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利
教育部出台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了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体系。其中,初中教育目标为文化认同教育,高中教育目标为文化自信教育。实践证明,开发实施多元化乡土课程,使学生的学习与其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结合,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之一。
乡土课程涵盖了乡土历史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民间工艺、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多方面内容,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搜集、挖掘市域或县域最具代表性的优秀乡土文化加以梳理,通过“校内+校外”“理论+实践”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彰显中国文化自信。
丰南区尖字沽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历经50多年的办学积淀,形成“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践行知行合一育人”的办学思想。我校自主开发的“五谷文化”校本课程,既是教育资源,又是地域资源;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乡土文化表征,已深深植入学校历史发展的文化底蕴之中。
尖字沽中学自主开发的德育、美育校本课程《德苑——五谷文化》,将当地“五谷文化”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课程主要分为三部分:上篇为《民俗乡情文化》,主要介绍尖字沽乡村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人文民俗和社会经济等内容,教育形式为:课堂传授+自我感悟(面向七年级学生);中篇为《德苑——五谷粮艺》,主要介绍五谷粮艺制作工艺、种类等,教育形式为:课堂指导+动手实践(面向八年级学生);下篇为《体验五谷文化》,由学生社会调查的优秀随笔、小论文组成,教育形式为:课堂指导+随笔、论文撰写(面向九年级学生)。
校本课程充分整合丰厚的地方资源,寻根“五谷文化”,链接学生假日综合实践活动。三个年级呈梯度推进,重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德育、美育有了“根”,有了“魂”。
围绕学生与自然、社会、文化、自我的关系四条主线,我们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综合实践活动相整合,形成校本化实践传承的“五大版块”,即:“知礼尚德”“绿色生态”“乡俗文化”“时事追踪”“实践制作”。每个版块又分为若干小版块,比如,“乡俗文化”版块分为“年节民俗文化”“民间婚俗文化”“村志轶事文化”“独特景观”以及“土著农耕文化”等。
根据本地文化特点,我校推出了“走进自然、走进乡村”系列传承实践活动。学生组成若干小组,深入村村落落、家家户户,感受传统民俗民风。我校把望马泊村集贸市场“赶大集”作为年俗追踪基地,鼓励小记者专访地方艺人,品悟年节文化。学生在快乐参与的同时,能够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体验富有地域风情的“五谷文化”。
围绕“五谷文化”,我校各类主题活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我们将校内“花草种植园”作为劳动技术实践基地,把国学馆、网络室作为信息采集基地,还设置了“五谷粮艺”制作室和“五谷粮艺”展厅。师生亲手制作的“腾龙”“奔马”“孺子牛”“雄鹰”栩栩如生,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此外,剪纸、竹刻木刻、摄影、专题征文、书法篆刻、中华好诗词等各类比赛活动的开展,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体验机会和展示平台。一名学生在日记中饱含深情地写道:“只有脚踏乡土,了解民俗文化,汲取民俗营养,我们才能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才能激发满满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