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馨瑶,周丽娟,李健,李雪华,李雪玉,赵文静
(沈阳军区总医院 护理部,辽宁 沈阳 110840)
近年来,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频发,灾区人民的生活和健康遭受到了极大创伤[1]。军队医院在灾害救援体系中担负着卫勤保障和医疗救援的重要任务[2-3]。随着军队体制编制改革和转型,越来越多的非现役文职护理人员参与到军队灾害救援或其他非战争军事活动中[4]。但是由于医疗卫勤保障的专业特殊性,加上普通医学院校对于灾害救援教育的欠缺,非现役文职与现役护理人员在卫勤急救基本理论和灾害救护基本技能上存在较大差距[5-6]。本研究在全面了解非现役文职护理人员灾害救援能力的基础上,应用德尔菲法构建非现役文职护理人员灾害救援课程体系,以期为编制军队非现役文职护理人员灾害救援培训方案、提升非现役文职护理人员灾害救援能力和医院整体灾害救援水平提供依据。
1.1 组建课题组 本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共6名,其中急诊临床医学专家1名、卫生勤务专家1名、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1名、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1名、护师1名。其中,有3人曾参加过灾害救援活动,具有扎实的灾害救援相关工作基础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小组成员主要负责遴选函询专家、编制专家函询问卷、拟定基于胜任力的军队非现役文职护理人员灾害救援课程体系指标草案,整理、统计和分析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1.2 敏感指标选择 通过文献分析法、质性研究法,了解非现役文职护理人员灾害救援能力的基础上[7-8],基于对胜任力模型的理解与分析[9-10],国内相关灾害救援课程培训[11]以及国外相关文献[12-13]的分析,筛选军队文职护理人员灾害救援课程体系的敏感性指标。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国内5所军队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和1所医学院校的26名专家进行访谈,并对访谈笔录进行整理、编码、分类、提炼主题,最终形成敏感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65个。
1.3 采用德尔菲法确立指标体系 选择来自5所军队医院和1所医学院校的急诊临床医学、临床护理、卫生勤务、医学院校教育及其他医学领域的26名专家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名、女18名;≤30岁8名、31~40岁14名、41~49岁2名、≥50岁2名;本科12名、硕士8名、博士6名;中级职称20名、副高级职称4名、正高级职称2名。调查采用现场发放问卷和电子邮件形式进行。第1轮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确定各级指标内容,进行问卷修改。第2轮函询是反馈上一轮的意见和建议,确定指标体系主题的架构。咨询问卷内容包括专家一般情况表、非现役文职人员灾害救援课程体系专家意见表、专家权威程度自评。每轮问卷均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14]进行重要性评分,设不重要、不太重要、一般重要、重要和很重要5个选项,依次赋予1~5分,同时设置备注栏供专家对条目进行补充和修改。每项指标重要性评分<3分、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0.30的条目予以删除。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2010软件,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协调系数及变异系数等对专家咨询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进行检验。运用百分权重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
2.1 专家积极程度 第1轮函询发出问卷26份,回收有效问卷24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2.3%,专家积极性较高;专家建议:一级指标修改2条,二级指标增加1条,三级指标增加7条、删除2条,均予以采纳。第2轮函询发出问卷26份,回收有效问卷25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6.2%,专家积极性较高;专家建议:一级指标修改1条、删除1条,三级指标删除2条,均予以采纳。
2.2 专家权威程度 专家的权威程度(Cr)为专家对函询内容的判断系数(Ca)和熟悉系数(Cs)和的平均值,即Cr=1/2(Ca+Cs)[15]。一般认为Cr≥0.70为可接受信度,本研究中第1轮权威系数为 0.829,第2轮权威系数为0.796,有较好的权威性。
2.3 专家协调程度 专家的协调程度由肯德尔协调系数(Kendall’sW)反映,其取值范围为0~1,Kendall’sW越接近于1,表明专家的认同程度越高,协调程度越好[16]。本研究显示,Kendall’sW为0.125~0.738,见表1。
表1 两轮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2.4 军队非现役文职护理人员灾害救援课程体系各级指标内容 本研究通过对2轮专家意见和建议的统计与分析,最终确定基于胜任力的军队非现役文职护理人员灾害救援课程体系,其中包括确定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65个,三级指标的CV为0.076~0.190,见表2。
表2 军队非现役文职护理人员灾害救援课程体系
续表2
