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句是语言的一个基本单位,且小句构型分析是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家研究的热门话题。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创建、学习及应用,基本上都能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根本。本文旨在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对英语小句构型进行具体分析,特别是典型性和突显角度,并与其他语言进行对比,以期给大家以启示。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小句构型;典型性;突显
一、引言
名词、动词和小句是语言的基础范畴。根据Langacker提出的显影(profile)与基体(base)分析法,名词突显了事物性,动词突显了时间关系与事件过程。小句则是通过对出现于动词语义结构中的实体进行详述,并取得一定程度的概念自主性,表明一种时间关系。
二、小句构型分析
在Cognitive Grammar 一书中,John R. Taylor从小句所指称的情景类型、情景中参与者的角色和句法表达、以及小句能够被结合的方式来论述小句。小句和动词一样,指示一种关系:一种经由“时间通道”的关系。既然是关系,就不可能是独立的,必定涉及到多个方面。并且随着动词的出现,其标示过程的参与者、参与者的语义角色、时间、地点等构成小句的内部结构也随之出现,这些与小句所表达的情景密切相关。情景类型可分为:动态过程、静态过程、认知过程和复杂过程等。参与者的数量可以有1个(不及物)、2个(及物)、3个(双及物),一些动词还可能会涉及到4个参与者,如sell 和buy等。另外,地点、方式、状态等场景要素也可作为参与者,还可作主语,这就出现了非施动者作句子主语的情况。此外,英语还抽象出there和it这样的抽象词作主语的句型,如There is someone at the door.和It is raining. 其中,參与者的语义角色主要有施事(agent)、工具(instrument)、受事(patient)、处所(locative roles)、感受者(experiencer)、刺激(stimulus)和零角色(zero)等。句型不同,其特点也不相同。
在英语中,典型的及物小句可以变为被动句。如
其中,被动句建立在典型的主动句语义基础上,并且典型的主动句对基体(base)有特定要求。其中,两个参与者,一个对象发出力量使另一个对象发生变化。在句子A中,两个参与者分别为农民和兔子,农民发出力量(用枪射杀),使得另一个对象兔子发生变化(由生变死)。因此,其能变成被动句。而句子B虽有两个参与者,Joe及其爷爷,但是其中一个对象(Joe)没有发出力量,另一个对象(grandfather)也没有发生变化。很明显他们是一种静态性关系,因此不能变为被动句。这些都与认知语言学范畴中的典型性分不开。
Langacker认为,一个典型的及物事件图式应该是如下这样一种形式:
因此,The farmer shot the rabbit.就是一个典型的及物事件。施事者通过工具对受试者产生影响。且置于主语位置的角色顺序大致为从施事者到工具,再到受事者。认知语法认为,主语是概念化过程中最突显的实体即射体,而宾语是小句中除主语之外最突显的实体即界标,突显程度有所不同。也就是说,施事常常是射体,即关系型表达中最突显的参与者,处于最突显的位置。受事常常是界标,为射体的定位提供参照点。所以,farmer为句子的射体;rabbit为句子的界标。句子中对farmer的突显要高于rabbit。并且在该图式中,观察者不是事件的参与者,而是在情景之外。观察者识解这个行为链中的三个成分:能量从第一个实体传递到第二个实体,然后到第三个实体这样一种不对称关系。
再如:The child divided the cake with a knife.
The knife divided the cake.
The cake was divided.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施事(child)、工具(knife)或受事(cake)都可以分别作为句子的主语。但每个句子的着重点不同,句式也稍有不同。第一个小句中,有三个对象,其中对child, cake, knife的突显程度依次降低。第二个小句则注重knife,第三个小句则突显cake。因此,在众多的英文句子中,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图和经验来选择句子以到达目的。相比较而言,日语则是用助词来表达突显对象的不同。例如:
A:李さんは 王さんを 図書館へ 行きました。
B:李さんと 王さんは 図書館へ 行きました。
句子A和B,只有助词不同,其他部分完全相同。根据助词“は”和“と”的不同,两个句子强调的对象有所差异。句子A强调的是小李,射体也为小李;小王为界标。而句子B强调的是小李和小王两人,两者同为主语。反观汉语,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通过语调和改变词序来达到我们强调的目的。如:“饭你吃了么?”“书你看了么?”而不是“你吃饭了么?”“你看书了么?”来强调我们的重点,突显我们的意思。
三、结语
总之,认知是心理活动的一部分,是与情感、动机、意志等心理活动相对应的大脑理智地认识事物和获取知识的行为和能力。在认知视角下对小句构型的分析,有其独特的魅力,是一种新的视角,值得学者深入研究。同时,英语教师可以利用认知知识如典型事例和突显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语言知识,避免死记硬背和混乱使用,加强语言对比,提高教学和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此外,我们应充分发挥我们的大脑机智,提高抽象能力以及对语料的敏感度,与实际相结合,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更好地应用于实践。
参考文献:
[1]John R. Taylor. (2002). Cognitive Gramma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Langacker, R. W. (1990). Concept, image, and symbol: 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 Mouton de Gruyter.
作者简介
李彩霞,河南焦作人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