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通识教育的认识

2018-06-06 05:28邓节军
科技资讯 2018年3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认识

邓节军

摘 要: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通识教育是非常关键的,通识教育反对过早专业化,使培养的大学生知识割裂、视野狭隘、片面发展。通识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整体,它不强调学生掌握任何技能以及任何知识,而是旨在通过科学的通识教育,基于完善的通识课程来有效丰富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实现学生复合学科的融合贯通。

关键词:大学通识教育 通识课程 认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1(c)-0199-02

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通识教育从表面上来看,它本身不具备专业性的能力,但学生在通识教育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够全面理清和认知知识系统,能够更好地运用在未来的求学及职业方面。通识教育是针对专业教育而言的,它本身反对过早的专业化,而是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涉猎其他方面的知识,发挥其他学科对专业学科的渗透和辅助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能力。通识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知识的传输,而是学生认知能力和理性思维的升华。

1 大学通识教育的含义与要求

通识教育虽然是针对专业教育而言的,但其实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两部分,科学的通识教育对于专业教育的积极影响是非常大的,能够有效提升专业教育的水平,丰富和完善学生专业教育的认知能力,使得学生在专业教育的学习中,融合贯通,理性思辨。大学通识教育的含义与要求主要停留在两个方面:一是拓宽基础,沟通文理;二是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陶冶。首先,大学是知识的宝库,大学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和专业素养,更要培养学生综合化的素养。大学理应是研究学问的场所,通过大学教育的开展,能够让学生“知道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还能够怎么做,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因此,单纯的专业教育来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是远远不够的。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还必须全面开展通识教育。其次,从学问的博大与深入,宽广与专业等角度来看,通识教育的开展,能够为专业教育的深入提供广阔的前提条件。专业教育的培养方向,旨在培养深入钻研的人才,但若割裂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认知视野,这就使得他们的深入之路越走越窄。相反,通过通识教育的科学开展,能够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既为学生提供了理性思辨和全面综合的认知理念,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从总体学科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的角度来深入探究问题。最后,从学科分类及学科联系方面来审视,通识教育的开展弥补了专业教育的不全面。高中文理分科,大学专业分类,都旨在培养专业化的人才。但过度重视专业教育,割裂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联系,势必只能培养狭隘的专业人才。在新形势下,社会恰恰需要复合型的人才。

2 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分析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通识教育的合理开展,为专业教育的深化提供了必要的前提,通识教育同时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能够开拓学生的眼界,能够丰富学生的思维。可见,在大学教育中,积极开展通识教育是极具价值的。

2.1 拓宽创新人才的专业基础

在大学教育中,积极开展通识教育,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实现文科专业与理科专业的互通,这就能够丰富和拓展学生的专业基础,使得学生在思考和探究專业问题时,增多一种思维方式,同时也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仅仅开展专业教育,仅仅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增长,显然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发展。为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为社会输送大量的创新意识的高级人才,需要积极开展通识教育,确保大学生在深化专业教育的同时,具有广阔的知识面,能够多角度思辨问题,进而优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2.2 规避专业教育中的趋利性

大学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确需要满足社会的需求,并结合社会发展来输送实用性人才。但大学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逐渐偏离了科学的轨道,趋利性趋势非常明显。不少大学在选修课程的开设过程中,逐步减少了人文、社会等学科的内容,更多倾向于专业课程的延展和深入。这虽然确实能够提升学生的实用性,优化学生的专业素养,但却不利于学生的长效发展。因此,在大学教育中,积极开展通识教育,有效增加人文、科学、社会等学科内容,实现各个学科之间的有效联动,既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也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得学生在未来的成才及就业的过程中,可以拥有更多的选择,可以拥有足够的竞争力。

2.3 有效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当前大部分学生在选择志愿的时候,由于自身缺乏对不同专业的认知,所以由家长代劳或者长辈建议居多。直到高中生顺利升入大学,才可能发现自身在本专业学习方面的诸多不适。通过开展通识教育,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能够给予大学生接触不同专业的机会,从而帮助他们在科学分析自身特点、兴趣爱好、发展方向等基础上来精准确定专业发展方向。同时,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在进入职场的过程中,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大学生若仅仅依据专业教育来深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在未来的就业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择业面较窄,难以快速有效的就业。与此同时,当前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愈演愈烈,基于通识教育的合理开展,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有效提升他们的复合能力,对于大学生合理择业、顺利就业等都具有显著的作用。

3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

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最终需要通过科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设计来予以体现。通识教育课程不是“一锅出”,只有注重内容的多样化就可以实施的。其实通识教育的课程应该是整体和系统化的,同时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交叉,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大学通识教育的质量,才能有效提升通识教育的重要作用。

3.1 整合设计通识教育课程

在大学通识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应该科学设计相关课程,实现课程的系统化和整合化。一方面,在通识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要遵循科学统一的原则,避免大杂烩的随意整合。通识课程的设计应该在科学的通识教育的目标基础上,予以优化设计,实现不同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实现不同内容的完美整合。另一方面,在通识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还应该率先明确大的分类标准。然后在每一个大的分类基础上,进行详细分类的设计,结合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匹配不同学科的教师。同时,还应该成立以知名教授牵头的课程编委会,提升课程的设计质量。

3.2 开发交叉型课程体系

在通识教育的开展过程中,交叉型课程体系的设计,可以规避学生自行整合的弊端。因此,在大学通识教育的开展过程中,需要充分有效地开发交叉型课程体系,给予学生宏观方面的直接指导。交叉型课程要充分结合学生的专业课程,同时在课程设计中,又要体现出专业中的薄弱环节以及与其交叉课程的优势。此外,为提升交叉课程设计的质量,需要将学科交叉的教师们组织起来,使得他们各自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强化学科之间的联系。

3.3 深化对通识教育的管理

通识教育不应该只以选修课的形式而存在,而是应该正确认知通识教育的作用,加强对通识教育的管理。一方面,在通识教育课的管理中,要明确科学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评,使得学生重视通识教育,全身心地投身到通识教育的学习过程中。另一方面,在通识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提升教学效果。

4 结语

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通识教育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把握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同时还能够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在通识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应该着重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制定交叉课程内容,同时还应该深化对通识教育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胥秋,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2):112-115.

[2] 张翼星.我对大学通识教育的几点认识[J].现代大学教育,2012(3):1-5.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认识
高职通识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应用型通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通专融合视野下高职教育集群型课程模式建构
高职院校通识课程教学实施研究
对偶修辞格的研究述略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摭谈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