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开创新时代财政改革发展新局面

2018-06-06 09:30山东省财政厅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财政改革

山东省财政厅

去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财政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坚定不移支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财政增收节支取得新成效

收入方面,进一步完善税收保障机制,依法加强税费征管,努力提高收入质量。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2017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6099亿元,同口径增长6.6%。剔除不可比因素后,增长8.5%。支出方面,全面加强支出管理,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9258亿元,增长5.2%。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三公”经费、会议费等一般性支出得到较好控制,经济发展和民生方面支出明显增加,有力保障了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

二、减税清费力度明显加大

积极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在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的基础上,简并增值税税率,放大减税效应。严格执行对月销售额(营业额)3万元及以下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政策,将享受所得税优惠的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上限由30万元提高到50万元,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50%提高至75%。初步统计,通过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去年全省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720多亿元。大力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去年我省先后取消、停征、减征63项中央和省级立项的政府性收费,并在深入开展涉企收费专项调查的基础上,牵头制定出台全面清理规范涉企收费的20条政策措施,对政府性收费实行常态化公示,建立起减费降负长效机制。据统计,仅落实新出台的减费政策,每年就可为企业和社会减负140多亿元,得到国务院督查组充分肯定。

三、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

围绕支持新旧动能转换,积极争取国家财税政策支持,在资金补助、税费减免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设立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周密制定筹资方案和系列制度办法,组织召开高规格的基金推介会,若干只母基金正在加快落地。围绕支持“去降补”,统筹安排中央财政和省级奖补资金17.22亿元,妥善分流安置企业职工,推动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落实资金358亿元,改造棚户区64.7万套、农村危房5万户。围绕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创新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机制,积极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支持组建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公司,加快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促进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围绕支持制造业振兴发展,启动产业集群升级工程,实施重点行业贷款贴息、首台套技术装备及核心零部件保险补偿等政策,支持新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研究提出10条高含金量的财政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围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持续增加科技和人才投入,扩大自然科学基金规模,实施重点研发计划,集中突破一批制约我省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支持实施“小升高”助推计划,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流程,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300多家。扎实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和创新区域建设,在全国率先推出“云服务券”财政补贴制度,“山东工业云”平台建成运营。围绕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去年省对下转移支付2090亿元,通过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激励机制等,有力促进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四、保民生补短板力度加大

去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中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达到7319亿元,民生支出占比上升到79%,各项民生政策得到较好落实。脱贫攻坚方面,省财政落实专项扶贫资金22亿元,比上年增长近30%。其他各项涉农专项资金,除据实结算的普惠性资金外,也一律按不低于20%的比例用于扶贫。据快报统计,去年全省财政投入扶贫开发资金157.6亿元。加快推进黄河滩区居民脱贫迁建,多方筹措迁建资金,并对有关税费能免则免,最大限度减轻基层政府和群众负担。去年下达黄河滩区居民脱贫迁建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16.87亿元,较好保障了迁建工程顺利实施。生态环保方面,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投入,推进气(电)代煤工程,实施“工业绿动力”计划,积极推进京津冀大气传输通道城市冬季清洁取暖改造、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等国家试点示范工程。基本民生保障方面,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支持“全面改薄”和解决“大班额”问题,提高高职院校生均补助水平,全面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提高城乡低保标准,着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标准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进一步缓解。积极支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村级文化服务中心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支持退役士兵安置,切实保障退役士兵权益。在高危和化工行业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财政奖补制度,推动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大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力度,村均年财政补助经费达到11万元。加大财政“一事一议”奖补力度,加快推进乡村连片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五、财税改革持续深化

连续第二年开展“财税改革落实年”活动,研究形成“1+39”的财税改革制度框架体系,一些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财政透明度进一步提升,在有关机构发布的财政透明度评价报告中,去年我省居全国首位。财政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制定出台全省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指导意见,并在民生领域逐项研究明晰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加大专项转移支付清理整合力度,省级专项转移支付由2013年的243项压减到61项。研究制定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意见,省、市下放管理权限到县,由县级自主统筹安排使用,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预算管理改革成效明显。把14项政府性基金列入一般公共预算,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按15%调入一般公共预算,预算之间的统筹衔接更加紧密。在37个县(市、区)扎实开展县级现代预算管理改革试点,基层预算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出台以市为单位统筹推进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市域内县域间民生政策保障标准等“五个基本统一”。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范围进一步扩大,除社保基金预算外,其他三本预算的投资发展类项目全部实行绩效目标管理,大力推进第三方机构独立评价,有效提升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税制改革扎实推进。在实现增值税对货物和服务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增值税政策。从去年12月1日起实施水资源税改革试点,从今年1月1日起实施环境保护税法,地方税体系建设步伐加快。财政投融资机制逐步完善。大力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储备并纳入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的项目1174个,示范项目、落地项目、开工项目、民营资本投资项目数量均居全国前列。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项目融资,累计获得银行政策性贷款1112亿元。成功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519.17亿元,其中新增债券972.7亿元、置换债券1546.47亿元,加上往年发行的置换债券,仅利息支出每年全省就节省420多亿元。

