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丽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经济发展以经济增长为前提,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变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由西方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发现、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完善的产业发展规律——配第-克拉克定理,将人类的全部经济活动分为了代表农业的第一产业、代表制造业与建筑业的第二产业和广义的服务业第三产业;认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劳动力将从第一产业转移至第二产业,待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再次转移至第三产业。产业结构理论又将配第-克拉克定理表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三、二、一”形式的产业结构是最高级的产业结构状态。
我国学者韩超[1]认为,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互相促进,相互依赖,产业结构能够动态地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之间的关联,同时能够衡量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2],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能否实现较快、健康,以及稳定的增长取决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常浩娟等[3]通过分析我国1952-2011年间经济增长趋势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发现,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产业结构逐步向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经济能够以较快、健康及稳定的速度增长,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贾静涛等[4]通过使用回归分析法研究河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其中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小,第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大。
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毗邻浙江、江西及广东三省。自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长,这为社会和经济的更深层次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福建省的三次产业结构依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主导产业科技含量不高,工业增长过多依赖能源消耗、竞争力不强,现代服务业还未形成规模,经济总量增加出现疲软迹象,经济增长后劲不足。福建省历年统计年鉴显示,从三次产业就业人口的分布来看,2010—2016年间,福建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一直在减少,由2010年的636.54万人减少至2016年的615.52万人,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一直在增加,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分别由2010年的820.89万人和784.16万人增加到2016年的1006.12万人和1175.39万人。其中,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幅度大于第二产业;从三次产业的收入占比来看,2010—2016年间,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由2010年的9.25%减少至2016年的8.29%,第二产业的占比分别由2010年的51.05%下降至2016年的48.55%,而第三产业由2010年的39.70%增加至2016年的43.17%,第一、二产业占比均有所下降,只有第三产业的占比有所提高。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二、三产业在经济增长上的贡献比例越大。为了进一步探究福建省产业结构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关联关系,明确引导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为福建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灰色关联模型对其进行实证分析。
灰色关联通常是指各事物之间的不确定关系[5]。灰色关联分析是一种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主要用来分析系统因子中母因素与子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根据各因素样本数据的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性判断各因子之间的关联程度,使用灰色联度来描述因素间关系的次序、大小和强弱,从而分辨出导致该系统发展变化的主次要因素。灰色关联分析法具有适用范围广、对样本无特殊要求、计算量小等优点,其计算结果往往不会出现量化结果与定量分析结果不符的情况,刚好能够弥补传统数理统计法中系统分析带来的缺陷。
灰色关联分析的步骤是:
(1)选定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X0=(x01,x02,x03,…,x0n),X1=(xi1,xi2,xi3,…,xin),i=1,2,3,…,n。
(2)使用初值化法对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Xi′=Xi/xi(1)=[xi′(1),xi′(2),…,xi′(n)],i=0,1,2,…,n
(3)计算绝对值差序列,求出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之差的绝对值构成绝对值差序列,并找到最大绝对值差M和最小绝对值差m:
Δi(k)=|x0′(k)-xi′(k)|
Δi=[Δi(1),Δi(2),…,Δi(n)],i=1,2,…,n
(4)求关联系数:
γ0i(k)=(m+ξM)/[Δi(k)+ξM],ξ∈(0,1),i=1,2,…,n
γ0i(k)是第k个对象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的关联系数;ξ为分辨系数,取值范围在[0,1]内,通常取0.5。
(5)计算灰色关联度:
选取2010-2016年福建省省内生产总值作为参考序列X0,比较序列选取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数据,并分别记为X1、X2、X3,进行实证分析,原始数据如表1。
对表1数据用初值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表2。
对表2无量纲化数据进行计算处理得到差序列值,分别为:Δ1=(0,0.0093,0.0340,0.1095,0.1548,0.2096,0.2022);Δ2=(0,0.0140,0.0174,0.0221,0.0313,0.0262,0.0948);Δ3=(0,0.0158,0.0144,0.0029,0.0042,0.0825,0.1690)。找到最大绝对值差M=0.2096,最小绝对值差m=0.0029,求得第一、二、三产业与经济增长间的灰色关联系数和灰色关联度(表3)。
根据表3,能够得到与经济增长之间关联最大的是第二产业,其灰色关联度为0.8312;其次是第三产业,灰色关联度为0.8259;第一产业与经济增长间的关联最小,其灰色关联度为0.6228。
表1 2010-2016年福建省GDP及第一、二、三产业数据表 (单位:亿元)
注:数据由2010-2016年《福建省统计年鉴》整理获得,下同。
表2 无量纲化处理表
表3 灰色关联系数和灰色关联度
本研究以福建省为例,选取2010-2016年GDP数据来反映经济发展情况,以三次产业的经济生产总量来表征产业结构状况,通过使用灰色关联法对三次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间的灰色关联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到2个指标间的灰色关联度,最终得出结论:γ02>γ03>γ01。这表明福建省与GDP关系最紧密的是第二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影响最弱的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对福建省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最显著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第二显著,最弱的是第一产业。其中二、三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同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度数值相近,表示近些年来福建省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贡献了较大的产值,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受气候因素和区域地理因素的影响,福建省仍然是以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为主进行第一产业的生产,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产业发展水平十分薄弱。第二产业在较低的水平上起步,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是发展质量不高,工业的科技含量不足,多数工业仍然是传统产业,主导产业带动能力差,竞争势力弱。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较低,仍未形成规模化现代服务业。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第二产业发挥次要作用这被认为是产业结构发展的最高级阶段[6]。结合福建省的产业发展状况,同时基于本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几点相关建议:
(1)对于第一产业,采取积极保护发展的政策措施,它是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柱,应加大在农业方面的科研投入,依靠科学技术手段培育优质农产品,推行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发展粮食加工业、开发特色优质农产品等方式推出福建省招牌农产品。
(2)福建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虽然是第二产业,但是工业的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确实十分薄弱。首先应确立福建省工业发展方向,积极发展重化工业是福建省近年来经济发展的重点计划,然后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大力扶持先导产业,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福建省沿海的区位优势,积极引进外资,适当改变原来以传统加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7]。
(3)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相对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来说所具有的发展活力更强、增长空间更大。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中,福建省经济发展的首选策略都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能够有效地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加速推进福建省现代化进程。因此应重点发展产业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少的现代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升级和改造。充分发挥各产业间的关联效应,并且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使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
参考文献:
[1]韩超. 山东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耦合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2]陈晓丽. 福建省产业结构优化分析[J]. 科技信息,2009(23):410-411,456.
[3]常浩娟,王永静. 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14,34(7):110-114.
[4]贾静涛,孙文生,李园菲,等. 河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经济论坛,2017(2):22-25,72.
[5]李懿洋. 甘肃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J]. 企业经济,2011,30(5):20-23.
[6]彭继增,孙中美,黄昕. 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实证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 经济地理,2015,35(8):123-128.
[7]刘名远. 福建省产业结构优化测度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6(1):9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