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霑霞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务处,安徽 马鞍山 243041)
近年来,研究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研究进行了综述。王江英认为,学界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对实践教学的内涵存在较大分歧和争议,实践教学形式无统一分类标准或依据,而对策研究则因问题不同而显多样[1]。徐礼云指出,研究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研究,主要有教学和课程两个视角,教学视角的研究多为宏观研究,缺少操作性,且偏重于理论分析,缺乏实证分析;课程视角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样缺少微观深入的研究,还不能真正指导实践教学的开展[2]。本文基于这一研究现状,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视角,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及其研究进行反思,梳理问题背后的原因,以期为未来的相关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人们形成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后,用这种观点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就成了方法论。方法论是普遍适用于各门具体社会科学并起指导作用的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理论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在实践领域的应用和拓展,方法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纽带。目前学界对实践教学的内涵并无统一的认识,无论是将实践教学视为一个教学环节[3-4],还是视为一种教学方法[5],或教学模式[6-7],都与教学的实践行为关联,因此也离不开方法论的指导。脱离方法论指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虽然可能具有探索的价值,但其局限性也将难以避免,而且有可能陷入盲目和混乱的境地。
对于教学环节论而言,既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教学行为系列链条上的一环,必然要和其他的教学环节相连。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教学环节论者至少要研究两个问题,其一是如何实现环节间的衔接,其二是如何实现作为一个教学环节的实践教学。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方法论的价值既体现在为寻求环节间的最优衔接方案提供方法选择上的依据,也体现在为实现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提供方法的逻辑支持。由于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二者时间上可以不论先后,但却不能相互替代。但是先前研究中持环节论观点的研究者,在提出实践教学的环节论的主张之后,并没有依据方法论这一逻辑开展相应的问题研究。 即便是在实践教学环节论者内部,由于没有遵循共同的方法论的研究逻辑,研究者选择的研究方向和问题各不相同,难以形成研究合力,达成共识更是不易。
对于持“方法说”或“模式论”研究者,方法论的启示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必须兼顾方法和模式,而不能将两者割裂,或者将方法等同于模式,否则都不利于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因为,依据方法论的观点,在实际操作中,方法总是依托一定的模式来实施的,两者既密切相关,又有所不同。方法着眼于内在规定性,主要从实践主体来说的,模式着眼于方法的外部规定性,主要从主客体的现实联系来说的。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主体就是教育者,客体就是受教育者,主体对客体实施影响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作为主体对客体实施影响的方法,重点在于阐述其自身的内容,属于抽象的描述,唯有依附于具体的操作,主体所确定的实施方法才可能落到实处。同一种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法,可以付诸于多种具体的操作模式,而同一种操作模式,也可以用于教学实践的不同实施方法。由于众多的研究者并没有注意到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或虽在概念上有所区别,但展开策略研究时却又混为一谈,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许多有关方法和模式的研究成果,难以用于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了。
此外,先前的研究中,有的研究者避而不谈概念,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这种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和态度不利于揭示其本质,也不利于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由于整个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式就是实践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的本质就是一种以实践为方法的教学。无论是社会实践、课堂理论教学也好,还是短期培训、集中教育、现场会、竞赛评比、业余文化体育活动、参观访问,还是个别交谈、心理咨询等等,都是一种实践方法,是实践教学的外延。也就是说,这里所列举的都可说是实践教学,但不能说实践教学就是其中的一个或某几个。随着条件的变化,出新的实践教学形式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现模式的选择还需依赖方法论原理。
在尚未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的内涵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出现各种研究视角,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其结论的多样性也是情理之中。刘英杰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理论研究的综述与反思中指出,目前研究的各种观点之间存在矛盾和分歧,其主要源于方法论的分歧,即在不同层面、不同涵义、不同性质之间来使用实践教学概念[8]。因此,未来的研究要发挥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仍然需要研究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进行正本溯源,返璞归真,消除分歧和争议,以免如同盲人摸象,自说自话。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施教于客体的目的,也就是要通过选择和安排恰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解决主客体之间的矛盾,使客体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最终达到解决主客体之间的矛盾。主客体之间的矛盾即是客体思想观念和认知水平不能满足主体的期待。没有主客体之间这种矛盾的存在,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这种主体对于客体的影响行为,需要通过一定的实施方法才能有效地实现。具体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从矛盾的发现到解决的模式选择,其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选择流程
由图可知,主体通过分析主客体矛盾,确立了实施方法,还需要按照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操作形式,没有具体的操作形式,主体所确立的实施方法不能变为现实,因此,实施方法依赖于外化的操作形式,即“模式”。“模式”是事物的标准样式,也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将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总结提升到理论高度,即成模式。在好的模式的指导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界不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模式的研究。不同的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提出的各种模式,虽在一定语境下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但相比或宽泛或具体的模式而言,更具价值的是,明确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模式的依据或原则,以满足解决多样化的矛盾的需要。
