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亚男
【摘要】金融体制改革是一个持续、动态的制度变迁过程,既有“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又有“自下而上”的需求引致性制度变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部分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历史事件,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大致分为“大一统”金融体制形成阶段、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等阶段。
【关键词】金融体系;金融改革创新;演变历程
一、中国“大一统”金融体制形成阶段(改革开放以前)
1948年,合并解放区多家银行,建立中国人民银行,它标志着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开始。1953年,我国在经济体制与管理方式上实行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及计划管理方式,在与之相应,金融机构体系也实行了高度集中的“大一统”模式。“大跃进”和“文革”时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人民银行宏观管理与凋节功能,“文革”后国民经济恢复整顿时期,重新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是全国的信贷、结算和现金活动中心,使高度集中“大一统”的金融体制得到强化。这种金融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中国人民银行是全国唯一一家办理各项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集中央银行和普通银行于一身,其内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利润分配实行统收统支。
二、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
这个时期金融体制改革以中共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为主要根据,开始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相平行,符合市场经济的金融市场和组织结构。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1993年,中共卜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培育以银行融资为主的金融市场,以及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新要求。1993年,国务院颁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把中央银行办成真正的中央银行,把国有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从此我国逐渐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金融体制的基本框架。首先,建立在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下的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机构体系。
三、整顿与应对冲击(亚洲金融风波期间)
亚洲金融风波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持续了4~5年的时间,这期间中国金融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进行金融整顿。国内宏观经济也出现了新变化,由传统的短缺经济发展到总量相对过剩、需求不足的经济,对金融体制改革也提出了新要求。1997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集中讨论了《关于深化金融改革,整顿金融秩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通知》,提出“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大体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调控监管体系”。这时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国有企业脱困,实施了国有企业“三年脱困”计划。国家通过债转殷减轻国有企业债务负担,成立四家资产二管理公司剥离大型银行不良资产,帮助国有企业休养生息,走出亚洲金融风波带来的大量下岗和效益下滑的困境。这些措施实际上让金融系统先承担更大的损失,等国有企业状况好转以后,再回来收拾金融系统留下的财务问题。
四、我国金融业发展迈向健康化、规范化和专业化(2002~2008年)
2002年下半年开始,我国逐渐走出亚洲金融风波的影响。2002年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必须把银行办成现代金融企业”,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首先,关于健康化、规范化。在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下,银行体系不良资产很多,资本金严重不足:证券市场起伏不定,上市公司整体质量比较差,发行和交易比较混乱:保险公司主要指寿险公司财务状况也非常不健康,当通货膨胀高、利率高的时候,保险产品参考银行利率承诺的固化收益率很高,当通货膨胀降低、利率下调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实际收益率较低,就会出现巨大的利差损。针对这种严峻的情况,大力推进金融不良资产剥离,财政和金融体系拿出一部分资源进行注资,改进大型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资本状况,也改进了一部分证券公司的资本状况,使这些金融机构基本合格。在此基础上,多数效益比较好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逐步发行上市,变成上市公司。
五、探索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时期)
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并未完全走完健康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阶段,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金融领域的主要工作是配合国家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针对全球金融危机给宏观调控和金融体系提出的重大挑战,在金融领域作出大量纠正和显著改进,例如对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问题加以纠正、对相关市场进行改造(特别是加强了对金融体系中交易部门杠杆率的监管)等。由于顺周期因素加大了经济金融的波动性和危机程度,这个时期金融体制改革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2010年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以及连续几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有所提及。“宏观审慎”是相对“微观审慎”而言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成为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的重要共识。宏观审慎监管框架采用传统政策工具,增加“逆周期”的要素,防止化解风险的积累;突破了传统监管的边界,向跨行业、跨市场、跨国界进行延伸,强凋“更全面”的監管和各种监管规则的一致性:积极采用新的监管工具,解决“顺周期”等问题,例如增强杠杆率、流动性等新的监管指标,对重要机构提出更高的资本充足率等。
参考文献:
[1]吴晓灵.中国金融体制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
[2]周小川.深化金融体制改革[N].人民日报,2015—11-25006
[3]周小川.坚定不移地推进金融改革开放发展[J].人民论坛,2012,(34):8—11
[4]陈宇峰,叶志鹏.金融体制改革的理论进展与实践经验——首届“温州金融改革与发展研讨会”综述[J].经济研究,2014,(05):188—192
[5]刘迎霜.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历程——基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视角的叙述[J].南京社会科学,2011,(04):16—22
[6]应展宇.存在金融体制改革的“中国模式”吗[J].世界经济,2008,(02):4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