六、财政管理更加严谨规范

坚持早编细编预算,省级一般公共预算年初批复率达到91.6%,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报有序推进。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改革步伐加快,全省国库集中支付总额达到1.4万亿元。加强政府采购和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全省政府采购额达到2837亿元;政府购买服务额达到244亿元,规模稳居全国前列。预算评审力度加大,省级完成评审额163亿元,预算项目审减率达到23%。积极推动省属文化企业资源整合,健全文化资产监管制度体系。制定出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办法,修订完善行政事业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扎实推进政府资产报告编制试点,资产管理全面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管理创新成效显著,在国家考核中我省居全国首位。法治财政建设扎实推进。建立内控考评机制,全省财政系统和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进一步完善。财政监督扎实有力,组织开展了扶贫资金等一系列检查,有力规范了财经秩序。财政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以大数据支撑“大管理”的格局初步形成。在全国率先出台加强政府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严格落实政府债务限额管理规定,严肃查处违规举债、担保融资问题,债务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七、财政系统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始终坚持党的建设与财政业务两手抓、两手硬,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到实处。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切实增强“四个意识”,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时刻注意从政治上全局上分析把握财政工作,坚决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干部队伍政治素质明显提升,党内政治生活更加严肃规范。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实施办法,全省财政系统作风和纪律建设全面加强,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深入推进文明创建,去年省财政厅机关和7个市财政局保持了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4个市、9个县(市、区)财政局成功争创全国或省级文明单位。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财政工作至关重要。财政部门要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积极作为、真抓实干,推动财政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发挥好财政体制的“指挥棒”作用,研究把转移支付分配与各地新旧动能转换的成效挂钩,形成“动能转换越快、成效越大,得实惠越多”的分配格局。发挥好专项资金的“风向标”作用,加大专项资金统筹整合力度,集中财力支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支持培育壮大强省十大产业,以“四新”促“四化”实现“四提”。发挥好财政投融资的“助推器”作用,通过财银企联动、政银保合作等方式,吸引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领域。发挥好税费减免的“减压阀”作用,认真落实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大力清理规范涉企收费,为新旧动能转换加油助力。

二是支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重视防范经济运行中的“灰犀牛”“黑天鹅”事件,在支持防范化解金融、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等领域风险的同时,突出抓好政府债务风险防控。要摸清底数,全面评估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要严控增量,除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规范举债外,严禁新上政府举债项目,杜绝各类违法违规举债融资担保行为。要消化存量,统筹财力可能,分期偿还到期债务,逐步化解债务风险。要硬化预算约束,尽快建立财政统一归口管理的工作机制,严肃举债融资纪律,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三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化资金供给机制,深入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重点支持乡村振兴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以绿色生态为导向,推进农业补贴制度改革。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和农业保险制度,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培育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和美丽乡村建设,扶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推进精准脱贫攻坚,进一步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并重点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切实做到资金精准分配、精准使用。突出抓好黄河滩区居民脱贫迁建工程,及时分配下达省级资金,确保迁建工程顺利实施。

四是支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支持解决突出环境问题,重点推动京津冀大气传输通道城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开展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实施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提升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置能力,加快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支持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重点污染源网格化监测,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扎实推进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试点工程,健全完善生态功能区和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制度,支持相关地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转型发展;完善海洋生态损失补偿制度,推动蓝色海湾整治,促进海洋环境和资源保护。探索设立财政扶持“绿色门槛”,根据企业和项目的节能环保情况实施差别化支持政策,切实守住财政资金使用的生态底线。

