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媚 郭美英
新课改要求教师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现以“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为例,谈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运用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渗透数学思想等方面的点滴思考。
【片段一】在情境中激发兴趣
(课件)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分成2块,分给第一只猴子1块。第二只猴子见了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4块,分给第二只猴子2块。第三只猴子更贪,它抢着说:“我要3块,我要3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6块,分给第三只猴子3块。
师: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或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1:我认为三只小猴分到的饼是一样多的。
生2:我认为猴王这样分很公平,第1只小猴分到了一块饼的[12],第2只小猴分到了一块饼的[24],第3只小猴分到了一块饼的[36],这三只小猴分到的饼是一样多的。
【赏析】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事、游戏和动画等都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教学创设“猴王分饼”的情境,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尤其是教师的“你有什么想法,或你有什么要说的吗?”这个开放式的问题,为学生拓展了思维空间。
【片段二】在兴趣中生发碰撞
师:(出示算式1÷2、2÷4、3÷6)请大家观察这几道算式,你能有什么发现?你的根据是什么?
生1:我发现三道算式的商相等,是根據商不变的性质来推的,如:第一个式子中的被除数到第二个式子中扩大了2倍,除数也扩大2倍,所以商不变。
师:如果我们把这三道除法算式改写成分数,应该是多少?
生:它们分别是[12]、[24]、[36]。
师:小组讨论:这三个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1:我觉得这三个分数应该相等,我是根据上面的除法算式推出来的。
生2:我觉得这三个分数不相等,因为它们的分子、分母都不同。
生3:我也觉得这三个分数不相等,因为在前面学习分数的意义时我们知道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相等。
师:现在有不同意见了,到底谁说的对呢?请按下面方法验证。
学习方法与步骤:
1.用三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分别折出[12]、[24]、[36],组长安排组员每人折一个并涂上颜色,折痕用笔描一描。
2.观察比较,上面3个图的涂色部分的大小相同吗?并说说为什么?
3.小组汇报。
【赏析】《小学数学教学指导意见》中指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习的基础,独立思考和学会思考是学习的核心。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有趣问题,从中启发思考,培养学生从情境中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商不变的规律,使“固定点”更加清晰,有利于同化新知;再把三个除法算式改写成分数,并引导学生猜测这三个分数之间的关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主动构建,使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
【片段三】在碰撞中探究规律
师:同学们动手验证了三个分数是相等的,接下来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借助老师提供的学具,也可以另选。
学习方法与步骤:
1.独立思考:从左往右看和从右往左看,你发现分子和分母分别按什么规律变化?
2.小组交流:你能将这两个发现归纳成一句话吗?
师:请小组上台汇报。
生1:我们组是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三个分数都化成了小数,都是0.5,所以说这三个分数是相等的。
生2:我们组是用三张相同的长方形纸条,分别涂出它的[12]、[24]、[36],结果发现它们的阴影部分都是一样大的,所以说这三个分数是相等的。
生3:我们组也是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验证的,因为刚才我们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得出的,所以我们认为这三个分数也是相等的。
生4:我们组把12根小棒看做单位“1”,分别取出它的[12]、[24]、[36],结果都是6根,得出这三个分数是相等的。
生5:我们组是用线段图来验证的,我们先画三条一样长的线段来表示单位“1”,然后分别取出它的[12]、[24]、[36],结果发现它们都一样长。所以说这三个分数肯定相等。
……
师:谁来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赏析】“手脑相长、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大力倡导的教学原则。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数、画、摆等操作活动,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变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实现从形象到表象、由表象到认识、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完成知识内化。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猜想结论进行验证,进行探究,这样的教学不仅给学生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之间资源共享,而且可以发挥学生个体的经验在探究中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改善了学习方式。
数学教学不能仅仅让学生获得结论,更应该引导学生经历结论的探索过程。这样才能真正使数学教学从“浅尝辄止”走向“深度建构”,凸显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彰显浓浓的“数学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