一级指标(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二级指标权重)三级指标重要性评分( x±s)CV权重值A2卫勤保障(0.070)A2a救治阶梯设置4.15±0.7840.1890.017A2b野战医疗所任务4.08±0.7440.1820.006A2c组室职能4.19±0.6940.1660.017A2d工作流程4.54±0.6470.1430.017A2e伤病员转运4.46±0.6470.1450.007A2f药材保障4.00±0.6930.1730.006A3军事素质教育(0.034)A3a军人意识培养4.35±0.6290.1450.011A3b战斗精神4.31±0.6180.1430.011A3c军事体能训练4.62±0.4960.1070.012A4检伤分类(0.039)A4a检伤分类目的及意义4.54±0.5080.1120.010A4b检伤分类的分类原则(等级、标识)4.46±0.5080.1140.010A4c伤情程度的判断依据4.38±0.7520.1720.009A4d检伤分类方法概述4.62±0.4960.1070.010A5救援相关知识介绍(0.068)A5a常见急救药品的使用方法4.46±0.5080.1140.018A5b野外生存常识4.38±0.7520.1720.018A5c职业防护知识4.23±0.7100.1680.007A5d灾害应急通讯4.46±0.6470.1450.007A5e气象灾害4.54±0.6470.1430.018A6灾害心理学(0.032)A6a心理学基础知识4.54±0.6470.1430.008A6b灾民常见心理表现4.77±0.4300.0900.008A6c灾后心理援助、干预4.77±0.4300.0900.008A6d救灾人员心理应激反应及应对策略4.54±0.6470.1430.008A7卫生防疫(0.036)A7a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4.77±0.4300.0900.012A7b传染病预防4.77±0.4300.0900.012A7c传染病治疗4.69±0.4710.1000.012A8常见救护技术(0.051)A8a心肺复苏4.58±0.5040.1100.005A8b止血4.62±0.4960.1070.005A8c包扎4.54±0.5080.1120.005A8d固定4.46±0.5080.1140.005A8e搬运4.46±0.5080.1140.005A8f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方法4.46±0.6470.1450.005A8g清除气管异物、气管插管4.65±0.4850.1090.005A8h简易呼吸器4.54±0.6470.1430.005A8i胸腔穿刺、胸腔闭式引流4.58±0.5040.1100.005A8j休克急救4.69±0.4710.1000.006B常见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置(0.281)B1电击伤(0.045)B1a电击伤表现4.46±0.7610.1710.015B1b现场急救4.46±0.7060.1580.015B1c自我防护措施4.46±0.6470.1450.015B2重大交通事故(0.044)B2a交通事故的特点4.69±0.4710.1000.022B2b不同位置伤员正确搬运方法4.69±0.4710.1000.022B3洪涝、溺水(0.047)B3a窒息的急救措施4.62±0.6370.1380.012B3b溺水的急救措施4.65±0.5620.1210.012B3c救援原则与注意事项4.38±0.7520.1720.011B3d自我防护措施4.54±0.6470.1430.012B4火灾、烧伤(0.043)B4a烧伤的处理4.69±0.4710.1000.011B4b正确的报警与逃生脱险方法4.62±0.6370.1380.011B4c组织撤离、疏散计划4.46±0.6470.1450.010B4d自我防护措施4.62±0.4960.1070.011B5地震(0.042)B5a现场救援与注意事项4.69±0.6180.1320.014B5b常见损伤早期处理与转运4.69±0.4710.1000.014B5c自我防护措施4.62±0.4960.1070.014B6核辐射(0.060)B6a辐射防护4.85±0.3680.0760.027B6b核辐射伤员心理效应与处理4.69±0.4710.1000.016B6c核辐射伤员的三级医学救治4.77±0.4300.0900.017C灾害救援模拟演练(0.351)C1演练的方案建立与实施(0.181)C1a预演组织指挥机构4.23±0.7100.1680.044C1b明确演练场景4.31±0.6180.1430.045C1c演练模块设置4.46±0.5080.1140.046C1d实施演练4.38±0.4960.1130.046C2演练评估与总结(0.170)C2a整体救灾能力评价4.31±0.6180.1430.056C2b演练中存在的问题4.31±0.4710.1090.056C2c整改措施4.46±0.5080.1140.058
3.1 指标体系建立的可靠性 德尔菲法的核心[17]是通过匿名方式把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咨询问卷的形式发放给专家,征求专家意见,回收问卷进行汇总整理再将新一轮咨询问卷发放给专家,进行下一轮意见的汇总分析。德尔菲法咨询结果的可靠性与咨询专家积极性、权威性等有着密切关系。本研究遴选的专家来自急诊临床医学、临床护理、卫生勤务、医学院校教育等领域,所有专家均参加过灾害救援,具备良好的学科代表性,保证了课程体系指标筛选的权威性、准确性。
两轮专家函询表的回收率均为100%,有效率分别为92.3%、96.2%。专家均能够认真填写,并能提出建议和意见,积极性较高;第1轮权威系数为 0.829,第2轮权威系数为0.796,专家的权威程度较高。专家Kendall’sW为0.125~0.738,CV均小于0.30,专家对本研究的认可度较高,意见相对一致,研究结果较为可靠。
3.2 指标体系建立的重要性 目前,有关军队现役救援护理人员的灾害应急救护训练机制相对较为完备,现役护理人员接受训练和考核的机会也较多,而对于非现役护理人员缺乏系统的救护培训。非现役文职护理人员作为军队灾害救援后勤保障队伍中的特殊群体,目前存在军队意识缺失的现象,和现役军人相比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距[18],必须不断强化自身的军人意识,缩短与现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差距。本研究基于对核心胜任力的分析[19],为非现役文职人员设置系统的灾害救援能力培训体系,确保在救援基础理论知识储备、急救技能、应急与处置、卫勤保障能力、军事素养、心理素质等六大基本核心胜任力的基础上提升其综合救援水平。其核心胜任力中也要求具备卫勤保障能力和军事素质能力,因此加入救治阶梯设置、野战医疗所任务、组室职能、工作流程、伤病员转运、药材保障、军事体能训练等课程内容[20],此外还加入军人意识培养和战斗精神培养,以期强化非现役文职护理人员建立军人价值观和使命感,培养军人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
