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少蓓
价值链分为基础活动和支持活动两类,基础活动包括生产、营销、运输、售后等活动:支持活动是指物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等支持其他生产管理活动的基础功能等。这一概念是由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
企业的三大重要链条分别为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链。供应链是指在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企业上下游成员之间所形成的网络。而价值链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从始到末的所有活动所形成的一个链条。前者是这一系列的活动在企业外部流通的表现,而后者则是从企业内部的层面来表现从头到尾的价值创造活动。用全球价值链的方法来评估产品从无到有的一系列活动,跨国公司作为牵头力量将供应、生产、营销物流等活动集聚在一起。
随着全球经济体系逐渐发展完善,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降低成本以及长期盈利能力的提高的需求也更加紧迫。根据内部化理论,全球化已经从19世纪的市场全球化转变为如今的生产本身的全球化。企业为了实现区位经济、学习效应以及核心竞争力的转移,将其各个部门分散全球最有利于该活动的区域。这样就使得价值链更为复杂,在地域上分布更为广泛。由于价值链上各个活动以及职能部门的联系更加紧密.联系方式更加多样化,因此其中任何一个部门发生变化都很可能对其上下游的部门造成影响,这就使得价值链风险也逐渐增加。这种风险属于价值链上的内生风险,简而言之,它是来源价值链上的各个要素之间的互动。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在跨国公司的内部选择机制中,当产品多元化较高且涉及的地理区域较多时,企业可以采取矩阵结构来满足这两个需求,一方面将企业按照基本的业务职能(财务、营销、生产、采购)来划分部门,另一方面将企业按照产品、地理区域、消费者特性等来划分,整个跨国公司就形成了一个二维的网状结构,每一个中层管理者处于网络的焦点,有两个老板并且需要向两个老板汇报。这样就产生了一些问题,这种结构的协调需求即人际关系风险很大,产品部门和区域部门之间会产生冲突,责任不明确,企业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维持部门之间的关系,这是以客户和项目目标为代价来实现的。因此现代企业中很少有企业采取这一做法。
另一个方面的风险是外生风险,即来自价值链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这类风险包括来源于自然灾难造成的破坏、东道国的政策原因、政治原因、恐怖袭击等。跨国公司的价值链分布在全球,因此其风险来源一定程度与全球化遇到的挫折很相似。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股票市场泡沫的破灭,直接投资规模急剧下降,贸易增长显著放慢。同样,在2005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的困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经济危机先影响到价值链中与资金周转联系最紧密的那个部门,随后由点及面波及到其他各个部分,并且把价值链原有风险可能在危机中扩大。“9·11”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反对恐怖主义的战争给全球化带来了威胁。近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音乐节上发生的恐怖枪袭造成59人死亡,近些年在歐洲发生的恐袭也比比皆是.法国自2015年巴黎的系列恐怖事件之后到现在进入了长达23个月的全国紧急状。恐怖事件的发生会使得在当地进行投资的风险增加,从东道国来看,失去了潜在的贸易合作伙伴,造成了贸易的损失;从投资方来看则损失了可能的使价值创造活动成本最低的区域。
认识国别商务环境是企业进行国际商务活动的前提,而刻画国际商务制度环境主要是从政治、经济、法律、文化这四个维度来进行的。在这四个维度中,文化作为最隐性的因素,同时其涉及的内容也最为广泛,包括价值规范,思维方式,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作为最早进行文化的管理学研究的学者之一,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将文化定义为“人类的一群成员区别于另一群成员的共有思维方式。”
跨国公司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文化环境包括组织文化和民族文化。组织文化是指组织中员工共享的价值和规范体系。正如社会具有文化一样,组织也不例外,组织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人们一起完成集体的任务。组织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绩效能够产生深刻的影响。一个强有力的共同目标可以使得大家目标一致并且在子单位的管理者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减少所产生的误解和矛盾,有利于不同的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和协调。一家企业的文化应该主要有以下四种来源:一,创始人或者是重要的领导人对于企业的文化的深刻影响;二,企业所在的社会文化对企业文化产生影响;三,企业历史影响企业文化;四,成果卓越的决策也可以成为一种制度融入企业的价值观。能够长期保持高绩效的企业,不仅具有强势文化,而且他的文化应该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对于外部环境的一系列变化做出较快的反应。
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凝聚国民,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存在使得本国国民区别于其他国家国民的国家文化和民族特性。文化是个多层次的概念,它为一群人所共享。其深层基本假设是其灵魂,在这些深层基本假设之上就形成了具有显性特性的价值观和规范,同时也塑造出具有隐性特征的思维方式,二者作为文化核心共同塑造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并同人们生活的制度性要素相互影响。在跨国商务活动中,不同的文化差异可能会影响获得正确的认知,阻碍进行有效的交流,甚至导致商务决策的失败,使得企业失去部分或全部投资价值,或者是迫使企业接受低于预期的收益率,从而产生跨文化风险。
尽管在国际商务中,不存在成功管理跨文化风险的万能药,但管理者在管理经营时可以遵循参考以下三原则:首先,价值观输出,当一个企业能够将其组织文化成功输入到外国市场时,文化差异的影响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次,对于文化的本质差异,要避免文化偏见,培养全球中心思想。全球中心是一种全球意识,在此意识影响下经营者能够理解一个行业或市场而不受国家的限制。最后,管理和决策中充分考虑文化距离。不同群体在文化方面的差异程度成为文化距离。管理者在跨国经营决策中可以将文化距离作为跨文化风险的一个认知指标,但是文化距离短并不意味着跨文化风险小,在选择文化距离的同时,也要注意文化间的细微差距可能导致的跨文化风险并做出相应的调整策略。
全球化对跨国公司在资源整合、流程最优、以及价值链的合理安排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考验。良好的价值链风险评估和管理的程序对于企业是十分珍贵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