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佳壕,曾芳芳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农业文化史。人类在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以中,不断创造和孕育出了农业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农业的发展,农业文化也在慢慢地积淀和丰富。而在农耕生活中所创造并传承、保存至今的农业生产经验和农业生活经验,共同组成了农业文化遗产,这是我国最主要也是最宝贵的财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在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其注重的是活态保护。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通过休闲农业的发展,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而农业文化遗产地拥有丰富的休闲农业发展资源,因此,在提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时,往往将其与休闲农业相联系起来。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特有的农业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等,结合农林牧副渔生产、农业生产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民众提供观光休闲、增进民众对农业及农村农民的生活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活动[1]。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从业人员845万人,带动672万户农民受益。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气候适宜,交通发达,是南方地区重要的旅游沟通纽带,又与台湾隔海相望,兼受闽台农业合作的经验和台湾观光农业发展的影响,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
农业文化指的是在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与农业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而这所产生的一系列文化产物,能够被利用产生经济、社会、生态等效益,便是农业文化资源[2]。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较为复杂的地形,不仅蕴藏丰富的资源,还孕育各地不相同的自然景观。农业文化遗产依各地条件产生,类型齐全,富有特色。截至2018年2月10日,福建共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项(福州茉莉花种植和茶文化系统、尤溪联合梯田),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4项(福州茉莉花种植和茶文化系统、尤溪联合梯田、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全国农业文化遗产25项(福建丰泽清源山茶文化系统等)。另外,福建省共有8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独特且丰富的农业文化旅游景观资源,为福建省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休闲农业的开发是否能得到欢迎,是否有足够的市场潜力,是休闲农业发展能否成功的前提。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类型不同,区域内所拥有的文化资源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发展休闲农业时,选择什么点进行开发,又以哪些点为主要开发的重点显得尤为重要[3]。如尤溪联合梯田开发休闲农业以梯田景观为主打兼之最美摄影大赛等方面为开发的重点;福州茉莉花种植和茶文化系统开发走的是茉莉花的体验式的休闲农业发展方向;永春岵山荔枝则以开办荔枝节加上果园采摘的方式为开发方向。可见,福建省内已有的农业文化遗产地休闲农业发展的类型及侧重点明显不同,但都充分体现了农业文化遗产当地的特色资源,因此,农业文化遗产地区域内的农业文化资源禀赋是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业文化遗产地往往位于经济水平较低的区域,受现代社会发展建设的冲击较少,农业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完整。在现代经济形式的冲击下,传统的农业耕作能给当地农户带来的经济收益远不如进城务工或者其他经营方式带来的收益高,导致大多数农村居民外流。但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休闲农业经营者,最主要的还是当地居民。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每一个休闲农业的经营者都和其他经营者一样,是一个理性的经纪人,都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在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能给农户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多少,以调动起其回到农村主动参与休闲农业发展的积极性[4]。
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专门的配套基础设施来支持,而基础设施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如果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会相对完善与充足,这不仅能够当地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也为休闲农业产品的体验式消费模式创造了条件。相反,基础设施不完善则会减少消费者来此消费的欲望,从而制约了休闲农业的发展,进而影响休闲农业的供给数量和规模。此外,在区域经济水平较高的区域,有更多的消费者愿意并且有能力去进行休闲农业的消费,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及市场规模。
