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人安全指在医疗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去避免或预防病人受到伤害[1]。儿科护理是一项高风险、高技术含量、高压力的工作,如何在护理工作中保护患儿安全,提高安全意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安全行为是受一个机构的社会信仰及对安全的态度所影响的,而这些信仰和态度可约束从业者的思想和行为,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2]。本研究旨在了解儿科护士安全行为现况及影响因素,为护理管理者提高护士对病人安全文化认知水平,促进其安全行为的落实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儿科15个病房,273名护士进行调查研究。纳入标准:①注册护士;②工作年限≥1年;③自愿参加本研究。
1.2.1 调查工具
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用工性质、婚姻状况。安全行为量表:该量表于2009年由戎晏甫等[3]翻译修订,共12个条目,包括记住教训,防止再发、主动辨识病人身份、遵守安全规定、疑问时询问上级、努力达到安全、优先考虑病人安全、手卫生、保持零事故、标准工作程序、自我调整、注意上级安全行为、注意同事安全行为,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依感受程度强弱:1分表示“从来没有”、2分表示“很少”、3分表示“有时候”、4分表示“大部分”及5分表示“总是”,填写者在此部分得分越高,表示填写者对于安全行为表现越佳。Cronbach's α系数为0.833,内部一致性信度较高。
1.2.2 调查方法
在征得儿科主任及护士长同意的前提下,于科室日常会议时集体发放问卷,应用统一指导术语,采用自愿匿名方式填写,独立完成。问卷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273份,回收有效问卷273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
1.2.3 统计学方法
273名儿科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5岁51名,占18.68%;25岁~35岁160名,占58.61%;36岁~45岁53名,占19.41%;>45岁9名,占3.30%。学历:专科及以下104名,占38.10%;本科167名,占61.20%;硕士及以上2名,占0.70%。职称:副主任及以上4名,占1.50%;主管护师40名,占14.70%;护师88名,占32.20%;护士141名,占51.60%。工作年限:<5年113名,占41.40%;5年~10年47名,占17.20%;10年~25年102名,占37.40%;>25年11名,占4.00%。用工性质:在编233名,占85.30%;合同制40名,占14.65%。婚姻状况:未婚91名,占33.33%;已婚159名,占58.24%;离异21名,占7.70%;丧偶2名,占0.73%。
表1 儿科护士安全行为得分情况
表2 不同特征护士对病人安全文化认知情况
以医院病人安全行为得分因变量,以年龄、文化程度、职称、工作年限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自变量赋值方式见表3,回归分析见表4。
表3 儿科护士医院病人安全文化影响因素自变量赋值方式
表4 儿科护士医院病人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本调查显示,儿科护士对病人安全文化认知水平处于中等,病人安全文化维度平均积极率为59.00%,各维度中以“科室内团队合作”得分最高,儿科护士能够互相支持、帮助,在保障病人安全时可高效、协同合作,与相关研究结果[4-6]一致。“人力资源配置”得分最低与相关研究结果相同[6],国内护理人员配比相对不足,儿科护理是一项高风险、高技术含量、高压力的工作,使之承受着更大的精神、心理压力[7],造成了人员大量流失。建议护理管理者应尽采取科学合理的人员配置,减少护士的超负荷工作。“事件报告频率”与“对错误的非惩罚性反应”得分低反映医院未形成良好的不良事件上报体系及氛围。护士担心上报不良事件会受到歧视和惩罚而不上报。有研究表明,担心受到惩罚是护理人员不愿上报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8]。建议应完善不良事件上报体系并大力宣传非惩罚性上报,转变护理人员的理念。医院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系统,安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全员的认知、认同、认可和参与。要提高医院的整体安全文化水平,需要医院管理层、护理管理层及临床护理人员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完善医院的安全文化教育[9]。
本组护士对病人安全行为表现方面,整体上介于大部分与总是之间,表明护士对病人安全的行为表现较正向,与戎晏甫的研究结果相符。其中“主动辨识病人身份”得分最高,为(4.52±1.08)分。表明本组护理人员对于病人查对制度依从度高,这可能与重视病人安全,长期开展各项查对制度培训与学习有关。“注意同事遵守安全”得分最低,为(3.62±1.28)分。显示本组护士对于同事是否遵从安全规定,不太注意,可能是因为同事之间关系。建议管理者重视沟通的开放性,创建平等、透明的沟通的平台,注意同事间关系的融洽及团体意识,进一步进行病人安全行为的培训,保障儿科护士对病人的行为安全。
3.3.1 学历
