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5-0194-01
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如何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学会、会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充分研究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教材,尽量在教法上、学法上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就可以使孩子们觉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牢固。
1.抓住小学生好奇的心理
好奇心是学习的内部动机。如果教师关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特定的情境,并以好奇心为动力,就可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进程。例如,在教学正方体的特征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老师提供的学具(一些小棒和橡皮泥小球)搭一个正方体,于是学生就纷纷动手干起来,但一段过后,问题也就出现了。有的小组搭出了"标准"的正方体,而有些小组搭的正方体不像样,有的小组甚至连一个完整的正方体也没搭成。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提出了问题,望着手中的"正方体",都希望得到答案,他们的求知欲被激活了。之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探究就更主動、更有效了。
2.抓住小学生好问的心理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学生的好问心理特别强,学生对所学知识起疑,产生疑问心理,正是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一种体现,也是学生求异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得到开发培养的标志,教师一定要份外爱惜,使其成为学生探索性学习的一种动力。
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这个知识的时候,我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得出结果,再引导学生用十几去减一位数,结果再和剩下的数相加的方法去思考,这时有同学提出先用十去减一位数再加上剩下的数的方法行不行?我马上予以肯定,并激发学生展开讨论,看看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学生很快又找到了几种不同的算法。这种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问的契机展开教学的方法,不但满足了学生的好问心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得上人人都能参与到主动的学习中去。
3.抓住学生好动的心理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荷兰数学家弗赖登达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与方法。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而感悟和理解新知识。如在教学"有趣的图形"时,我首先出示了不同形状的日常生活用品,告诉学生一些有趣的图形就藏在我们生活中的物品中,如果认真观察,就会成为一名了不起的发现者。当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发现某些物品表面的形状后接着提问:怎样才能把这些面的形状留下来呢?相信大家,动动脑筋,就会找到好办法的。孩子们的兴趣一下高涨起来,很快就想出了许多办法:有的学生说可以把物体平放在纸上,沿边描一描,画出平面图形;有的学生想沿物体边缘剪下;有的学生想用印泥印下某个面的形状;还有的学生想把纸蒙在物体上,沿边缘压一下,再纸上留下了痕迹,得到一些平面图形;还有的想把物体放在板石上,用刀刀刻下来……这样,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中,自己去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去操作,去思考,在实践自己想法的过程中,创作出了自己需要的平面图形,实现了数学再创造。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唤醒了他们的学习潜能,放飞了他们想象的翅膀。
4.抓住小学生愿意自我表现的心理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都特别强,在学习上更不例外,总愿意把自己知道的知识通过一种形式,不是说出来,就是做出来,让别人知道。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去表现,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提供了平台。如教学"小数乘法"时,我特意安排了"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和"你能当小老师吗?"的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笔算乘法的初步经验和检查对错的机会,踊跃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我们听到了不同学生的提醒:"不要抄错题目""不要把乘法和加法混同""小数点的位置不能点错""算完要检查"……这些来自学生的提醒,既含有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的基本内容,又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基本要求,使学生在数学思考、语言交流、情感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都获得了发展。
总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的方法有很多,但不管什么方法都要把握住学生的心理,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够真正做到主动、活泼、创造性的发展。所以说,只要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组织教学,数学课就一定能低消耗高效能,学生就一定能学得轻松,学得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