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绍林
【摘要】加强求职过程指导尤其是心理调节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求职的成功率。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求职心理调节具有关键性作用。文章从大学生求职心理误区和形成原因出发,分析职业价值观对求职心理的调节作用,探索以职业价值观为核心的大学生求职心理调适对策,提升大学生求职能力,从而提高就业成功率。
【关键词】职业价值观;求职;心理;对策
一、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心理误区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考虑各种因素,包括薪资水平、职业前景、劳动环境、劳动强度、交通便宜、职业地位、工作时间、工作压力、人际氛围等。在实际求职的过程中,能力准备、心理能量储备等程度不同,每个人心理状态表现不一,出现各种心理误区,具体表现在:缺乏艰苦创业、扎根基层的心理准备,功利性突出,向往舒适安逸,不愿吃苦;浮躁求稳,依赖犹豫,求闲求便,自傲攀比,从众逃避,自卑自负、焦虑压抑;等等。这些状况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求职心理和求职效率。
二、大学生求职心理误区的成因
(一)就业形势严峻导致就业竞争压力激增
就业压力的冲击导致大学毕业生产生众多求职心理问题。自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2017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95万。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就业、家庭、经济和情感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如果缺乏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将出现求职心理障碍,进而带来诸多与就业相关的连锁问题。有些学生求职的期望值过高,求职目标脱离实际,求职的思维与视野为踌躇满志的急切心态所束缚。有些毕业生因家庭、学业以及过往的经历而产生了敏感、自卑和孤僻的心理,不能正确地审视自己,在求职中缺乏理性的思考,往往表现出较弱的心理承受力,不能进行自我心理疏导,就业过程中显得迷茫无措,甚至会选择逃避放弃。
(二)就业能力高低影响求职期待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影响学生求职的心态。就业能力对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如果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较强,他们预期顺利实现初次就业和保持职业生涯稳定的可能性和可控性也更高,越可能在努力求职和成功就业之间建立积极期待;反之,如果就业能力偏低,就会对能否顺利就业和维持稳定就业等产生怀疑,产生强烈的就业不安全感。他们会认为即使自己努力求职也未必能顺利就业,从而把求职看成威胁风险,形成消极的就业态度。
(三)功利心理导致求职偏差
功利心理是大学生求职过程中一种普遍的心理特征。在功利心理的驱使下,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倾向于高起点、高薪水、高职位。工作环境好、经济待遇高、社会地位高是他们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他们往往忽略了工作本身,不太考虑自己是否感兴趣,是否专业对口,是否投入并喜欢。他们不能把求职与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虽然他们知道到基层和艰苦行业需要人才,最能锻炼自己,却怕基层条件差,怕吃苦,埋没了自身的才能,择业时犹豫不决。相比于个人的幸福生活而言,他们在为社会奉献自身价值方面考虑更少,缺乏奉献精神。这其实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导致的结果。
(四)就业观念尤其是职业价值观教育缺失
就业观念是大学生对职业的认知看法,就业观念的形成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个人自身的价值判断、选择、标准等共性因素和个人的兴趣爱好、精神追求、思维方式等个性因素。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政策、社会体度、福利待遇、地域环境的优劣等大环境因素和家庭环境、职业市场、交往空间等小环境因素。由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和意识相对缺乏,大学生难以进行准确的自我剖析及定位,无法制定清晰的职业规划,不能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导致职业价值观模糊化和多元化。职业价值观的不确定导致大学生在面对宽广的信息渠道和择业道路时容易走入追求职业岗位的盲目化、功利化、享乐化的误区,从而导致求职心态的起伏波动。
三、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求职心理调节的关键
价值观对个体的动机、需要、愿望等具有决定、调节和制约作用,是人的行为模式的统帅,使个体的行为具有稳定的倾向性。分析大学生求职心理误区及成因,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求职心理误区往往是由于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来支撑他们的求职行为,导致出现各种偏差。求职是一个自我调节尤其是心理调节的过程,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反应。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通过对所在学校、所学专业以及能力素质与就业市场需求进行比对形成就业认知,进而引发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是指个体行为不偏离常态,能够保持自信和愉悦的心情,不為焦虑、担忧等消极情绪所困扰,能够集中注意力做事情,能够积极地面对和克服困难等。职业价值观是影响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因素,它对大学生求职心理调节具有关键性作用。
职业价值观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职业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职业期望,影响着人们的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是指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及学习过程中对职业选择、职业价值以及职业评价所形成的具体认识。职业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对职业的基本态度,在大学生择业与就业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只有拥有正确、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成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才能更好地实现择业与就业。
由于个人的家庭背景、年龄阅历、教育状况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方面表现出不同的倾向性,形成了个人职业价值观的差异。不同的价值观会导致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不同的心理表现。只有对自身职业价值观有清晰明确的认识,才能在择业过程中保持稳定的积极的心态,否则就容易产生心理误区,影响求职与发展。
四、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提高大学生求职心理调适能力
(一)理清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脉络,加强学生基础价值观的引导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受到家庭、社会等因素影响,利他主义观念相对匮乏。现今社会发展强调团队合作,需要协调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但学生往往过分注重个性和强调自身利益,这种职业价值观与社会要求不相对应。高校应通过校园文化等多种形式加强基础价值观的引导,针对价值主体自主化、价值取向功利化等特点在大学生中倡导集体主义,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修正职业价值观,正确地认识个性发展和团结协作,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基础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应充分引导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从而调整求职观念,完成心理调适。
(二)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完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
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应着力完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体系。高校應结合时代背景,抓住时代潮流,顺应时代趋势,不断改进教育方法,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紧跟社会发展,将教育方针、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生就业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职业认知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素养教育、择业心理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前提与基础,是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纠正自身职业价值观的问题偏差并形成科学、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根本保证。不同的职业认知导致大学生个体形成多样的职业价值观,通过职业认知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职业认知。职业理想是推动大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动力,正确的职业理想可促进大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职业素养包括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重要内容。健康的择业心理既有利于职业价值观形成,同时也是职业价值观确立的表现。高校应引导大学生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在规划中逐步完善确立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为未来求职奠定基础。
(三)推进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职业认知
社会实践是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提升职业认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方法。明确社会实践思路,拓宽社会实践渠道,增加社会实践机会,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认识职业,丰富职业体验。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指导学生把职业选择与自身发展和社会责任联系起来,让学生发现自身知识和能力储备与社会需求的差异,从而更加客观地摆正个人位置,合理调整择业方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会引导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正确地平衡自身需要与社会发展,不仅能有效调整学生求职心态,有效促进就业,同时能够顺应社会和国家发展需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鼓励学生通过生涯人物访谈等活动更多地了解职业生活,在就业指导时引导学生多参加各类招聘会,了解各个行业和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岗位需求进行职业储备。
(四)落实就业跟踪,促进职业价值观教育与就业实践的衔接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终身制学习已成为共识,大学教育已不再是教育的终点,大学生求职作为初次就业体验和实践,对未来职业的再选择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必须深化,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背景,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与就业实践的衔接。在做好在校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同时,加强已毕业学生择业价值观的跟踪和反馈,促使学校专业教育和社会专业需求相衔接和促进。通过就业跟踪,搜集大学生的求职反馈和就业状态,根据反馈信息调整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帮助大学生确定正确的职业偏好和明确的就业目标,增强大学生就业准确性与延续性,让大学生求职既符合社会大环境需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也符合自我成长、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徐立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当代教学实践与教育研究(电子版),2016(11X):255-256.
[2]颜涛.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及教育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 2017(07):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