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货币发展对中国货币供给影响的研究

2018-06-03 07:14吴玉雪
商情 2018年12期
关键词:电子货币

吴玉雪

【摘要】电子货币具有高效性、快捷性和低成本性等特点,其产生与发展对传统货币供给机制产生巨大影响,并且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研究中国电子货币的发展规律及其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对于货币当局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完善金融法律法规、防范金融风险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明确了电子货币的基本定义及本质,以现代货币供给理论为基础,分别研究了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层次、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影响,最后对于如何提高货币政策效果给予了一定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电子货币;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乘数;基础货币PH

一、前言

在现代经济中,当一种新的货币形式出现时,若从货币形态发展演变的历程,分析新的货币形态与传统货币形态的联系与区别,把握新货币形态的本质特征、发展脉络和运行规律,就能够在实践中对新货币形态的发展演变采取恰当的应对政策,促进新的货币形式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电子货币不同于纸质货币,其作为一种新的货币形态,在当代社会得到了持续的发展,现金和支票等常见的纸质支付方式逐渐受到电子货币的威胁,从而更新了消费者的货币需求结构。显而易见,电子货币的出现和发展,正在深刻影响并不断完善者现代的货币供给机制和理论,也作用在货币供给的主体、供给的渠道和供給的机制。

二、货币供给的定义及本质

(一)货币的价值

货币首要特性就是货币本身的价值,无论货币形式千变万化,货币的价值不会改变。作为虚拟的数字信息,以现行法律作为其信用保障,并通过依托发行机构使电子货币兑换的时效性得到保证。

(二)电子化的便利性

与传统货币相比,卡基或者数基的电子货币,便于携带,依托的设备可循环使用,交易更加快捷,操作更加简单,交易效率提高,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等成本。

(三)最终交易依托网络和终端设备

通过储值和预付机制的途径,依托网络和终端设备进行交易和结算。

三、电子货币的需求与供给分析

电子货币之所以能够产生和得到日益广泛的流通,主要原因是对电子货币的需求以及供给。电子货币的需求主要取决于:第一,使用电子货币与其他类型货币的成本收益比较,特别是无形的便利因素;第二,与国家纸币相比较而言的信用程度;第三,推广与使用电子货币而产生的网络外部性特征。上述因素决定了市场最终选择了电子货币。电子货币的供给主要取决于电子货币供给者的成本收益分析,以及政府对电子货币供给的相关政策导向等。

四、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层次划分的影响

电子货币模糊了货币的层次。由于POS机、ATM机的普及以及网络PC端支付、移动支付和第=方支付的快速发展,存储在银行卡中的货币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储蓄存款,而是具有强流动性的,逐渐接近现金属性的电子货币。由于货币层次划分的主要依据是货币的流动性,从电子货币的发展趋势来看,电子货币很可能实现对纸币的完全替代成为主要的支付工具,所以从流动性来看,电子货币应该同硬币、纸币一样被划分成mO;但它又是存储于银行账户中的储蓄存款,按存款的性质来看,其又应该被划分成ml。所以电子货币的发展缩小了不同资产间的流动性差异,使货币层次划分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

五、电子货币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电子货币改变了基础货币的结构。由于高效、便捷、低成本等特点,电子货币的出现降低了人们对现金的需求,减少了流通中现金的使用,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存款,虽然这一系列的变化没有改变基础货币的总量,但基础货币的构成要素一一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准备金内部却发生了增减变动,即流通中现金减少,银行准备金增多。

六、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电子货币增加了货币乘数的内生性。电子货币的发展通过通货比率、准备金率和定期存款比率间接影响货币乘数。电子货币通过减小通货存款比,使m1和m2同时达到扩大的效果;电子货币通过降低超额准各金率,使m1和m2也同时得到扩大;但电子货币提高了定期存款比率,这会导致m1缩小而m2扩大。综合看来,电子货币对m1的作用既有增强效果也有减弱效果;而对m2的作用效果始终是增强的,所以本文认为电子货币对狭义货币的影响效果具有不确定性,而对广义货币的影响效果是确定的。

七、政策建议

电子货币降低了交易成本,缩小了支付时间,实现了远程支付,加快了货币的流通速度,放大(或缩小)了货币供给,对货币政策的预见性和时效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为应对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供给造成的影响,提高货币政策效果,我国中央银行可以借鉴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央行可以通过适当调节法定准备金率水平,影响货币乘数大小,实现对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货币当局可根据电子货币对超额准备金率影响的大小,反向制定适当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缓解电子货币对经济造成的冲击。

第二,央行可以利用公开市场业务,在债券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影响基础货币投放总量,从而使货币供给达到目标水平。电子货币的发展通过乘数作用影响货币供给的总量,央行可以直接通过基础货币的吞吐,调节货币供给总量以达到政策目标水平。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央行认为有必要收紧银根时,便可以通过卖出相应的有价证券,收回部分基础货币,减少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使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发展目标相适应。

第三,央行需加强对电子货币流通使用的监管。电子货币由于发行主体、可接受程度和使用范围不同,其流通使用的稳定性比其他货币更易受到影响。因此,建立统一的支付转账网络系统,加强对电子货币发行、流通和赎回等环节的监管,特别是对第H方支付机构的监管,对维护金融稳定性,保证电子货币安全、有效运行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王潇颖,冯科.电子货币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基于微观主体持币动机的研究[J].南方金融,2001(03)

[2]靳超,冷燕华.电子化货币、电子货币与货币供给[J].上海金融,2004(09)

[3]唐平.电子货币对m2和m2的货币乘数影响及比较分析[N].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01)

[4]蒋少华.电子货币发展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D].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13

[5]姬莹.电子货币的发展对货币供给影响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2014,(14)

[6]胡再勇.电子货币对货币供求影响的理论分析:基于狭义货币的视角[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5(04)

猜你喜欢
电子货币
第三方支付下电子货币对流通现金影响的实证研究
电子货币具有创造货币的能力吗?
我国电子货币发行对货币乘数影响的相关文献综述
第三方支付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大学生网购情况分析
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浅析
探析中国的电子货币发展现状及其对中国人民银行的影响
网络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电子货币之浅识及其未来发展
电子商务环境下电子货币法律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