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瑞霞 曾平
摘 要 本文将从多层次、多角度分析愛国主义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机遇与挑战,并探究如何利用新媒体实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发展,从而为推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新媒体 大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2.041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from the multi-level and multi-angle.and it also explores how to use the new media to realize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patriotic education, thus providing new ideas for the promotion of university patriotism education.
Keywords new media; college student; patriotism education
爱国主义教育历来备受重视,是凝聚和鼓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爱国主义是中国梦的基石,精忠报国是一生的目标。”大学生作为国家之栋梁与民族之希望,其爱国主义教育水平和实效,关系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全局。近年来,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选择多、媒体个性化突出等特点的新媒体异军突起,受到广大高校学生的喜爱,逐渐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工具,但同时也影响了其社会认知与价值判断。如何利用新媒体的优势,规避其不良影响,发挥工具性作用,推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建设,培养新时代爱国主义接班人,是摆在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1 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
从科技发展、群众基础和政策导向等因素上来看,新媒体已经得到了有力物质支持。但与此同时,爱国主义教育的进展却不太顺畅。在新媒体环境下,它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一是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日渐背离。95后的大学生们,是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成长起来的。新媒体崇尚自由、民主和开放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对这代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解放天性,探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现阶段,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仍延续说教方式,通过灌输爱国教育内容来达到教学目的。虽偶有探讨式教学,却由于课时所限,设定了大量的框架,限制了学生思维。另外,教材以及教学内容陈旧,学生早已熟知。对于他们而言,爱国教育枯燥单调,成为一种迫于外界压力而不得不完成的学业任务,背离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初衷和目的。正如刘韵清所说:“大学生不再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而是能够主动参与到教育活动之中,成为教育的主体。”[1]
二是新媒体打破了地域和国家的界限,复杂、不稳定因素增加。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传播快、信息接受及时,在向世界输出中国形象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输入多种国外文化,包括影像资料、风俗民情、政治军事、娱乐八卦等等。部分异国文化由于先进的技术支持以及人们的猎奇心理,在文化较量上可能会处于优势地位。鉴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尚未成熟,辨别能力不强,长久地经受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冲击,一定程度上将削弱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不利于培养民族自信的意识。对本民族文化认同感降低、忽视本国文化,这已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道路上一块顽固的绊脚石。
2 新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机遇
新媒体环境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出了一道难题,但不可忽视的是,也给其发展提供了一些机遇。
首先,形式多样,能够开拓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渠道。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多是通过思政课程等形式进行单向灌输,但今天,微信、QQ、论坛、贴吧、微博、校园网等新媒体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鼓励学生们自主浏览爱国主义教育网页、视频,互相讨论,交叉影响,从而激发爱国主义学习兴趣。伴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进步,教学手段也更加多样。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仅仅通过语言、文字很难全面演示,但与多媒体技术相融合便能实现升级。通过音频、视频、图片等,利用多种感官、多重角度,极大地优化教学内容,能显著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潜移默化地感化学生,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这对巩固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来说十分重要。
其次,内容创新,能够丰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一方面,借助新媒体的开放性、即时性等传播优势,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优秀模范和感人事迹,能不断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与时俱进的素材与资料,从而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氛围。例如,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感动中国人物等中央宣传部发起的一系列活动借势新媒体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与反响,尤其是广大高校学子通过微信、微博、QQ、贴吧等网络平台发表感想、进行讨论,不觉间便已上了一堂声色俱全、图文并茂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这些活动所带来的互动效应不仅升华了大学生的人生观,还促进了他们思想道德水平和爱国主义情感的提高。另一方面,相比于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新媒体环境下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再只局限于民族传统文化,而是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宽容地接纳、学习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同时,针对性强,能够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大学生热衷于新事物,追求新思潮,他们多以浏览网页、阅读网文的方式获取信息,并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在信息的发布与传递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而新媒体环境中的人际交往是在虚拟空间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防范意识减弱。因此,通过新媒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教育者深入学生内心世界,找到思政工作的突破口。以国内外热点事件为背景,积极引导学生理性爱国,培养他们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爱国教育的创新举措
