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丽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发展与安全,做到居安思危”,中央也寄望西藏通过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并扩大民生、保护生态环境,构建和谐西藏、健康西藏、美丽西藏。而美丽西藏的构建离不开人文因素的和谐,也离不开自然因素的和谐。西藏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决定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既令人神往,又让人望而却步,西藏自然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给当地民众带来损失与不便,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自然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是有规律可循的。鉴于此,笔者及研究团队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前提下,前往西藏各个地、市进行实地调研,归纳出西藏主要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及特征,为进一步研究西藏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政策策略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西藏自然灾害频发,在这里,雪灾、冰雹、雷电、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常发生,仅2008年至2014年,西藏共发生各类自然灾害290余起。
学者们对于自然灾害的定义各不相同,郑功成在其《中国灾情论》中认为自然灾害具有二重性,一是灾害的自然属性,即灾害对地球、生物(包括人)及物质财富的危害或损失;二是灾害的社会属性,即灾害对人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的危害或损失。[1]张乃平、夏东海在其《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界定的自然灾害偏向于给人类社会造成灾难性后果的事件。”[2]而黄崇福则认为它是由自然力量所造成的生命伤亡和财产的损失的事件。”[3]以上学者分别从灾害学角度、灾害后果角度、灾害成因角度对自然灾害进行了界定。在本文中,笔者认为自然灾害是基于一定的自然因素,在特定诱因作用下,发生的危害人类生存乃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的事件。
西藏是我国自然灾害的高发区,这里可以见到大多数的自然灾害,西藏常见的自然灾害的类型有如下[4]:(1)旱灾,西藏中部和西部的少雨地区,雨量变化率大,每年都有相当大的面积遭遇旱灾。(2)雪灾,由于西藏地区海拔高、气候多变,西藏几乎每年都会发生雪灾,而且基本都是雪暴为主,伴随者一定量的雪崩和凌汛。(3)冰雹,西藏是我国冰雹发生最多,范围最大的地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片多雹区,但是由于西藏地广人稀,危害不是很大。(4)雷电,根据相关资料,西藏每年有记载的雷电灾害次数不少于三次,2011年西藏共有12人死于雷电灾害,造成牛羊死亡和部分的电子仪器受损。(5)强降水、泥石流、滑坡,由于西藏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气象环境,西藏的强降水几乎都和泥石流、滑坡联系在一起。除了强降水外,冰雪融化、山上植被少、山路多、地质结构等原因也是西藏泥石流与滑坡多发的因素。(6)病虫草害,由于西藏的农牧业发展水平低下,每年都会发生农区的病虫害和牧区的鼠害,造成草场破坏,对西藏的农牧业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7)风灾,西藏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导致这里每年的大风天数在100天以上,而且集中在每年2—4月。风灾往往会破坏植被、损坏房屋与帐篷,甚至将人与牲畜卷起。(8)火灾,西藏地区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加上部分地区夏季气温高,干燥,光照强烈,极易诱发大面积的火灾。一旦大面积发生火灾,救援难以第一时间赶到火灾现场,因其复杂的地形造成的交通不便,给救援工作的迅速、有效展开造成极大的困难。森林火灾的破坏性极大,造成的经济损失也相当严重,它不光破坏森林资源,而且还破坏生态平衡。(9)地震灾害,西藏处于我国的地震带上,地震活动比较强烈。
