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世珍 邹小勤 董竞飞 许劲
摘 要 “一带一路”和创新驱动型国家战略的实施为国际商务人才“双创”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本文首先界定了学生“双创”能力的科学内涵,即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其次,对国际商务人才“双创”能力的培养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设计,即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相融合,学校实践教学与跨界实践相结合;最后,基于培养路径的分析,提出了“双创”能力培养的驱动机制,即调研与动态跟踪、师生共历共享与课程群研发以及教学载体分层优化机制。
关键词 双创 国际商务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1.024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alents "Double Creativity" Training: Connotation System and Driving Mechanism
WANG Shizhen, ZOU Xiaoqin, DONG Jingfei, XU Ji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1)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and the innovation-driven national strategy have provided a golden opportunity for the training of "double wounds"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professionals. First of all, this article defines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students 'ability of "double creation”, which is, fostering college students' spirit of innovation, entrepreneurial awareness and entrepreneurship. Secondly, it designs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training system for double abil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professionals, that is, Finall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ltivation path,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double creation" ability training, that is, the research and dynamic tracking,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lmanac sharing and curriculum group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carrier layered optimization mechanism.
Keywords double creativity;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alents cultivation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明确要求将“创新”作为必须坚持的发展理念,走创新驱动型国家发展道路。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该秉承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开创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途径、方法,努力将教育的触角从专业教育延伸至创新创业教育。”目前,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资和对外投资十分活跃,国际经济合作程度不断加深,尤其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背景下,更加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创业”这种“双创”能力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国际商务人才更多的是指既具有多语言技术和文化背景,又谙熟国际经济法规和商务惯例、掌握相关商务理论和操作技能的跨国经营管理人才。但是,在“双创”教育理念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目前我国国际商务人才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与实际需求都存在很大的差距。突出表现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供给严重短缺;跨国经营的适应力严重不足,缺乏国际化视野;应对国际市场新环境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如何破解这一困局,成为高等教育领域长期以来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以上的背景与现实,本文重点将探讨如何在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中融入“双创”能力的提升;为此,具体将分析国际商务人才“双创”能力的内涵、培养体系设计和培养的协同路径以及培养的驱动机制。
1 国际商务人才“双创”能力的科学内涵
1.1 “双创”的内涵
“双创”能力,即创新和创业的能力,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了解其科学内涵,有利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路径选择。从一般意义上说,创新是指一种企业家的精神。熊彼特(Schumpeter)指出,创新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同时创新又是依赖于企业家的“创造性破坏”活动。一方面,就经济活动而言,创新在物质形态上表现为“过程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要素创新以及组织创新等形式发展新工艺、生产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引入新渠道,适时实现产业要素的重组,使各种生产要素积极地运作起来”。另一方面,就精神层面而言,是指一种综合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德等”。在双创的关系上,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对创业的强调,标志着高校已经从“以创带就”的教育模式进入了以“双创”为特色的新时代。
基于以上的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引导高等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但效果却不如人意。
1.2 “双创”能力与国际商务专业的结合
创新创业教育不能泛泛而谈,否则为无本之源。为了使其真实落地,必须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就国际商务专业而言,应该在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实训、实践等操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创业的精神和技能,从而提升国际商务人才的“双创”能力。具体融合方式如图1。
该模型的核心要点在于,对于国际商务专业知识进行分层划分,形成专业基础知识、创新知识和创业知识递进组合搭配,以国际商务专业教育为基础,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为核心,通过实验、实训、实践等多元手段,逐级增加专业知识难度、拓展实践操作深度的方式,体现与我国大学生自身专业素养及专业技能相匹配,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在相对独立又有机融合的双创教育方面,则以专业教育为主线,辅以校内、校外创业,并积极探索互联网创业实践,进而理顺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性和体系化,构建出另一条综合素质培养的轨道,形成相辅相成、有机融合的双轨制人才培养通道,最终有效提升学生的“双创”综合能力。
2 国际商务人才“双创”能力培养体系设计
通过对国际商务人才“双创”能力的科学内涵解读后,以此为理论基础与研究背景,对于国际商务人才“双创”能力的培养体系设计如下:
2.1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
