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重庆
培养创新能力是教育的一个最为主要的任务。钱学森之问把创新人才的培养指向了教育。“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表明质疑能力是一种可贵的创造力。如何在小学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笔者在课题研究中做了一些实际探索。
指导学生预习,为敢问、愿问打好基础
“凡事预则立”,可以说预习得越充分,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会越高,敢于质疑才有基础。小学生不喜欢预习,需要老师引路,用儿童喜欢的方式解读数学文本。我们发现以下四个“关注”,十分有效地让学生不再畏难,从而乐于质疑。
关注问号。问号能让学生在独立预习的时候,引导思维往深处走。比如在《数学广角——沏茶问题》预习时候,学生不难发现有三个问号,分别是:“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等待水开的时间可以做点什么呢?”“怎样安排比较合理并且省时间?”学生在问号的指引下,回答三个问题的过程也是独立思考的过程,这也是预习方法之一。
关注省略号。在《烙饼问题》中,让学生围绕“如果要烙4张饼、5张饼、6张饼……呢?你发现了什么?”这个省略号深入思考,可以帮助思维的探究更有深度,能提高学生的智慧,发挥学生的潜力。
关注例题的对话。例题中有小朋友、小精灵对话的情境图,一般都体现了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烙饼问题》中“怎样能尽快吃上饼?”第一个小朋友说:先烙2张6分钟,再烙1张6分钟,一共12分钟;另一个小朋友说:为什么烙2张饼和烙1张饼都用6分钟;第三个小朋友思考:每次烙( )张饼,别让锅( ),这样应最省时间。这段解读,如果学生能独立想到更好,没有想到,能按照这样的提示进行思考,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好的预习指导。
关注操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这种愿望在儿童身上表现得特别强烈。”数学文本是静止的,但预习的过程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或者计算,在操作和计算的基础上,才有自己的理解和发现。比如在《小数加减法》的预习的时候,如果不动手计算,照书上抄,失去了计算的过程,对算理的分析和算法的归纳就都没有了基础。比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在课本的引导下,学生动手去量角、折角、剪角、拼角,经历整个操作过程才有自己的感悟,也为在课堂进行交流做支撑。把静态的文本变为动态的、可操作的活动过程,学生的预习兴致被调动,作为发现者的情感得到满足。
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增进问题意识的形成
实验初期,我们发现学生预习后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了增强,但仍然存在提问提不出来,或提问质量不高的状况。这种现象很正常,“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难”,对小学生来说更难,需要教师对质疑方法进行指导。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一课时,有这样一道习题:噪音对人的健康有害,绿化造林可降低噪音。一辆车的噪音是80分贝,经过绿化带后,噪音降低1/8,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这样一道题,学生预习后会做,但较多学生不会提问。于是,笔者以提问较好的学生的质疑为例,来指导更多学生质疑。
质疑在“知识细微处”。“噪音降低1/8”是降低谁的1/8?”“這样提问的同学是从哪里质疑的呢?对,是审题时候提出来的。”读题,弄清题意是解决的前提,学生要从预习过程中,找到能帮助我们确定思考方向的细微处,质疑要质疑在“知识的细微处”。
质疑在“自我有疑处”。题目读懂了,怎么解答呢?很多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这种“数形结合”的方法非常好,“线段图”是我们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一根“拐杖”。有几个同学就对线段图提出了质疑:两个有关系的线段图可不可以融成一个线段图?
这是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画线段图后的自我思考和质疑。预习数学,不能只看,要亲自做一做,画一画,才有可能有问题问。
质疑在“知识关键处”。如“为什么这题用乘法?用除法不行吗?”
质疑在“知识的对比处”。如“例2两种方法的思路有什么不同?”
当然,根据文本的内容不同、根据不同的学科,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质疑于“知识的引申处”(如,学了这个知识,可以解决哪些问题?)、“知识的链接处”(这个知识,需要用到我们以前学的哪个知识?)等。
像这样经常性地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质疑,根据学生质疑能力发展的状况,再引导、指导,学生的质疑能力就会螺旋式一步步提升。
关注学生三个重视,循序渐进中提升质疑能力
质疑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心急,对学生的坚守也是对学生的信任,需要老师下更多的工夫。
重视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它的魅力。笔者每一届带的两个班级都是这样培养起来的。预习能力培养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学生在同伴榜样的力量下不断前行的。
重视评价。预习不是强行的数学作业,没有标准答案,不要一把尺子评价所有学生。只要进步了就是好的。面对学生个体的差异,还是需要教师的鼓励。
学生的质疑写在本子上,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教师不去反馈,不去评价,是很难坚持的。一定要对学生质疑的情况经常总结,经常反馈,鼓励学生,让学生保持质疑的良好习惯。
重视展示。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面对学生呈现的质疑,要对学生的质疑劳动成果给予展示的平台。我的做法是大胆让学生当“小老师”,这样,为了赢得更多的掌声,学生就更加重视课前的预习和倾听别的同学的回答了。那课堂,老师干什么呢?我很欣赏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所说的:讲易混、易错、易漏点;讲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讲解决不了的。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关注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由此带来的是:学生学习主体得到了尊重,学习空间得到了拓展,学习潜能得到了开发。他们乐于上数学课,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勇敢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敢于质疑同伴和老师的观点,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已经从这里萌芽。
(作者单位:武汉市常青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