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营造在乡村精准扶贫中的影响力分析

2018-06-07 05:50:19李倩影
行政科学论坛 2018年5期
关键词:营造居民精准

李倩影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一、社区营造与精准扶贫

社区营造在维基百科中的定义是:“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围内的居民,持续以集体的行动来处理其共同面对社区的生活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创造共同的生活福祉,逐渐地,居民彼此之间以及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联系,此过程称之为‘社区营造’。”日本的宫崎清教授主张将社区营造分为人、文、地、产、景五大方面。“人”指的是社区居民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经营和生活福祉的创造,“文”指的是社区共同历史文化的延续、文艺活动的经营以及终身学习等,“地”指的是地理环境的保育与特色发扬、在地性的延续,“产”指的是在地产业与经济活动的集体经营、地产的创发与营销等,“景”指的是“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生活环境的永续经营、独特景观的创造、居民自力营造等[1]。社区营造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能整合“人、文、地、产、景”五大方面的各种资源,来打造本社区的特色,实现居民自治,培育社区文化,改善社区环境,释放社区潜力,建立永续社区。

精准扶贫是相对于粗放扶贫的概念而言的,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2]。如今,精准扶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我们通过动员全社会参与,已然开创了多维度联动的社会扶贫新格局,通过“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四个施策”(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五种渠道”(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十项工程”(干部驻村帮扶、职业教育培训、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构树扶贫、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龙头企业带动)[3]的纷纷落实,我国的扶贫工作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社区营造与精准扶贫的内在关联详见表1。

表1 社区营造与精准扶贫的关系

二、社区营造有利于挖掘贫困者潜力,提升其自我意识,变被动为主动

社区营造以培育公民为目标,强调社区的主体性和自主性,重视培养社区居民自我诠释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区居民赋权、增能、培力[4]。在精准扶贫中,以改变“人”为目标,以改变其生存资料为手段和过程,避免贫困人口的“救助依赖”。在改变贫困者观念,鼓励其尝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很多社区营造的方法,如在培训中采用参与式学习的方法,让贫困者在行动中学习体验,认识到“做”背后的深意,相信自己的力量。只有让贫困者真正通过自己的努力看到变化、尝到甜头,他们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脱贫计划,从被动的等待援助者转变为主动追求更好生活的有尊严的公民。在具体的实践中,河南省登封市的周山村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周山村社区营造的第一个阶段是实施农村妇女手工艺开发项目,当地成立了手工艺协会,组织妇女们一同生产。为此,社工人员安排了全程的培训课程,使妇女们在“动手做”的过程中认识到产品背后的“理念”,逐步提升自我意识。最终,项目的成功不仅增加了妇女们的收入,而且从中培养出一批有责任、有热情的社区骨干,带领大家一起努力推动家乡旧貌换新颜。

三、借鉴社区营造建立乡村居民间的互助机制和乡村社区公共基金

社区营造强调的是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建立一种高效友爱的互助机制,实现社区与居民的共同发展。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应在村民之间建立互助机制。尤其是在贫困地区和贫困乡村,由于其本身整体的资源就是十分有限的,只有共享才能发挥出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用。因为扶贫脱贫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这个相对长的一个时间段内,任何集体和个体都可能会因各种因素而重新陷入贫困,所以在扶贫中要辅导村民形成一种长效的互助机制,这样不仅可以实现雪中送炭,还可以实现村民睦邻友好。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式的乡村本身就是熟人社会,在乡村中大家更易形成利害相关、紧密合作的人际网络,在实现居民互助上具备先天的优势。建立乡村社区公共基金也是出于更紧密地团结村民的考虑,公共基金多取自很少部分的社区内生资源的营利所得,支出则主要是用于社区公共服务方面,如给居民买保险、社区装饰、举办活动等,也可以用来支付那些在社区公益性岗位服务的残疾人的部分工资,钱虽然不多但却可以由居民共同协商支配,从而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我们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河南省民权县绿洲街道办事处所管辖的许多村庄都设有公益性岗位,这些岗位多是负责村庄清洁、治安巡逻等工作,从事这些岗位工作的人群主要是贫困户、轻度伤残人员,政府部门每个月会根据他们的工作情况给予适当补贴以改善他们的生活,截至目前,该项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绩,受到了群众的认可。如果每个乡村都建有社区公共基金和邻里互助机制,那么类似的通过公益性岗位扶弱济贫的活动,居民自发组织也可以实现,而不是单单依靠政府惠民政策的到位,同时这也有利于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居民自治。