目前,休闲农业在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众多方面的经验及政策支持相对较少,政府在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活态保护中位于主导地位,在发展休闲农业方面也应该处于主导位置。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很多环节都受制于政府的各项制度和政策,如对遗产地内农户进行休闲农业的宣传普及、休闲农业所需农业用地的流转、对休闲农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所投入的资金,以及对休闲农业发展所进行的优惠补贴减免政策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农户、休闲农业经营者及投资者对休闲农业开发的积极性。
农业文化遗产归根结底还是某一个地方的农业生产系统或者农业生产的衍生品,具有农业的多功能性,包括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及文化功能等。而这些功能体现出的又是农业文化遗产多方面的价值:(1)生产功能,农业为人类提供粮食以及工业原料的供给,体现其经济价值;(2)生态功能,农业能够在保育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体现其生态价值;同时,农业在漫长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景观,如以哈尼梯田、尤溪梯田为代表的梯田景观,又带来很强的观赏价值;(3)社会功能与文化功能,农业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联结人的关系,文化功能在于不同农业文化遗产地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层面、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创作等的多样性,在这里简单将其规划为文化价值[5]。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应该明确的是,休闲农业是对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开发性保护,首要目的还是对于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保护,保护其所体现的价值,这样的休闲农业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潜力。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Sat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通过将一个复杂的非定量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定量分析,将目标分解成多个目标或者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方案(或指标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从而将较难量化的目标系统转化为可量化更加简单易操作的问题比较。
在分析农业文化遗产地发展休闲农业的影响因素之后,结合休闲农业发展条件的特点,在结合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指标选取的全面性、系统性、层次性、科学性等原则为依据,共选取11个指标,构建得出指标体系(表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评价原理是将事物的重要程度两两相比较,依照1-9标度法(表2)对其进行量化的比较,从而获取两两事物之间的重要程度。在对其进行比较的过程中,难免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为了获得对各指标较为客观的赋值,在这里采用的是德尔菲法。德尔菲法又名专家意见法,以函询的方式分别向不同的专家进行征询,获取各专家意见,再经过反复征询与反馈,获得具有较高准确率的集体判断结果。本研究在通过咨询多位休闲农业专家的意见后,进行筛选、整理,最后建立判断矩阵A=(aij)。B层相对于A层的判断矩阵结果见表3,C层相对于B层的判断矩阵结果见表4~表6。
表1 农业文化遗产地休闲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表2 1-9标度法
表3 A-(B1~B3)的判断矩阵
表4 B1-(C1~C4)的判断矩阵
表5 B2-(C5~C7)的判断矩阵
表6 B3-(C8~C11)的判断矩阵
3.3.1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为了获得同一层次相应因素对于上一层次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需要进行层次的单排序,其计算的是判断矩阵A对应于最大特征值λmax的特征向量W,即单排序的权重值。上述构建判断矩阵的方法虽然能减少其他因素的干扰,但综合全部的比较结果时难免造成一定程度的非一致性。因此,为了保证指标的准确性及说服力,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首先,计算一致性指标CI:
CI=(λmax-n)/(n-1)
然后,查找相对应的平均一致性指标RI(表7);最后,计算一致性比例CR:
当CR<0.10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否则应对判断矩阵进行适当的修正。表4~表6各判断矩阵的CR值分别为0.025、0.086、0.025、0.057,都小于0.10,故认为该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接受的,符合层次分析法的要求。
表7 平均一致性指标值(RI)
3.3.2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虽然在层次单排序中得到了下一层对于上一层的权重值,但最后需要的是C层元素对于A层即目标层的权重排序。因此,这里进行层次总排序。在层次总排序中,各因素的总排序权重c1,c2,…,cn,计算方式为:
在层次单排序中经一致性检验通过,在总排序中仍有可能累积起来,引起最终分析结果的非一致性,因此,在层次总排序中也需要作一致性检验,由单排序的各一致性指标CI之和与平均随机性一致性指标RI之和。层次总排序结果见表8。
表8 层次总排序
