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军 郭文义 刘晓民
【摘要】文章针对机械类蒙语授课专业学生学习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时的实际情况与其学习特点,在课程教学内容优化重组,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及改革考核与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机械类蒙语授课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内蒙古农业大学民族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MJGYB201506);内蒙古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JDKCJS201501)。
一、引言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我校机械类蒙语授课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通过两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与理论,为学习后续自动化类课程以及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实践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有以下特点。
1.与相关前续课程联系紧密。需要高等数学的先修知识来推导出相应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功率等参量的关系式;在变压器、电动机的章节中,又涉及大学物理中的电磁学基础理论等。
2.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以电路分析为主,探讨电路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
3.课程工程实践性强,要求学生会正确使用常见的仪器仪表,并在电机使用、电气控制、电子电路应用等方面有所收获。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也相应地在学时分配、教学方式等方面做出了改变。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电工电子技术成为我校机械类蒙语授课专业学生学习难度大的科目,学生考试成绩偏低,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蒙语授课专业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语言障碍。虽然经过了一定的汉语学习,但是学生汉语应用能力较弱,而授课教师都为汉族教师,学生对很多专业术语和词汇的含义不能较好领会,严重影响了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学习效果不佳。
2.蒙语授课专业学生主观上有积极向上的精神,但往往数学、物理知识基础较弱。对于课程中的理论推导多和计算复杂的内容,学生学习较困难,压力大,从而产生了畏难思想,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受到了影响。
因此,通过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使蒙语授课专业学生掌握好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技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方法
基于教学实际情况以及拟解决的相关问题,课题组按图1所示方法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通过组织本专业教师进行讨论、调研等活动,明确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在专业培养中的定位及其与农牧业机械及其装备智能化相适应的教学要求,以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合理组织授课内容,优化课程结构,达到与后续课程完美衔接、与整体专业知识培养体系相适应的目标。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科学组织教学过程,改革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机制,为达成教学目标提供保障。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引领与带动作用,促进学生对课程整体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对电工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其中,如何处理课程电路基础理论教学内容与电器、电路实际应用的关系及比重是本部分的关键问题。原电工技术课程总学时56,其中理论课时48,实验课时8。本研究在课程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将实验课时增加为16学时,教学内容上与以往相比,取消了支路电流法、诺顿定理、一阶电路的暂态分析以及直流电机等内容,突出了基本理论与常用低压电器与电动机控制的内容,课程分电路理论与电气设备两个模块,分别由直流电路、单相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变压器、异步电动机和电气控制技术六部分组成。在缩减内容时关注了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如直流电机、PLC等将在机电一体化课程中进行讲授,在此处避免了不同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性。
整合优化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原电子技术课程总学时40,其中理论课时32,实验课时8,本研究将实验课时调整为16学时。缩减了直接耦合放大、差动放大、负反馈、自激振荡等内容,课程由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两部分构成,包含了二极管与直流电源、三极管与放大电路、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门电路与组合逻辑电路和触发器与时序逻辑电路五方面的内容。
四、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建设
通过实践来掌握理论,在实践中巩固理论。改革传统实验项目内容,结合计算机仿真技术,建立实验预习、实操、成绩评定的组织规程与考核办法,提高学生电路工具、仪表使用的技能,突出利用电路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应用,利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掌握,立项并编写了课程实验指导书。增加了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实验学时,由原来每门课程的四个实验8学时都增加为八个实验16学时。电工技术实验项目增加了直流电路中“叠加定理与戴维宁定理”“变压器与电动机特性”和“低压电器拆装与测试”等内容,电子技术实验项目增加了“电子元器件测试与工具仪表使用”“运算放大器模拟信号运算”和“门电路与触发器”等内容。实验项目的设置遵循从元件到电路、由简单到复杂的思想,逐渐过渡,既补充理论课时的不足,又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五、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以及考核评价机制
相比汉语授课班级,两门课程理论学时减少,实践内容增加,在实际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对课堂讲授内容进行科学的规划与设计。同时,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特点和課程特点,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把复杂的、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把繁杂的、高深的数学知识简单化、实用化;切实解决好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授课内容的设计
遵循了元件与电路相结合的思想。在讲授电气控制技术的内容时,将低压电器与相关电路相结合,如介绍了按钮、空气开关、接触器的知识后即可讲解点动、长动等控制,并以此引出电路控制中需求的保护有哪些,继而学习热继电器,进一步引出常用的控制方法,把理论与应用及时进行关联,一环紧扣一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感。
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以往的思路是先将二极管、三极管讲完后开始讲解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以及整流电源等内容,这种模式在小学教学的条件下知识体系连续性、系统性不强,不利于对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提高。本研究把电子元件与其典型应用电路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有机整合。如在讲授半导体的基本知识概念上,围绕二极管,讲完二极管及配合着直流电路展开,将二极管在波形变换、稳定电压、固定点位等方面的作用有机融为一体。通过授课内容的进一步整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自成小的知识单元体系,较好地弥补了传统教学安排对知识学习过程割裂化的影响。
(二)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
1.任务驱动教学法。课程中关于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不方便用實物加以呈现的理解性知识内容,将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即在教学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让学生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2.项目式教学法。将课程中实践应用比较典型的内容,如继电器控制、电子电路应用等通过师生共同实现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相关教学活动。通过典型项目的分析和工作任务的完成,培养学生独立、责任意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通过师生共同交流,生生共同交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社会能力和其他关键能力,实现项目的情感目标。
3.实验教学法。利用电路仿真软件(Multisim),通过构建课堂小实验单元(如电路参数测量、放大电路分析等),使学生掌握课程的有关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探索和发现事物的本质与特征,并逐渐形成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改革考核与评价机制及其办法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需要制定全面合理的考核机制与办法对学生进行有效测评,从而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本研究进行了课程考核的内容与方式改革,考核结果综合并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评定项目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进行评判,其中平时成绩占20%,包含出勤、作业等,实验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分值系数的配比与实际教学内容的多少相适应。
六、实施效果
实践表明,通过优化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结构,适当降低了对学生理论深度学习的要求,但更加密切了与实践的联系。在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考评机制保障下,一方面恰当地结合了蒙语授课专业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另一方面较好地发挥了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长。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程的关注程度以及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较好地掌握了电工电子技术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实际动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涂娟,李少纲.电工学-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29):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