3.3 指标体系的特点 指标的权重表明指标的重要性,合理的权重设置对指标体系的建立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的3个一级指标中,“常见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置”权重赋值最高,在常见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置课程中设置了地震、火灾与烧伤、电击伤、重大交通事故、核辐射五个重大灾害事故,面对不同灾害及其特点应给予不同的应急处置方法,包括伤员的搬运方式、急救措施、自我防护措施、撤离与疏散等。同时,有专家指出重大灾害事故的危险性极大,救援人员在抢险救灾的同时应有效地保证其自身的安全,从而提出了应急处置中自我防护措施设置的重要性。在16个二级指标中,“演练的方案建立与实施”权重赋值最高。演练方案是模拟演练前期准备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组织与实施模拟演练的依据,直接影响到演练的效果。实施演练的过程使救援人员在演练行动中认识到灾害救援的重要性,增强救灾意识,巩固救援知识,提升救援能力。65个三级指标中,“整改措施”权重赋值最高,其次是“演练中存在的问题”,应针对模拟演练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完善和优化灾害模拟演练,为灾害救援做好充分的准备。
3.4 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所采用的德尔菲专家函询法中,专家给出的评价结果易受其主观性的干扰,对评价指标的筛选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军队医院非现役文职护理人员灾害救援课程体系的研究内容局限于理论框架,下一步还将通过具体实践对其进行修改完善,保持培训课程体系的实效性。
本研究应用德尔菲法初步构建了基于胜任力的军队医院非现役文职护理人员灾害救援课程体系,内容包括灾害救援基础理论与技能知识、常见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置、灾害救援模拟演练3部分,共16个二级指标、65个三级指标。研究结果较为科学可靠。能为编制军队非现役文职护理人员救援能力培训方案、缩短非现役护理人员与现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差距、提升军队医院护理救援队伍实战救治能力及医院整体卫勤保障水平提供有力依据。
【 参考文献 】
[1] John J M,Gareth D D.International EMS System:United Kingdom [J].Resuscilation,2005, 64(1):21-29.
[2] 张红梅,于敬.军队文职护理人员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临床误诊误治,2010,23(12) :1193-1195.
[3] 刘强晖,陈旭峰,陈彦,等.从江苏医疗救援队汶川地震救援实战探讨灾害医疗救援模式[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9):853-854.
[4] 黄祥,张勇杰,黄京艳.军队医院文职人员招聘工作初探[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7,14(5):368-369.
[5] 曹敏,王军.军队医院使用文职人员参加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体会[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1,23(4):142-143.
[6] 邱国钦,陈玉强,钱永耀,等.非现役文职人员实施卫勤保障任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0,24(6):494-496.
[7] 黄丽虹,刘轶博.医护人员灾害救援专业技能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2011,15(4):24-26.
[8] 张燕凌,李伊敬,蔡雅明.军队医院护理人员灾害救护技能调查及启示[J].解放军医院管杂志,2014,21(8):772-773.
[9] 张静.基于胜任力的灾难护理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1.
[10]周诗雪.基于胜任力的临床心理护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锦州:辽宁医学院,2015.
[11]娄伟,李红玉.构建灾害护理课程体系的研究[J].护理研究:中旬版,2010,24(12):3272-3273.
[12]Saint Louis University.Disaster preparedness certificate program[EB/OL].[2011-12-14].http://www.slu.edu/x18073.xml.
[13]张旋,陈璇,段培蓓,张园园.基于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立护理专业本科学生临床综合能力评价体系[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3):12-14,45.
[14]葛学娣,李冰,黄莹,等.应急救援护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11):1-4.
[15]韦余东,张人杰,张新卫,等. 应用德尔菲法构建疾控机构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J]. 浙江预防医学, 2016, 28(1) :32-36.
[16]罗英,高宏伟,丁辉,等.德尔菲法在紧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化配置应用分析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5,36(9):44-46.
[17]薛敏,马莎,刘薇,等.基于德尔菲法的卫生监督效能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研——以上海卫生监督机构为例[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4(3):212-218.
[18]浦金辉.军队医院非现役文职人员教育内容与管理策略的探索与实践[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8,22(3):39-41.
[19]林清然.应用德尔菲法构建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护士培训课程[D].广州:暨南大学,2014.
[20]王丽军,王艳军,云佳菲.我院加强非现役文职护士军事素质教育的体会[J].华北国防医药,2008,20(5):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