总之,西藏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与特殊的地质特点等原因,使西藏自然灾害种类繁多,成为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通过对西藏自然灾害发生情况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出西藏自然灾害的时间分布规律,包括年份分布和月份分布规律。
年份分布是指西藏各类自然灾害七年中每年的发生情况,主要包括每年的总数分布、每年各类灾害的比例等情况。根据实地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西藏年鉴2009-2015),对2008年以来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表1),得出2008年到2014年西藏7年来共发生自然灾害299起,平均每年发生42.7起,2008年是自然灾害发生频次最多的年份,高达67起;其次是2011年60起;2013年西藏自然灾害发生最少,全年共发生灾害26起。旱灾、风灾等七种主要灾害共发生283起,发生频率占全部灾害的95%左右,其他例如森林火灾、地震、霜冻等灾害虽然也有发生,但七年间共发生16起,仅占5%左右。[5]
表1:西藏历年各类灾害发生频次统计
根据表1绘制了西藏历年灾害数量折线图1和西藏历年主要灾害发生情况折线图2。
通过上图与表,可以发现西藏自然灾害呈现以下分布规律:
(1)从表1与图1可以看出,西藏七年中自然灾害共发生299起,其中,发生最多的年份是2008年,共发生67起,发生最少的是2013年,全年共发生26起。从表1可以看出西藏每年都会发生的自然灾害有冰雹、大风、雷电、强降水及次生灾害、雪灾,其中2013年仅发生了这5种,这些自然灾害是西藏未来应对时的重点类型。从图1的折线图中可看出西藏的自然灾害呈现出缓慢减少的趋势,这与西藏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提高有关。
(2)从图2可以看出强降水、洪涝、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的发生频次远远超过其他各类灾害,而风灾虽然每年都会发生,但是发生频率却远低于其他灾害。起伏最大的是强降水、洪涝、泥石流和山体滑坡,差距达到24起;风灾、旱灾、病虫草害以及森林火灾发生频次波动较小,每年都会发生,但少于三起。
将西藏自然灾害发生的相关数据按月份和灾种进行相关分类,可以得到西藏各类灾害月份分布表(表2)。
根据表2绘制了西藏各类自然灾害月份分布图(图3)。
表2:西藏各类灾害月份分布表
在图3的基础上通过地图可视化工具,绘制出西藏自然灾害月份分布图(图4)。
通过表2、图3和图4,可以看出西藏自然灾害在月份分布上有以下规律:
(1)根据表2和图3可知,西藏的各种自然灾害主要分布在5、6、7、8、9月,7年中西藏在这5个月发生各类自然灾害234起,占总数的78%;首先,7月更是各类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最高的月份,高达83起,占总数的28%;其次,6月也是自然灾害多发的月份,这几年共发生各类自然灾害64起;6月、7月两个月自然灾害发生频次达到了总数的50%。未来6月与7月是西藏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时间段。
(2)根据图3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自然灾害呈季节性分布,比如冰雹就集中分布在6—9月、旱灾集中分布在4—7月、雷电分布在5—9月,而发生次数最多的强降水及次生灾害则集中分布在4—9月。
(3)集中发生的灾害都是气象灾害,例如集中在4-9月分布的有旱灾、雷电、冰雹、强降水及次生灾害等自然灾害;其它例如雪灾等气象灾害的发生虽然看似分布较广,但又相对集中,都是发生在西藏的湿季;而旱灾在春夏之交及夏季,北半球被副热带高压控制,季风较弱的情况下,往往发生旱灾。
(4)霜冻、寒潮灾害主要发生在春末夏初(5月)和初秋(8月)。其发生有两个条件,且必须同时满足。一方面,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相对海平面气温就要低24℃左右,就5月而言,全国平均气温14—25℃,不考虑其他因素,理想状态下西藏海拔在4000米左右的地区;另一方面,此时农作物已下种或出苗,满足了产生损失的条件,所以每年5月经常发生霜冻与寒潮灾害。同理,每年初秋,气温骤降,霜冻与寒潮日期而至,由于西藏农作物生产缓慢且生长期短,此时部分农作物还没有成熟或收割,自然而然就要遭遇霜冻或寒潮灾害。