虽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普遍有效的方法,但是依据方法论的观点,方法不是实体,而是知识性工具,是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工具;方法具有客观性、多样性,又具有辩证性、发展性。因此,我们既需要经验积累,也需要因时因地的方法和创新。决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总的原则是,以解决主客体之间的矛盾为导向,依据矛盾的不同,采用有针对性的模式。但由于客体存在单个和群体的差异,以及高职和本科院校的差异,因此,在实践教学模式上应是多样化的。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方法与主体的创造性,与主体的主观因素是有关系的。但是,方法不是主观的产物。单纯的主观设想,决不是正确方法的来源。人正是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面向着客观世界,并且依赖于客观世界来规定自身活动的。因此,正确的实践方法具有客观的性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同样如此,它需要我们从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中寻求,同时充分考虑社会环境、物质条件、时空条件等外部因素,以及教育载体和教育对象的客观实际,只有综合分析,才可能得出正确的选择。例如,现在网络虚拟空间已经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一个影响因素,如何有效利用于教学实践中仍有待方式创新。
方法论告诉我们,方法是因矛盾或问题的存在而产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从被提出来并被重视,就是作为原先教学形式的一种反拨。当实践教学被寄以希望能够改变原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足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要面对和克服的,除了其自身带来的问题,还有其他原本就存在的矛盾。基于不同的实践教学观,研究者对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乏深入的分析和对策研究,主要涉及教学保障、组织管理、教学效果等。概言之,研究者们认为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陷入困境的因素主要包括经费和资源不足、管理不到位、评价体系不完善以及教师组织实践教学的能力欠缺等等。但是,这些问题并非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所特有的,其他的课程实践教学也有着类似的问题。因此,要解决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既要有教学领域的内省与反思,也要将之放在更大的宏观语境中审视,同时也要推进和融入高校实践教学整体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不断挖掘、创造和利用内、外部一切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积极因素和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主体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客体之间的矛盾,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内部矛盾。矛盾即是问题,要解决问题,就要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客体之间的矛盾总是具体的。这些具体的矛盾,有的具有特殊性,有的具有普遍性。对于大学生来说,无论是高职还是本科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时事政策课之外,其余的各门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性内容,在基础教育阶段都有所呈现。因此,有大学生坦言,大学阶段的单纯重复这些以前出现过的知识,不仅是浪费时间,而且小瞧了他们的智力。这种 “供需矛盾”的解决,不仅需要教学方法的改变,而且涉及到教材内容的合理选取。从方法论的视角来看,解决这一普遍性矛盾,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就要遵从人的认识要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在已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创造环境和条件,引导学生产生认知上的飞跃,形成理性认识。如此才可能在化解矛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矛盾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存在的,这种矛盾是客观的、现实的,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矛盾虽然千变万化,但矛盾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人,矛盾背后各种因素最终都可能都与人有关。教育主体是否能把握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所确立的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否符合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教育的客体能否接受主体的施教方法,能否认识到主体的初衷,等等,这些因素都可能构成主客体之间的矛盾关系中一个方面。我们也不难发现,在资源、经费、制度、效果等等矛盾因素的背后,都有主客体的思想因素。对于涉及思想因素的矛盾,思想的转变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因此,要走出困境,解决问题,最终还是需要正本清源,厘清实践教学的内涵。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所面临的最主要的矛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客体,以及教学管理者和研究者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思想认识不能满足发挥实践教学应有作用的需要。只有解决了这一主要矛盾,才能解决其他相关的问题。然而,这又不仅仅是实践教学之所需,因为这涉及到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作为高校一门公共必修基础课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在价值观念多元化、教育载体形式日渐多样化、教育领域急功近利思想盛行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难免停留在口头或书面,而在行动中往往被打折扣。要改变这一现状,仍然任重道远。然而,只要我们坚持以方法论的原理对待眼前的问题,并坚持以方法论来指引我们的实践,距离成功解决问题就会越来越近。
总之,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的教学方法要依据教学目标而定,而教学目标的确立以解决实际的矛盾为导向。以解决矛盾为驱动,依据方法论的原理选择实现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方法或模式。方法是为目的服务的,具体的目的不同,方法可能各异。由于方法的选择受到教学目标、主客体条件、外部环境的制约,不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或模式。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法尽管需要主体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制定出来,但是它决不是主观臆造出来的东西,而是来自对客观存在的主客体之间的矛盾关系的正确分析。未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仍然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的研究,坚持以现代社会环境为背景,以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要求为总目标,以现代社会的新知识和高科技为手段,大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应时顺势,不断创新,探索构建一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