研究结果显示,学历高的护士由于理论水平较高,对疾病的认识及各种处理流程掌握比较全面且高学历护士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外出进修,会获得更多新知识及新业务的学习,所以对病人安全认知水平更高,这也提示了护理管理者应更加重视低学历护士对于安全行为的学习。
3.3.2 职称
研究结果显示,职称为主管护师的护士得分最低,可能是由于本组护士为科室的中坚力量,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相当多的实践经验,更能洞察到医院及科室内存在的病人安全隐患。同时又对医院的各种规章制度,安全防范流程与科室内的工作流程非常熟悉,因此她们的感受更有代表性,医院管理者更应当了解他们对于病人安全隐患的看法。
3.3.3 工作年限
研究结果显示,工作年限<5年的护士的分最低,可能由于工作时间短,对病人安全潜在的危险性了解得不深,担心在护理工程中出现危险,因而应更加重视病人安全,科室及医院应重视低年资护士的安全培训。工作年限较长的护士经验丰富,能以评判性思维分析周围环境,更容易发现医疗系统中存在的病人安全方面的隐患[10]。因此,护理管理者应积极鼓励他们为病人安全管理献计献策,改良操作流程和医疗护理路径等,使医院和科室的环境更利于病人安全。
3.3.4 安全文化认知水平
研究结果显示,儿科护士对病人安全文化认知与行为呈正相关。病人安全文化认知度与行为表现密切相关,即认知越正向,行为表现越好。由此可见,管理层面促进安全的行为和意愿,是建立安全行为的关键。研究证实了直接管理者比上层领导对病人安全的影响更大[11]。研究显示,在非惩罚性的环境下护理人员更乐于指出系统的缺陷,报告各类隐患[12]。因此,应健全非惩罚性环境,转变护理人员的理念,鼓励其上报事件,组织学习,分享经验。人力配置无论对哪种行为,均有较强的相关性,是安全行为的根本。工作中如发生病人安全问题,病人容易将矛头指向护士,医院在处理时,通常安慰并给予病人相关赔偿,护士方面往往需要向病人道歉,这些均易导致护士的负性情绪,不利于病人的安全发展。建议在逐步提高护士群体整体素质的基础上,鼓励护士多参加社会相关健康促进活动,多方面向社会展示护士形象,并引导媒体及社会正向评价护士工作,改善护士形象及护患关系。
目前,病人安全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国际性问题,为营造积极有效的医院病人安全文化,提高护理人员对其安全行为的落实,保障病人安全,有待进一步探讨护理人员对病人安全文化的认知与其安全行为的关系,分析影响两者的主要因素,针对其影响因素提出可行性建议,从而为医院制定改善病人安全的政策、病人安全文化教育训练及提高护理人员的病人安全文化认知水平和安全行为的落实提供理论及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 Association of pier Operative Registered Nurses.AORN guidance statement:creating a patient safety culture[J].AORN journal,2006,83(4):936.
[2] Colla JB,Bracken AC,Kinney LM,etal.Measuring patient safety climate:a review of surveys[J].Qual Safe Health Care,2005,14(5):364-366.
[3] 戎晏甫,朱正一.患者安全文化与安全行为间关系之探讨[M].台湾:慈济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2009:42-43.
[4] 赵书敏,辛霞,刘刚丽,等.临床护士对患者安全文化认知及其组织气氛感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5):320-322.
[5] 李伦兰,胡少华,刘安琪,等.安徽省某“三甲”医院护理人员对患者安全文化认知的调查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5):740-743.
[6] 杨伟,潘颖丽.护士对患者安全文化认知与其安全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6,30(4A):1185-1188.
[7] 朱慧娟,耿文娟,陈芳,等.儿科护士情绪智力与职业倦怠相关性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58-60.
[8] Richard Venerate.Malpractice risk management[J].Medical Observe,2004,12(7):2.
[9] 王莲英,陈艳.护理人员对患者安全文化感知及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6,16(7):457-459.
[10] 崔蓉,代亚丽,宁艳辉,等.新疆二级及以上医院护士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7):479-480.
[11] 田琦巍,田琦波,李香风.护士对患者安全文化的认知及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5,15(3):156-158.
[12] Cohen MM,Kimmel NL,Benage MK,etal.Implementing a hospital wide patient safety program for cultural change[J].Joint Commission Journal on Quality and Safety,2004:30(8):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