(1)“两线”并行,“三业”贯通,“四力”培养。从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提升国际商务人才的“双创”能力,必须坚持“专业知识”和“创业知识”两线并行的思想,二者缺一不可。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坚持向学生传输“我要创业”、“我能创业”的理念,帮助学生调整就业心态,克服畏难情绪,增强创业意识,坚定创业信心,从而达到“学业、就业、创业”的贯通。当然,“两线并行”并没有抛弃原有教学内容的体系,只需要在相应章节中,增加相关创业内容,丰富实践教学内涵,从而实现理论教学与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应用能力。
(2)優化教学内容,强化创新知识,突出创业能力。在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培养学生创造、创新、创业的精神素养和技能,着力训练学生适应未来创业需要的能力。具体做法是,依据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形成的阶梯式成长路径,将精炼后的创新创业理念、知识点全面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使之沉淀固化为大学生专业学习之外的综合能力,实现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3)改革教学方式,激发创业热情,挖掘创业潜能。先进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课程教学中,本着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采取互动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性教学和PBL教学方式,从而提升了学生自主、自动、自愿地学习知识的能力。
在考评方面,本着怎么学、怎么考以及课程教学目标,建立以灵活应用为主的标准化试题库和加大课堂案例分析考察的力度,强调学生专业素质和应用能力的提升。在所授的课程考试中强调:内容上要体现对知识运用和实践能力的重视,细化考核指标;形式上要将学生的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灵活运用笔试、撰写创业方案、答辩等多种形式,检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计算能力、组织表达能力等。
2.2 学校实践教学与跨界实践相结合
(1)构建实验、实训、实践“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以国内外对“双创”型国际商务人才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充分利用我校与中央地方共建项目,开展实验、实训教学;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级、市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意”各类比赛;开展创业交流、创业教育课讲座等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构建校内、校外、互联网“三位一体”创业模式。以学校、社会搭建的创业创新平台为基础,鼓励、引导学生实施校内、校外及互联网创业。如我校设立的“大学生创业园区”(分设校内和校外),就是由学校提供实施创业的场地等基础实施,并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扶持政策,吸引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开展实体创业和互联网创业。“三位一体”创业模式的搭建,进一步强化了创新创业教育,深化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3 国际商务人才“双创”能力培养的驱动机制
3.1 深入调研与动态跟踪调整机制
国际商务人才“双创”能力培养离不开对实际需求的了解。在人才培养的知识点取舍中,需要建立调研跟踪机制,即定期指派人员深入园区、高校、事业单位等开展调研,并走访追踪其中的初创企业,从创新创业实战、能力要求、发展路径、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与相关的创业人员、园区管理人员、人力资源专业人员深入交流,了解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现实,企业在资金、人员、市场、政策等多方面的发展需求和特征,保持对社会需求的同步性和准确性,才能获得大量的现实案例和信息,提炼出人才培养的关键点,并实现与各种教学工具及手段对接,保障培养目标导向与社会需求同步的同时,保障教学内容与手段有效匹配。
3.2 开拓师生共历共享和课程群研发机制
国际商务人才“双创”能力培养离不开优秀的师资匹配。双创师资的培养仍然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为提高师资的成长质量,需要师资队伍沉入实践第一线,实现自身成长。针对当前不断发展的双创领域,本文设计如下师资成长通道。
(1)共历共享。共历共享机制是指指导教师参与指导项目、沉入部分项目,以点对点的方式,积极了解及观察实际项目运营,但又不过度干涉学生团队的运作,亲历体验创业历程,这种机制将极大丰富指导教师的实际操作体验和经验积累。
(2)调研结果共享及课程群研发。对于每一位教师获得的宝贵的调研和创业共历经验,应该建立项目团队,并建立定期共享机制,单独整理,群体共享,定期召开交流研讨会,分享宝贵经验和提出中肯意见,参与团队活动的教师获得明显加快的成长速度。在启动课程再造环节中,将挖掘整理的专业教学要点、双创知识点、教学模式逐步融合整理到课程整体中,既实现教育资源的提升,也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成长。
(3)跨校合作优化机制及成果固化分享。以往的建设成果受到学校边界的极大束缚。因此,对于已经积累和获得的建设成果,应该构建联合分享机制,通过系列的学生专题讲座和教师培养专题,让更多同领域人员分享这些成果,服务社会。
3.3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载体分层优化机制
(1)教学载体分层重塑、开发和匹配。对于普及性的双创教育,选择实验型的课程教学载体,鼓励学生跨年级、跨专业组建项目小组,结合社会需求以课程游戏、课程实验、实习和观摩学习为主要载体重塑能力成长体系,培养学生市场、财务等方面的双创知识,让学生以更加直观和真实的方式学习创新创业知识。
(2)教学手段优化,动态匹配。对于普及性的人才培养,可以选择分享式、体验式、互动型、研讨型教育手段,构建课堂上的小组参与氛围,以研发的案例工具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的创新思维运行,鼓励个性化的思维和创意,实现群体能力的共同学习、差异化提升。对于优秀的团队,则选择有针對性的项目孕育模式,以小组深入讨论,单项焦点任务进阶,项目整体创建和参赛为轴线,辅以额外的专业知识教育培养,以提升创业的存活率和生存期。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不断深入,以及“双创”教育模型的推广,必然要求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置于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始终将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而展开,才能把学生培养成视野开阔、学习主动、反应敏锐、勇于创业的高级专门人才。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163084,153103),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4-GX-106),四川外国语大学校级课题(JY176017,JY164616,JY155621)
参考文献
[1] 陈伟,杨柏.多语言文化背景下国拜佛商务人才的能力定位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0):124-125.
[2] 李宏彬,李杏,姚先国,等.企业家的创业与创新精神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9(10):99-108.
[3] 李维安,王辉.企业家创新精神培育:一个公司治理视角[J].南开经济研究,2003(2):56-59.
[4] 秦虹,张武升.创新精神的本质特点与结构构成[J].教育科学,2006.22(2):7-9.
[5] 隋博文,王景敏.基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地方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职业时空,2011.7(9):123-124.
[6] 陈月波.基于“双创”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J].职教通讯,2014(17):21-23.
[7] 谢建平,蒋雍君.“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2):43-45.
[8] 王博.高校“双创”理念发展问题及其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3):53-56.
[9] 刘宇,虞鑫,许弘智,等."双创"背景下创新教育的实践、效果与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11):10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