传统文化中,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得到了体现,这些精神可以激励学生为之奋斗,是学生从逆境中成长。同时这种进取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成为世界强国的主要原因。
1.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
“和和为美”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谐,和谐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战略,也是人们交往的和谐状态,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同时,和谐也是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和谐。小学生应当学会保护自然,使社会环境和谐、文化优秀。
2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作用
2.1在小学德育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功能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对我们的中华儿女具有深远的影响。新课改规定,在教学中加入德育教育,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使我国的根本,使教育的追求与目标,也是提高学生思想素养的直观因素。学校从学生的德育抓起,目的是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所以,在小学德育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不断体现,不断发扬。
2.2小学德育的动力源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德”是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是中华文化的起源,也是文化发展中必备的要素。在当前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最重要的也是德,两个“德”字的含义使相同的,即美德、道德。所以在小学的德育教育中,要重视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正是由于在教育中受到“德”的启发,才出现德育教育。可以说,传统文化是使我国不断发展的动力,而小学德育的动力源泉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工作实践中
3.1在课堂内容中,增加传统文化的比重
在课堂教学中,究其本质,小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为课本,所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课本中,是传统文化的体现方式之一。从而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开展相应的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
第一,在内容上,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本进行全面整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能使学生具有爱国奉献、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和谐互助等精神品质,从而使学生成为责任感强、具有奉献精神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同时,对于传统文化方面,中华民族需要将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并能够发扬光大。需要培养学生的“寻根”的意识,从而对传统文化加以继承。例如:在进行语文课文《七律长征》时,可以为学生讲当时红军两万五千米长征的故事,为学生播放相应的长征短片,从而让学生看到中华民族的魂魄,以及中华民族坚韧顽强,敢于奋斗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第二,从形式上来讲,要对当前的课本进行优化。一是要在教材中通入小学德育教育的理念,引入学生对社会的奉献,引导学生热爱和平、热爱国家、乐于奉献等性格与精神的养成,使学生对当前社会的发展以及未来国家的发展局域重要作用,能够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真实的参与到国家的文化发展中。二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是学生具有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的情怀,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在进行《一面五星红旗》教学中,教师在课程中要插入五星红旗的内涵、并带领学生走到操场,体会五星红旗升起时奏响国歌的澎湃心情,使学生能够热爱和平、热爱国家。
3.2通过实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教育中,仅通过理论知识与思想方面的培养是单一的,小学生只能懂得相应道理,但是却很那真正的进行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在培养学生传统文化思维时,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经常组织开展各项实践活动,从而为校园营造和谐良好的氛围。
第一,开展经典的阅读活动。学校应定期安排学生对我国经典作品进行阅读,如:《三字经》、《弟子规》等。通过阅读,小学生能够大概了解我国的经典之作,同时,也能使学生学会尊敬师长、孝敬父母。也能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将小学生带入经典的世界,从而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
第二,在校内营造良好的社团风气。学校可以在跳舞、唱歌、手工、书法、朗诵、绘画等方面开设学生社团,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组织其积极开展活动,例如:可以依托朗诵社团,开展以孝顺父母为主题的朗诵比赛,依托舞蹈社团举办弘扬民族文化的文艺演出等,让学生在参与课余活动途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最后在良好的社团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使学生的道德水平得到提升。同时也有利于为学生创造互相交流与沟通的良好环境,提升学生的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对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具有良好作用。
第三,依托传统节日举办各类活动。学校可以抓住各个传统节日的良好契机,开展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如在重阳节组织学生慰问敬老院,与老人分享生活点滴帮助学生养成敬老爱老的良好品德;利用九一八为学生普及近代历史知识,鼓励学生铭记历史并努力学习,为日后国家走向强大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另外如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等都可以作为契机,对学生进行感恩主题教育,教会学生懂得感恩,珍惜长辈的付出。例如:在讲解《端午粽》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包粽子、看龙舟赛,为学生们讲其中的故事,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并从传统节日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第四,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加以提升。阅读是学生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拓展知识面、培育良好品德的重要方面,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老师应注重发掘传统文学典籍中对小学生有益并且便于小学生理解的书籍或有关节选,并积极向学生推荐,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而且在此过程中应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对于喜欢新奇事件的学生可以对其推荐神话故事,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对于热爱军事的学生,可以向其推荐《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对于喜欢历史故事的学生,可以推荐其阅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等。
4结语
综上所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的德育教育中,能够提升教师的教育质量与教育方法,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及道德情操,加深学生对于爱国精神、奉献精神的理解。传统文化是教师授课的根本,教师要将其合理融入自己的教学生活中,在教育中培养学生、激励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对自己的德育教育方式进行不断反思,提高自身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 梁士国.做有根有魂的教育——小学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化实施的探索[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7(05):29-31.
[2] 侯健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课堂的渗透策略[J].课外语文,2017(02):17.
[3] 林采凤.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金钥匙——管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J].基础教育参考,2016(02):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