五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聚焦幼有所育,加大学前教育奖补力度,支持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推动完成幼儿园新建改扩建任务。聚焦学有所教,持续推进“全面改薄”和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支持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提高职业院校和省属高校生均定额水平,推进“双一流”建设,提升高校办学质量。聚焦劳有所得,支持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能力,促进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支持完成全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任务。加快清偿政府拖欠工程款,优先兑付政府工程拖欠农民工工资。聚焦病有所医,进一步提高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年人均经费标准。深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负担。聚焦老有所养,进一步提高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支持医养结合示范省建设,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聚焦住有所居,大力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力度,全面完成农村存量危房改造任务。聚焦弱有所扶,大力开展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落实孤儿和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政策,对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进行补助。支持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提高残疾人康复保障能力。

六是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财税改革深化年”活动,推动各项财税改革落地生根。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结合中央改革部署,在抓紧形成民生领域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方案的同时,探索启动在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等方面划分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强化各类政府预算统筹衔接,将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比例提高到20%,推动国有企业划转部分国有股权充实社保基金。推动预算编制的科学化和标准化,完善预算支出定额标准,发挥好预算评审作用。继续拓展预算公开的内容和范围,完善预算公开的方式方法,全面提高预算透明度。深化国库管理改革,重点推进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改革,强化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扩大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试点范围。积极推进财政库款运筹综合管理。深化政府采购改革,提高采购质量和效率。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积极培育社会组织,推进事业单位购买服务改革试点,改进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深化税制改革,积极落实国家税制改革部署,完善增值税制度,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税法。积极稳妥开展水资源税改革试点,既要充分发挥税收调节作用,又要防止增加居民生活用水和城镇公共供水企业负担。

七是加快建设绩效财政。调整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清理规范财政支出范围,坚持有退有进,有所为有所不为。建立健全重大支出政策论证机制,加强成本收益分析,大力压减使用效率不高的资金,切实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到关键处、用在刀刃上。提升预算执行效率,在早编细编预算的基础上,通过超前论证、加快项目实施等措施,切实避免“钱等项目”。从年初就要把预算执行抓在手上,加快执行进度,确保资金早下达、效益早发挥。加大盘活存量资金,防止资金滞留。提高资产利用效率,探索建立国有资产报告制度,完善资产管理体制机制,盘活用好各类闲置资产,促进资产高效集约使用。强化基层财政管理,进一步加强基层财政建设,发挥县乡财政就地就近监管优势,管好用好各类财政资金,推进各项财税政策落实。加快省市县乡四级数字财政建设,运用大数据手段,提升基层财政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快法治财政建设,完善内控机制,规范财政权力运行。强化部门财务管理,打通财政财务管理制度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全面推行绩效目标管理,扩大绩效评价范围,加大第三方绩效评价力度。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建立专项资金绩效与部门预算安排挂钩机制,切实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

八是推动财政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推动财政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成效。重点做到“七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牢记抓好党建是最大的政绩,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部署新要求。要旗帜鲜明讲政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不断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二是责任到位。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坚决扛起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牢牢牵住管党治党的“牛鼻子”,种好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田”。特别是党组(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承担起“第一责任人”责任,压紧压实班子成员“一岗双责”,把全面从严治党时刻放在心上、牢牢扛在肩上、紧紧抓在手上,始终把党的建设与财政业务工作同谋划、同研究、同部署、同考核,切实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三是组织到位。广泛开展创建“过硬支部”活动,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切实加强党组织建设,把每个党支部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四是制度到位。加强党建工作制度建设,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严格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和监督,扎实开展学习培训、主题党日、警示教育等活动,确保党内政治生活经常、认真、严肃。五是工作到位。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财政干部担当作为,脚踏实地、扎实苦干,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努力工作。认真做好党员教育、党费收缴、支部班子选配等党建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党内激励关怀,打造贴近实际、主题突出、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党建品牌。六是监督到位。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健全完善各级党组(党委)、纪检机关、党支部各负其责、全面覆盖的监督体系,确保党建工作规范有序、扎实有力。强化执纪问责,对违纪违法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曝光一起,做到失责必问、问责必严。七是保障到位。结合财政系统和党员干部实际,从推进组织覆盖、强化政治功能、发挥服务作用等方面,做好人员、经费、场所保障,推动党建工作顺利开展。

猜你喜欢
财政改革
疫期财政的应对 疫后财政的支持
改革之路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难点及对策探讨
改革创新(二)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