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鑫
【摘要】小学数学学习具有学习内容的抽象性和形象性、学习过程的系统性和渐进性、学习方式的探索性和接受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对小学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数学学习特点的客观制约性,教学要从学习内容的组织、学习过程的安排和学习方式的选用等方面去适应小学数学学习特点的要求,全面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特点 小学数学教学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079-01
小学数学教学要高度关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充分考虑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客观制约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减少教师教学认识上的模糊性和教学实践中的盲目性,从而保证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沿着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富有成效地推进。
小学数学学习是儿童在小学阶段对一门具体学科知识的学习,它是一个比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更狭义、更具体的概念,其实质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由于有关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知识经验的习得与积累而引起心理相对持久的变化。小学数学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下位概念,它一方面必然具有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的共同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反映自身特殊性的特点。小学数学学习究竟有哪些特点?这是一个很难简单作答的问题,因为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小学数学学习活动,人们会对它的属性和特点作出不同的解释。限于笔者的认识水平,这里仅从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三方面对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及其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作简要论述。
一、学习内容的抽象性和形象性
1.抽象性和形象性特点在小学数学学习内容中的突出表现作为课程内容的小学数学知识,在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系统中都是一些最基础且极富教育价值的内容,这些内容由教材编写者经过教学法加工处理将抽象的科学数学知识转化为适合小学阶段儿童学习的形象化的学科数学知识,它一方面仍然保留了数学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具有生动形象的表现形态,教材编写的结果使小学数学知识同时具备了抽象概括性和具体形象性。由此我们认为,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统一是彰显小学数学学习内容个性特征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在小学数学学習内容中比在其他任何学科知识中表现得更突出、更强烈。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特点表明:小学数学学习内容在本质上是抽象的,它同样反映了人类对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抽象与概括,但在形式上它却是形象具体的,反映出教材编写者为了满足儿童学习的需要对科学数学知识所进行的加工改造,正是这种加工改造促成了小学数学学习内容高度的抽象性与生动的形象性的有机统一和完美结合。
2.抽象性和形象性特点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小学数学学习内容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制约作用,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强调形象直观,又要重视抽象概括,要切实处理好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具体来讲,应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小学数学学习内容既要形象直观又要突出数学的本质。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一方面要尽可能用生动形象的情景去呈现数学知识,彰显小学数学学习内容具体形象的特点,让学生切实获得所学数学知识的表象;另一方面又要突出数学知识的本质,强调学习内容科学性和抽象性的属性。要努力减少那种缺少数学内涵的数学知识表现形式,切实避免因对学习内容表现形式的过度渲染而导致数学知识科学性和抽象性缺失、数学学习思考性严重削弱的做法,小学数学教学要从内容上保证学生的数学思考。
二是及时进行抽象概括。小学数学教学要及时引导学生对感性材料中隐藏的数学知识进行抽象提炼,将材料中形象化的数学内容和情景中处于生活经验状态的数学知识上升为科学的数学知识,学生头脑里最终获得的应该是具有科学性和抽象性的数学知识,而不是有关数量和图形的生活经验。
三是强调学生对数学知识实质的理解。小学生在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是结合具体例子理解其内容的实质,而不仅仅是在字面上准确表达数学概念的定义和数学原理的特定规律,更不要去急于将所学数学知识符号化,小学数学教学要避免学生在数学知识的理解上陷入徒有其表的符号把握局面。
四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尤其是在那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中,不必处处模式化地要求学生用教科书上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数学知识,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征数学知识,既符合小学数学学习内容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又可以降低学生理解和表达数学知识的难度,还有助于教师更真实地了解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情况。
探索性和接受性特点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师生教与学方式的选择和应用上。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所教数学知识的性质特点和学生理解这些数学知识的难易程度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学习数学,通过学习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有机配合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优化,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获得最佳效果。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引导学生搞好多种学习方式的优化组合。小学数学教学要彻底改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单一的局面,放弃所谓最优教学方式的追求,就单一的教学方式而言,并不存在具有普遍意义的最优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学习数学,尤其要搞好学生独立思考与同伴合作交流、学生自主探究与接受教师讲授的有机结合。
二是教师的讲授一定要给学生的探究发现留下空间。探索性和接受性特点要求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改变那种什么问题都讲深讲透的做法,教师的讲解要给学生的独立探究、自主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凡是学生自己能够发现、能够理解的内容教师原则上都不要讲解,教师的讲授通常应放在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如用字母表示数、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找等量关系、负数的意义等全新内容的学习一般都需要教师作必要的讲解。就是这些内容的讲授也主要是针对问题的关键处进行启发和引导,要尽量减少面面俱到的系统讲授。其次,教师讲授的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数学思考,而不是陈述数学知识的结论。
三是切实避免用直观演示代替学生数学思考的做法。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一方面给教学带来很大方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也给学生的数学学习造成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主要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由于计算机多媒体的过度使用而降低了数学的思考价值,削弱了数学学习的思考性和挑战性。
参考文献:
[1]冯忠良,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