此外,通过对西藏农技干部的访谈了解到,西藏农牧区的旱灾与病虫害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3-4月份发生旱灾,一般会发生锈病,5月份干旱会出现蚜虫病,6月份发生干旱会有黑水病,掌握了这些规律,一些病虫草害是可以提前预防的。
西藏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仅有时间上的分布规律,也存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类汇总,可以得到西藏自然灾害地区分布表(表3)。
表3:西藏自然灾害地区分布表
通过地图可视化工具,可以得到西藏自然灾害地区分布图(图5)
根据表3和图5可以看出以下规律:
大部分灾害的分布比较分散,在西藏全境都有分布,但是一部分灾害的分布又相对聚集,集中分布在一个或者几个地区。例如,森林火灾七年中仅仅发生在林芝;受季风气候影响,旱灾大多发生在昌都、拉萨、日喀则、山南等海拔较低的季风气候区,而阿里、那曲一方面基本以牧业为主,只要不是大旱就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海拔较高,季风影响微弱,降水较为稳定,所以阿里和那曲基本不会发生旱灾;同理,在林芝,由于这里雨水充沛,加之河流、植被较多,所以这里基本不会发生旱灾,但这里经常发生病虫草害、森林火灾、雪灾、强降水及次生灾害等灾害;而在山南则易发生冰雹、雷电、强降水及次生灾害等灾害;西藏除阿里地区发生过2次地震外,其他大部分地区较少发生地震。
在原始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数据进行地区分类得到了西藏地区各地自然灾害年度发生情况(表4)。
图5:西藏自然灾害地区分布图
通过表4,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以下规律:
(1)西藏各地区自然灾害历年的发生情况存在差异性。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日喀则地区每年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高居榜首,远远高于其他地区;恰恰相反的是,那曲地区各年灾害数量均低于其他地区。南部的四个市发生自然灾害的数量占到全部数量的56%以上,2014年更是达到了84%。
(2)那曲和阿里历年记录的数据在西藏整体情况上占比不足20%,有的年份有所空白,这并不代表这两个地方在这个年份里没发生灾害,有可能因为通讯等原因没有及时记录灾害及损失,同时与这两个地区地广人稀的人口分布特征有前,在这些地区进行统计的人力物力成本都比较大。
(3)从地区和年份来看,发生灾害最多的年份和地区是2008年-阿里,发生各类灾害21起;其次是2008年-日喀则,发生各类灾害17起;再次是2011年-林芝,发生各类灾害14起。
表4:西藏地区各地自然灾害年度发生情况
通过对西藏自治区自然灾害发生情况进行分类、归纳和分析,同时通过一些工具对西藏的自然灾害进行可视化,可以得出西藏自然灾害具有以下特征:
在西藏,除了个别灾害如台风、地震外,其它各类自然灾害每年几乎都会发生,2008-2014年7年来平均每年发生42.7起。7年来,冰雹每年至少发生2起、雷电3起、风灾1起,而强降水、洪涝、泥石流和山体滑坡每年至少9起。由此可见,西藏自然灾害的发生是极其频繁的。同时,由于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类工业时代产生的灾种在西藏也不断出现,例如酸雨、地基下沉等。近7年来强降水以及强降水引发的次生灾害发生126起,占到全部灾害的42%,而且强降水引发的次生灾害往往会造成大面积的人员受灾,造成的损失约占各害灾害损失的80%;雪灾,历来都是西藏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动辄就是大范围的牲畜冻死、饿死,给牧民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总之,在西藏,自然灾害种类多危害大,且危害较大的灾种分布相对较集中,这为西藏各地提高危机应对能力提供了方向。
西藏的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不同类型自然灾害发生的季节不同,有其规律性,这一点通过前文中西藏自然灾害的月份分布可明显看出,比如强降水一般会在6、7、8三个月份高发,雪灾主要集中于1-3月,雷电分布在5—9月,霜冻与寒潮集中在春末夏初;而发生次数较多的强降水及次生灾害与雪灾则分别集中分布在4—9月与1-5月等。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的季节性特征规律,西藏各地可提前做好危机应对的预防与准备工作。
