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迅良?祝兴奉
摘 要:在“互联网+”背景下,依托互联网的便利性和快速性,毕业生就业因素和就业途径受到多元化因素影响。如何做好就业工作,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针对于当前未就业毕业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未就业学生的影响问题进行归纳,并针对相应问题提出解决途径。
关键词:慢就业;职业;指导
随着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尤其是“双创”时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对大学生就业有着至关重要作用。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越来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学校和家庭普遍重视。2018年全国毕业生预计达到820万,加上之前未就业毕业生人数会更多,因此如何更好的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怎样让毕业生更好地高质量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而作为师范类学校,学生主要就业趋向为教师,而师范类学生当中女生人数居多。
“慢就业”是指毕业生以一种游离状态不就业或者不忙于就业,而是以家庭帮助或社会实践等方式的生活状态。我们根据就业影响因素将“慢就业”群体分为两种:一种是自愿暂时选择不就业,而自身不就业是为了提高就业的质量;另一类则是自己综合素养欠佳,人生规划不清晰,而选择逃避就业。这种状态是多种原因形成的,因此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一、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形成的原因分析
1、个人因素影响
认识问题。随着网络不断发展,社会各方面不断完善,大学生逐渐成为网民大军,大学生作为网民中的绝大数, 信息的便利性和时效性,对大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发生转变,学生对就业的认识有了转变,逐渐形成自由职业者或自由某业者,其实和啃老族性质相同。同时作为90后高校毕业生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比较强,富有个性,喜欢按照自己生活方式生活,对传统的就业不盲从,从而导致自己不急不躁追求自己的生活也是导致“慢就业”原因之一。
能力问题。网络多元化发展,给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来了便利同时,也使学生在自制力等方面带来了挑战。一些学生整天沉迷网络,导致专业知识不扎实,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要,同时学生自身对工作期望值过高,从而使学生产生厌倦面试的心理。
认知与能力的结合问题。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与求职技巧相结合,毕业生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很难做到两者有效结合。有正确的择业观,而能力欠佳,只能找期望值低些工作,但就业流动性太高;能力太强而择业观要求过高,会出现低不就高不上的慢就业局面。
2、家庭因素影响
家庭因素在學生的学习和生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作为90后家庭独生子,父母等家长的溺爱型教育对学生在就业方面产生依赖性。在家庭教育方式上,专制、放任和溺爱等因素会使子女比较独断、缺乏信心和责任感,同时家长对子女过高的要求,也会使子女形成错误的择业观,以及过度的课外辅导、竞赛导致子女缺乏信心和自由时间,从事使子女的沟通能力、求职技巧等核心竞争力得不到锻炼和培养。同时一些家庭条件比较殷实的家长对孩子就业不关注,任由孩子自由选择,从而使孩子对就业漫不经心,也是出现慢就业现象原因之一。
3、学校因素影响
首先,就业课程开展是学生学习就业知识和就业技巧有效途径之一。目前高校对就业课程开展现状并不理想。就业课程安排不合理,就业老师非专业性以及就业内容陈旧,对学生求职时的面试技巧、言谈举止等方面进行指引,内容单一陈旧,同时就业课程安排时间比较短,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规划。其次学校对毕业生离校就业指导和跟踪服务不到位。毕业生离校之后,学校只是在现有的联系方式进行指导,甚至有些省外学生离校之后,联系方式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加困难。
二、分类指导,做好就业工作的转化工作
为了更好地做好毕业生的指导工作,根据当前就业形势,减少高校毕业生被动型“慢就业”高校、家庭和个人三个层面均须做出改变, 进行积极应对。
1、要深入完善高校就业课程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创新创业服务水平
首先,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重要阵地,理应顺应时代潮流,转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改变“重数量轻质量”人才供给现象。高校应在学生就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培养等方式保持当代社会形势,同时对用人单位和社会需求进行调查,通过校企合作、实习见习等途径,提高学生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其次根据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打造以专业特色为基础,突出“五位一体”实践育人模式,充分利用创新创业平台,打造学院精品活动,以国家竞赛为依托,制度为抓手,突出学风建设,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学生师范技能、实验动手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拓展社会实践能力“四能”培养,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同时,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决策,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培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组建年龄结构合理、创业知识全面的创新创业指导团队,定期举办创新创业比赛,指导学生计划书的撰写和申报,鼓励学生对创新创业的项目孵化提供帮助和支持,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2、要加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建设, 锐意改进择业观
作为“慢就业”的主体, 高校毕业生首先应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同时清楚认识自己的职业定位和能力,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和自己职业能力合理的调整自己就业期望值,调整好就业心态,客观评价自己。其次,作为毕业生自己本生,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职业技能,在求职中学会扬长避短,用积极的心态去获得工作的机会。
3、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有效阵地,切实提高毕业生支撑保障作用
家庭影响因素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家庭条件相对富裕,学生作为独生子女,受到家庭长辈的溺爱,对子女就业期望值过高,导致学生就业不积极。要解决这种现象,首先家长要充分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转变“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积极鼓励学生深入基层锻炼。其次积极鼓励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挑战,引导子女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就业岗位,积极鼓励其就业的勇气和自信心。
三、结束语
“互联网+”背景下,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和就业途径是多元化的。民生为本,就业优先,良好的就业情况不仅使各个学生体现自己的价值,而且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各类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阵地,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全面促进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践行国家就业优先战略,充分做好高校就业情况,做好高校就业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跟踪工作。同时协调好家庭、学校和个人的关系,多方面共同努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工作稳步进行。
参考文献
[1]高健,刘晓娟,管京凤.高校毕业生“慢就业”评价与趋向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21):20-21+24.
[2]胡庄方.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探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29(05):17-21.
[3]陈树根.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成因探析与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7,9(01):91-93.
[4]成长群.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0.
[5]杨德广,刘岚.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08):54-56.
[6]林毓铭.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探索[J].探索与争鸣,2003(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