四、乡村精准扶贫应积极学习社区营造中多方主体参与的宝贵经验

成功的社区营造往往都是多方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有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社区居民的智慧与汗水、社会组织的帮扶助力、社工人员的引领协调、文化业者的文创项目、专业知识分子的技术指导等,正是多方力量的有效介入,社区营造才能点石成金。如今,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必须发动多方力量参与其中。首先,政府主导还是第一位的,政府需要对精准扶贫进行顶层设计,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尤其在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方面。其次,社会组织应立足自身优势最大程度地参与到精准扶贫中,它们的参与一方面可以发动各种资源直接助力扶贫工作,另一方面可以作为第三方监测评估主体来检验基层干部的工作实效和督促相关政策的落实。再次,应鼓励有情怀、有干劲的企业家带头帮助扶贫,带动民间资本的进入。最后,高级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员应组成志愿者队伍深入基层为精准扶贫献力献策,推动科技兴农、科技富农。只有协调各方形成合力推动精准扶贫,乡村才能发生质的变化。我们在实地调研中了解到,目前河南省基层乡镇、村庄正在进行的最主要工作是精准扶贫,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在许多地方推广开来,如我们调研的民权县吴庄村在进行优质杂果园建设,史村铺在发展采摘观光园的同时着力进行台鳅类水产的养殖。当地的村干部告诉我们,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他们经常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到村中对村民进行农技养殖方面的培训,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另外,由于很多村庄留守儿童状况严峻,商丘师范学院经常在暑期组织大学生深入村庄进行一系列的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对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帮助很大。笔者认为这些都是社会力量积极注入乡村发展,帮助其脱贫脱困的有效实践,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深度的挖掘和更好的推广。

五、立足乡村特色发展产业经济,充分释放“人、文、地、产、景”潜力

社区营造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能整合“人、文、地、产、景”五大方面的各种资源,来打造只属于本社区的特色。对于贫困村庄来说,立足自身特色发展产业经济不仅有利于挖掘自身的内部发展资源,而且有利于打造属于自己的乡村品牌,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价值。精准扶贫工作对于各地来说应该做到“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在乡村发展产业经济上力求多样化,毕竟模式复制有风险,立足自身才可靠。笔者认为,贫困乡村在发展产业经济时一定要深入了解自身情况,整合现有“人、文、地、产、景”资源,结合天时地利寻找本土特色,组织各方充分论证制定发展规划,最后再分阶段逐步付诸实践。在发展过程中,要着力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还要注意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生产、生态、生意、生活四生合一,资产升值、产业更新、消费升级的新型乡村。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经济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使发展成果由所有村民共享,鼓励村民在积极参与乡村建设中寻找商机,自主创业、谋业,将自身的成长、小家庭的发展融入到乡村大家园的成长发展之中,促进整体效益的增加。任庄村位于河南省民权县县城东北处,黄河故道南岸,依堤傍水,水资源得天独厚。自2016年以来,绿洲街道办事处紧紧抓住“两园一廊”的发展机遇,以打造“故道小江南”旅游亮点为目标,在加快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积极进行村庄改造与重建,以此为依托发展农家乐,以农家乐为平台展现民权风情。未来五年,任庄村计划通过建设园林式农家乐90余户、建设故道人家迪士尼小镇风情园、发展稀有水产养殖和莲藕种植以及加强对任庄旅游的宣传等措施,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笔者认为,任庄村的发展之路就是立足自身特色,充分释放“农村+农民”活力的过程,随着当地“人、文、地、产、景”资源整合的不断深入,其小康之路会走得更加坚实长远。

六、教育促进社区文化认同是社区营造与精准扶贫的核心

社区营造的一个核心工作就是培育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社区文化认同凝聚人心,形成共同的社区愿景,建设社区家园。社区文化认同具有稳定性,需要我们通过教育的方式来实现[5]。对于精准扶贫,教育的作用同样重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如夜校、培训会、大讲堂、兴趣坊、参与式活动等,增强村民知识技能,培养村民兴趣爱好,丰富文化生活,产出文化成果,形成乡村的软实力,同时用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促进乡村脱贫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传统乡村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移风易俗,使符合现代人模式的理想生活理念扎根在村民心中。在这个方面,四川的明月村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明月村在进行社区营造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培育立足本土的文化理念,开设了明月讲堂和明月夜校,给村民们讲解乡村发展理念,培训各项技术,包括房屋改造、农业种植、民宿建设、旅游讲解、社交礼仪、书画篆刻、陶艺染布等,使他们成为促进明月村脱贫致富大发展的坚实力量源[6]。最终,教育培育了村民的社区文化认同感,使他们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家园,愿意共同携手建设美丽乡村,愿意尝试用自己的改变推动家乡的改变,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推动脱贫致富工作。

[1]曾旭正.台湾的社区营造[M].台湾:远足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16.

[2]精准扶贫[EB/OL].(2016-12-22)[2018-01-25].http://baike.baidu.com/item/.

[3]学习笔记小组.关于“精准扶贫”,你需要了解的十个关键点[EB/OL].(2015-10-20)[2018-01-25].http://www.qstheory.cn/laigao/ycjx/2015-10/20/c_1116879999.htm.

[4]南方都市报.从台湾“社区营造”看扶贫与乡村建设[EB/OL].(2017-07-22)[2018-01-25].http://news.163.com/17/0122/05/CBC4CI3R00018AOP.html.

[5]杨海军,王书琪.台湾社区营造构建的启示:以教育在台湾社区营造中的功能为视角[J].当代继续教育,2017(4):79.

[6]陈奇.四川明月村项目:一轮冉冉升起的明月[J].乡村建设研究,2017(6):6.

猜你喜欢
营造居民精准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58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今日农业(2021年4期)2021-11-27 08:41:35
石器时代的居民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 08:14:36
石器时代的居民
精准的打铁
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 09:29:22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6:48:02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精准扶贫二首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6
你睡得香吗?
民生周刊(2014年7期)2014-03-28 01:3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