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指标CR=0.07<0.10,可认为该模型层次总排序结果具有较满意的一致性并接受该分析结果。
3.3.3 评价结果与分析 (1)在准则层指标(B)中对于目的层(A)的3个要素,遗产地基础条件(B1)的权重排在第1位,为0.480,说明遗产地基础条件在福建省农业文化遗产地休闲农业发展的综合评价中处于最重要的位置,在福建省农业文化遗产地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对农业文化遗产地资源的摸底调查,增强对自身农业文化遗产的熟悉程度才能更好地开发和保护,进而进行休闲农业的开发与利用;遗产地价值(B3)的权重排在第2位,为0.405,说明在休闲农业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对遗产地价值的开发与保护;休闲农业发展潜力(B2)的权重排在第3位,为0.115,但不代表该项不重要,因为旅游设施、政府支持等都是推动休闲农业开发的重要因素。
(2)在层次总排序中C层因子交通位置(C3)占到了第1位,说明休闲农业对于交通条件的要求较高,交通条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休闲农业的发展潜力;第2~5位分别是自然条件(C1)、文化价值(C9)、经济价值(C10)和生态价值(C11),表明这些因素对休闲农业的推动力最大,如果能对其合理开发与利用,可促进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
(3)排在最后位次的是旅游设施完善程度(C5)和市场潜力(C6),这两个因素的权重占比较低,并不是因为其不重要,而是由于这两项都是可发掘的,在具备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可以逐渐完善,市场潜力也可以通过宣传等手段不断加强。
在休闲农业的开发过程中,一直强调的是保护性开发,要对农业文化遗产地进行活态保护,在开发过程中注重合理性、科学性有限度地开发农业文化遗产的休闲农业资源。由于区位优势,福建省的农业文化遗产较多,要将农业文化遗产与休闲农业相结合,形成产业资源,首先要对福建省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摸底调查,系统地整理分类,然后对这些农业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分析,同时还要对市场潜力、消费者需求等方面做好评估工作,最后开发适合遗产地当地条件及适应消费者需要的休闲农业产业,做到合理开发与利用休闲农业资源。
在休闲农业的旅游中,旅游者多以自驾游和旅社报团的形式进行,因而休闲农业的开发对交通条件的依赖性较强。但农业文化遗产地往往位于交通较不发达的山区,虽然有与外界联通的公路,但山区公路等级较低,路窄弯急,与外部的通达性较低。因此,在福建省农业文化遗产地休闲农业的开发过程中,要提高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交通等级,提高与外部的通达性,增设旅游专车线路,增建路牌、停车等设施,改善当地的交通状况。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农业文化资源为基础进行开发与利用的,在现有的休闲农业旅游中,主要利用到的是其可见到的农业景观、农业特产等自然资源,对其文化价值的内涵挖掘不到位。在休闲农业开发过程中要注重该文化遗产地在长期的农业耕作中所产生的乡土文化、饮食习惯、农业信仰、耕作方式等具有较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特有资源的开发,在文化价值上下功夫,为休闲农业的开发注入更深的文化内涵,才能够发挥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整体资源特征,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
福建省拥有较多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在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的影响下,部分资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加之休闲农业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相互学习与观摩,在经营内涵与特质方面的相似性较高,这带来的是竞争强度的加大以及旅游者的审美疲劳,造成游客数量下降与收益减少[6]。站在各个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角度来说,要做的就是创新,突破旧有的模式与资源的束缚,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同时,各遗产地在进行休闲农业开发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相互协调,既不重复又做出自身特色,将福建省休闲农业旅游集合成一体。
本研究在基于层次分析法所构建的农业文化遗产地休闲农业发展资源评价体系上,利用德尔菲法,获得专家权重赋值,对评价体系中的因子计算整理,并进行一致性检验,以提高评价体系的合理性与客观性,该评价体系对影响福建省农业文化遗产地休闲农业发展的因子进行了分析,为将来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范水生,朱朝枝. 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原探[J]. 东南学术,2011(2):72-78.
[2]张灿强,沈贵银. 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功能价值及其产业融合发展途径探讨[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2):127-135.
[3]赵仕红. 休闲农业市场供求规模与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6,44(7):587-591.
[4]陈文盛,他淑君,范水生.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区域特征及影响因素[J]. 北方园艺,2016(24):182-185.
[5]庄春夏,张建华. 对农业文化资源创意利用的思考[J]. 上海农业科技,2013(4):8-9.
[6]王舒宁. 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福建农业科技,2015(10):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