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冬玲
摘 要:部编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的插图,是经过编者、画家精心创作和选择的,对学生起着价值观培养、审美熏陶、习惯训练、助解文本等多方面的作用。新课程标准也要求语文教学要开发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教材中的插图就是众多资源中,最直接、最容易触摸的资源,教师应充分加以利用,发挥其独特的价值,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关键词:插图;小学语文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6-010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6.064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学之所不及……”这段话十分精辟地说出了插图的重要性是不能忽视的。部编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的插图,是经过编者、画家精心创作和选择的,对学生起着价值观培养、审美熏陶、习惯训练、助解文本等多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新课程标准也要求语文教学要开发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教材中的插图就是众多资源中,最直接、最容易触摸的资源,教师应充分加以利用,发挥其独特的价值,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一、凭借插图,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国之魂、做人之本。在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蕴涵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要素。教师要充分开发其教育因素,进行春风化雨般的熏陶和感染,既能培养语文学科能力,也有助于形成必备品格。
一年级语文上册开篇就是《我是中国人》,身着不同民族服饰的56个孩子聚集在一起,背着书包准备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背后是庄严雄伟的天安门和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画面体现的是在祖国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同胞团结、和諧地生活在一起。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认识的民族,以及民族的风俗习惯。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哪个民族的,有哪些礼仪。初步感受祖国的伟大,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第十课《升国旗》画面中,十个小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恭恭敬敬地向国旗敬队礼。着装整洁,姿势标准,昂首挺胸,神情庄重。插图很好地向小学生呈现出了升旗时应有的礼仪,直观、形象、规范。教学时,可以边读儿歌边做动作,进一步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和爱国教育。
二、凭借插图,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
习主席说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因此,教育者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养自豪感,建立文化自信。部编教材中体现传统文化的地方比比皆是。比如,一年级上册识字《天地人》《金木水火土》的插图是傅抱石的水墨画,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代表,是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底蕴。教师可以利用这幅名画,一方面是帮助理解文本中“天地、古今”的含义,另一方面稍作了解水墨画的一些简单知识,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像这样的插图还有很多,如一年级上册《口耳目》中,插图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京剧中的人物形象;《语文园地二》中,“和大人一起读”中的童谣《剪窗花》的插图,出现了民间传统剪纸艺术,主题是“喜鹊登枝” “年年有鱼”,把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一年级下册《猜字谜》的插图,是传统的猜灯谜,各种各样的灯笼,表现出浓浓的中国味。古诗《悯农》《江南》《古朗月行》等古诗的配画,与诗歌的意境相得益彰,都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都是激发学生热爱、学习传统文化的好素材。
三、凭借插图,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好习惯一旦形成,不用依靠记忆,就很容易、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一年级上册《小书包》,课后练习“读一读,做一做”中,“我会把文具摆放整齐。”“我会把自己整理书包。”学生会认生字,会读句子了,我想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是不够的,还要让孩子们知道,如何才能把文具摆放整齐,怎样整理书包。插图就直观、清楚地呈现出来。书本放在左上角,文具盒里的文具也要分类摆放。整理书包时,书和练习本也是分类装好,不要折损,养成爱护书籍和文具的好习惯。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中的拓展阅读文本《称赞》的插图,小刺猬送给小獾两个苹果,小獾非常高兴。画面中有一个细节,小獾做木工需要的工具都被他整齐地摆在工具箱里。这也是教育学生的资源,教师千万不能忽视。
四、凭借插图,培养观察力,激发阅读兴趣
观察力是人类认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细致准确的观察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和判断,对于想象力和思维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奠基意义。阅读中,让学生观察图画,凭借画面更清晰地明白文字的含义。而且教材中的插图与文本内容相互融合,更加引人入胜,教师可以利用插图寻找发现问题,设置悬念,营造探究的氛围,激发阅读的兴趣。如一年级下册的《棉花姑娘》中,第一幅插图表现了棉花姑娘生病时的样子:无精打采地低着头,一副痛苦、难过的神情。最后一幅图是棉花姑娘病好后的样子:花朵,雪白饱满;神态,眉开眼笑的。上课伊始,教师就出示这两幅图,让学生进行对比:为什么棉花姑娘会有这样的变化呢?你想知道吗?带着这样的问题和疑惑,进入文本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五、凭借插图,助力对文本的理解
教材中的插图不是随意插配的,而是与文本内容相关联的。有的是课文某一片段的精彩描绘,有的是课文重点、难点的直观图示,绝大部分都能紧扣文本内容,使文字和图像相互印证,加深理解,体验情感。教师可以凭借课文中的插图进行辅助教学,这样就能行之有效地促进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培养语感。一年级下册的《小猴子下山》,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是认识课文中“掰、扛、扔、摘、捧、抱”等这些动词,了解用词的准确性。课后习题“读读做做,再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的插图,对于动词的图画表达非常生动准确,很形象地为学生呈现出了不同动词所表现出的不同动作,以及其细微区别。教学中,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相信学生都能理解动词的含义,重难点迎刃而解。
部编教材中的插图,丰富多彩,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欣赏性,是比较重要的语文教学资源。教学中,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加以充分开发和利用,巧妙加以实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就会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 王阿勇.语文教材插图的使用[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7).
[2] 张玉芹.在语文教学中要用好教材插图[J].语文天地,2014(36).
[ 责任编辑 万淑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