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不是孤立的,往往伴随着次生灾害。比如冰雹灾害一般都伴随有大风的发生,许多时候往往还伴随着暴雨。例如2008年7月,日喀则地区发生冰雹灾害,同时发生强降水袭击,引发泥石流和洪涝灾害,致使2748人受灾,受灾农田107.7公顷,冲毁乡间公路5.38千米、防洪坝3.3千米、涵洞2处,导致防洪道淤积1.2千米;强降水也会引发其他灾害,例如2010年林芝的强降雨、降雪天气,引发了严重的洪涝、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这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约2.04亿元,2132户受灾、10688人受灾,转移安置人口173户,死亡3人,失踪1人,49间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58个行政村887公里农村公路受灾,损毁涵洞70道,9座电站无法正常供电,56个行政村断电,农牧区258条水渠受损,累计长度369.75公里,农村人畜饮水及乡镇洪水设施85%严重受损,400.6公顷农田受灾,6455头牲畜死亡、802头失踪,6个乡镇通讯全部中断。此外,地震也会引发狂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旱灾会引发病虫草害等次生灾害,西藏在加强自然灾害应对能力时也要同时关注对次生灾害监测、预警与应对。
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布差异性,也即不均衡性,是指灾害的种类、数量、危害在地域分布上的差异性与不均衡性,这种地域分布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灾害种类的地域差异
灾害的发生是各种环境与致灾因子共同作用下才能发生。地域环境不一样,所发生的灾害也不尽相同。在西藏地区,由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地势海拔、气候气温、地质地貌、植被)等因素地域差异显著,导致西藏各类自然灾害的地域域分布也是不均衡的。例如,森林火灾大多发生在林芝,霜冻往往发生在昌都和拉萨。
(2)灾害数量的地域差异
虽然一些灾害在西藏全境都有发生,但是各个地区的发生频次又不一样。雪灾明显主要集中在的西藏西部的阿里地区和日喀则市,七年中,阿里和日喀则分别发生雪灾11起、17起,而其他地区基本少于8起。冰雹则主要集中在日喀则市和山南地区,分布发生21起、15起,其他除林芝外的所有地区都有发生,但数量远远低于日喀则和山南地区。
(3)灾害危害的地域差异
自然灾害在规模上即使相近,但由于每个地区的环境各异,所以灾害危害程度也会表现出地域差异性。2009年5月在林芝和山南同时发生雪灾,降雪量达100毫米,高海拔乡镇最大积雪深度达120厘米,对于林芝危机的结果为2.5公顷冬小麦被淹埋,造成20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而山南则是多处发生泥石流、塌方等次生灾害,死亡4人,死亡牲畜2211头(只、匹),受损房屋836间,公路中断里程达299.9公里,电线杆断裂9根,受损水渠24927米、水池4座,农田受损1.3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近千万元。因此,西藏在危机应对投入时要注意区域差异,提高损失较大区域的危机应对能力。
在历史上发生的各类灾害,除旱灾外,往往带有突发性,在西藏更是如此。2008年10月阿里突发里氏6.6级地震,余震1256次,造成10人死亡,60人受伤,由于房屋毁坏和较重程度的破坏造成约2万人流离失所,受灾人口121,406人,23,899户,直接经济损失41,137万元。当然,西藏自然灾害在时间分布上还具有周期性。由于同类灾害的致灾因子和孕灾环境基本相同,这就使得自然灾害在时间分布上表现出了周期性。比如雷电灾害,每年基本发生在5—9月份;风灾,每年基本集中在1、2、3、6、7这5个月。
总之,西藏生态环境独特而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且具有种类多危害大、地区分布的差异性等特点。通过对其发生规律的研究,可为西藏减灾防灾政策的制定,为西藏提高自然灾害应对能力提供依据,以构建平安西藏、美丽西藏。
[1]郑功成.中国灾情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
[2]张乃东、夏东海.自然灾害应急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
[3]黄崇福.自然灾害基本定义的探讨[J].自然灾害学报,2009(5):41-50.
[4]国务院办公厅.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修订版)[J].中国应急管理,2016(3):48-53.
[5]汪德军.西藏年鉴·2015(防灾减灾篇)[Z].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