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改芳
【摘 要】 小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与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运用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等研究手段获取新知识,使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学习活动。这种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策略能力,从而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要求。
【關键词】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探索
一、探究式与传统教与学的比较
在传统的教学与学习中,学生要解答的问题往往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机械地呈现给学生,学生感受不到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或价值,只是被动地接受和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缺乏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也就得不到培养和发展。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没有对问题的发现也就谈不上对问题的探究,而问题往往产生于学生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思考中。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来探究与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创设情境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创设情境的形式要多样化,可结合生活创设情景、借助演示或操作创设情景、通过讲述故事或事件创设情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现场表演创设情景等。
在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老师先请各组长领取准备好的礼物6块橡皮和7枝铅笔,再提出问题:要把这些礼物分给小组每一个成员(3人小组),你打算怎样分?……学生就在这个问题的启发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活动,并根据分发的过程列出了相应的算式,讨论了为什么这样分,这样列式,体验了余数产生的过程,从而理解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这样教学,改变了单纯的计算教学模式,创设了与学生密不可分的生活情境,加强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数学的趣味性。
其实,数学教育的核心是问题的解决。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说:“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而问题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或终止……数学研究也需要自己的问题,正是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研究者锻炼其钢铁意志,发现新方法和新观点,达到更为广阔和自由之境界。”小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与学习正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他所未知的问题,通过数学手段来解决问题,且能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迁移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上。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构建解决问题和认知策略,这就是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与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动脑,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教师在整个探究式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过程,并能用比较清晰的、有条理的语言来表述整个思考与探究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探究获得新知识与认知策略,并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教师还可以提供相类似的材料,以便学生将探究所获得的结论或方法,运用于新的问题情景中,使其得以巩固和深入,形成问题解决策略的迁移能力。
教师要适当地组织学生分组,最好能按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交叉分组,发挥互补优势,以体现互助合作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之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鼓励质疑问难、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些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起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用现成模式模仿照搬。正如富兰克林说:告诉我的,我会忘记;展示给我看的,我会记住;我参与其中的,我会理解和应用。有效的探究不仅仅是回答问题,也不仅仅是寻求正确答案,探索还意味着发展探究技能,养成探究的态度和习惯,使学生能终身不断地寻求知识,追求真理。在教学“克的认识”时,让学生用天平称一袋奶糖的重量(重454克)。当学生把砝码逐一放入另一个盘里,天平仍不平衡时(大小砝码加起来仅为389克)同学们个个抓耳挠腮,“砝码不够了,怎么办?”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有人利用刚称出的橡皮、桃子、图钉等当作砝码放入另一个盘里,称出了奶糖的重量,学生们顿时喜上眉梢,欢呼雀跃,因为他们在实践中发扬了创新精神,还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正是通过这些联系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的成功解决,让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得到新发展。
二、思考与启示
单从探究式教学与学习来说,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普遍重视知识与技能形成性的探究性学习,而对另一种更重要的探究性学习,即问题解决的探究性学习或应用型的探究性学习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数学习题的知识功能较重视,而对它的教育功能不够重视,数学习题的解答往往停留在简单模仿的水平上,没有认识到数学习题是一个载体,通过解答数学习题可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一定水平的目的性、方向性、确定性和辨别性,从而成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重要工具。
在数学习题解答的探究性学习中,有的放矢地转化解题方法,从一种途径转向另一种途径可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坚持数学运算速度的要求,同时使学生掌握合理的运算技巧和探究问题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分析数学习题条件的实质,以及条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发现其中的隐含条件,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及时摒弃自己的错误,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在解题中引导学生重视常规而又不墨守成规,寻求变异,从多角度,全方位考虑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在解题中鼓励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别出心裁地提出新方法、新见解、不因循守旧,不迷信权威,善于联想、善于类比、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研究解答好思维性强的习题使学生得益匪浅。
接受性学习与探究式学习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没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进行研究式学习,其效率必然是很低下的,学生只能盲目地、机械地进行“试误”式的探究。而有效的探究式学习赖以发生的知识基础从何而来呢,可以来自接受性学习,也可以来自探究式学习,但主要的是来自接受性学习。
另一方面,探究式学习也是促进接受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接受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具体经验做支柱,而探究式学习是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获得具体经验的重要途径,因此探究式学习又是接受性学习的基础。再者,在探究学习中要运用过去所获得的知识,包括接受学习中获得知识,通过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而使知识及其运用策略得到巩固并获得新的理解。同时,探究式学习在使学生掌握科学发现,探究方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概括性知识的必要途径。显然,这些作用都是接受性学习所不能替代的。
总之,学校教学应以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并存,并随教育层次的变化相应地有所变化。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从接受走向探究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教学的材料等具体条件,选择教学方式,只有真正适应学生学习的学习方式才是好方法。
【参考文献】
[1] 杜延君.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2).
[2] 肖瑞勇.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J]. 新课程(小学),2018(1).
[3] 邓修富.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J]. 小作家选刊,2017(2).
[4] 马新,王海霞,刘亚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指导探究技能操作与实践[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 谭欣玲.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案例开发与实践[M]. 沈阳:白山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