从当前形势来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强化育人作用,就必须利用新媒体技术不断地注入生机与活力,探索新的路径、新的平台,从而将学生的状态由以往的被动爱国转变为自发、自为的意识与行为。但是如何促进二者的结合呢?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和引导。”这一文件精神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创新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第一,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加强爱国主义自我教育。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要始终坚定爱国主义信念不动摇,需要大学生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所谓媒介素养,是指“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和功能、建立对媒体信息的批判意识、提高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和学会有效利用大众传媒为个人成长服务的能力。”[2]截至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针对大学生群体公开出版的媒介素养教材”。这就启发高校思政工作者积极宣传网络伦理道德,引导广大学生认真学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明确自身在新媒体环境中的权利与义务,逐步提高对信息的选择、理解和评价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大学生自觉深化爱国主义认识,养成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坚持“在做中学”,就时政要闻、社会热点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启发学生多思考,多实践,能够在信息资源良莠不齐的局面中坚定立场与信念。
第二,提高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队伍的主力军,其中存在着观念陈旧、新媒体技术意识淡薄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要想在新媒体环境下推进爱国主义教育,首先须让教育者具备现代化的理念,认识到新媒体的地位和作用,客观地面对新媒体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除了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外,还要掌握新媒体基本技术,提高运用新媒体的能力,熟悉网络语言,能够通过微信、微博、QQ聊天得等各种新兴软件与大学生互动交流。与此同时,教育者还肩负着监管网络舆情、校园媒体信息的重任,净化校园虚拟空间,及时遏制不良信息的传播,才能发挥好教育者的引导、育人作用。
第三,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开拓爱国主义教育新阵地。大学生从早上起床拿起手机的那一刻,到走在校园中看到的LED大屏幕,耳边响起的校园广播站的播报以及闲来无事刷微博,阅读公众号文章等,无时无刻不在与新媒体打交道。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平台、打造爱国主义教育新阵地,才能有效发挥爱国主义的育人作用。首先,要组建富有特色的文化、党团网站。通过这一形式不断输入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输出爱国主义信息量,让过去的历史渗入到学生的网络生活之中,现在有不少网站已进行相关尝试,如“人民网”开设的“强国社区”。其次,要吸纳时政热点进网络。思政工作者及时把校内外、国内外发生的热点要闻进行梳理,邀请专家、教师针对性地开展网上论坛与讲座,鼓励学生们在网上积极讨论,发表意见,并适时给予指导,提高他们对网络反动言论的防范意识。再次,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多创新理论体系、丰富数据库资源,跟上新媒体环境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步伐。可以推选优秀的思政课程进慕课等網络课堂;也可以推荐一些爱国主义性质的音频、视频、书籍。总之,新阵地不能拘泥于某一种形式,但在开辟时一定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只有这样,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日常化、常规化。同时,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虚拟文化氛围。如创建班级QQ、公众号,开展网上有奖知识竞赛和征文比赛,在参与中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整合校园广播、校报、校园网等新旧媒体,强强联合,做好优势实际、模范榜样的宣传报道;培养网上的“意见领袖”,撰写优秀网文,或与大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此外,要改革高校思政理论课。利用新媒体挖掘生活实例,将理论“具体化”、“通俗化”,用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形式增强教学效果。
第四,健全媒体信息监管机制,引导大学生理性爱国。大学生是受网络影响的最大群体,为了让他们免受其中不良思想的侵蚀,就有必要强调新媒体环境中信息的监控。其中,信息行业主管部门责无旁贷。要定期检查过滤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从源头上提供保障;要推进信息产业的立法执法,严厉打击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当然,高校也应健全相关机制,防止有害信息流入校园。比如,“学校结合自身实际使用标准的内外网涉及,通过运用‘访问控制列表等办法构筑起强大的防火墙,加强防护功能”。[3]或者设立对应的信息监控机构,对校园网络实施全天候的监控管理,建立网络快速反应机制,减少学生的猜疑和困惑,及时封杀传播不实传言的账号。
总之,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正确认识在这一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认识、情感受到的冲击,正视爱国主义教育开展中迎来的新天地,进而从大学生、教育者、途径、信息源等各个方面实施创新举措,为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 刘韵清,苏美玲,何小英.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12).
[2] 秦永芳,吴琼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及培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3] 胡继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