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大敏
摘要: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饱受国人诟病,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索然,语文能力低下,语文素养欠缺。语文界关于语文教学的改革,突破语文教学的症结、瓶颈一直就没停息。语文教学要走出"少慢差费、高耗低效"的怪圈,就要做到"四少四多"。
关键词:回归;语文教学;本真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5-0055-01
1.少些条分缕析的讲解,多些自由阅读的空间
语文,是语言的学科,培养学生文质彬彬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感如何培养,只有靠大量的阅读,长期的积累与运用,除此别无他法。一次教研活动听课,一位教师上《醉翁亭记》讲21个"也"字的用法,用了很多名词术语,讲这语气,那语气,讲的学生昏昏然,一篇音韵和谐的美文被讲得味同嚼蜡。课后交流,何须这样,不妨让学生在诵读吟咏之中反复体会陈述、肯定、感叹等多种语气,进而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怡然自得的情怀。民国时期的语文(其时叫"国文") 教学无疑是比较成功的,当时的语文界与文学界联系相当紧密,教材内容富有时代气息,很多文学家、学界名流如叶圣陶、朱自清、黎锦熙、冰心、蔡元培、陶行知、胡适、鲁迅、巴金等作品及时选入教材,他们当中很多还当过中学的国文教员,自己编写教材,自己文学创作,自己大量阅读,给学生以很好的熏陶示范感染。同时倡导课内外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多看杂书,多阅读报章杂志,多阅读经典文学作品。
2.少些课堂的过于"完美",多些回归本真的朴实
回归本真的课堂必然是真实的、朴实的、灵动的,纵然也有一些缺憾和瑕疵。现实中,我们常常对一些近乎完美和无懈可击的语文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大加点赞,什么课堂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引导环环相扣,课件制作精美,课堂气氛热烈,课改理念体现充分,如此等等。殊不知这样的课往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多次集思广益逐步尽善尽美的样板课,更是掩盖课堂教学真实的作秀课。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就反对上这样的语文公开课,他说,别人到他学校去学习时想听他的公开课,他不会上一般的语文公开课,而更愿上能体现课堂真实的作文公开课。其实,就是很多看似体现课改理念的语文课,透过现象看本质,依然是教师在唱主角戏,教师要讲的、希望学生怎样回答的都是先预设好,挖掘好引导的"陷阱",为此,教师可谓不辞辛苦,千启发,万启发,牵着学生走,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学生跳进挖掘的"陷阱"后可谓大功告成。显然这是另一种注入式。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叶澜语)。在众多学科中,语文课应该是最具教学个性的学科,课堂教学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的变化无穷。于漪、钱梦龙、宁鸿彬、魏书生、李镇西、余映潮等之所以被称为语文大家,就是因为他们的课具有鲜明的个性,灵动、民主、自然、朴实无华,达到"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境界。
3.少些急功近利的倾向,多些人文精神的涵养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师生为考而教而学,加之长期重理轻文现象突出,使得语文学科丧失应有的地位,处于被边缘化地步,很多所谓的名校初高中选拔考试,居然也不考语文。学生语文水平低下,兴趣索然,语文素养欠缺。记得某一年的高考,考查《围城》的作者钱钟书,答出来的考生寥寥无几,可见我们中学生的文学素养贫瘠到何种地步。事后语文界刮起一股普及文学名著热潮,但是由于被应试教育所绑架,依然有应对的办法,把文学名著概要、人物点评等内容编成摘要让学生背,而让学生静下心来原汁原味的阅读经典名著,依然是一片空白。"教育是慢的艺术,也是等待的艺术",语文教育更是如此。民国时期没有素质教育的提法,但他们在当时的教育大环境和中外教育交流影响下,自觉不自觉的实践着素质教育。这就使得语文教师和学生不那么急功近利,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特别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指导学生静下心来认认真真读点有用的书,从经典名著、古典诗词散文中吸取精华,给学生打下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色。民国语文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普遍国学底子深厚,语言运用能力强,经典诗文张口即来。就是那个时代的理科大学生,也往往是国文功底非凡。如钱学森、杨振宁、李政道、竺可桢、李四光、茅以升、梁思成等语文功底让人感佩不已。也许正是具有深厚的国文素养、传统文化的底蕴激发了这些自然科学家创造的灵感。
4.少些伪圣化标签,多些直抒性灵的真情流露
由于受苏式教育和文革的影响,我们的语文教学总跳不出意识形态的框框,如何表情达意,如何架构文章,如何品味赏析,如何揣摩文章主旨等都要受一些传统固定思维与模式,囿于教参或官方所谓权威的"定论"。听一位教师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可谓是用心良苦,费尽一番周折之后,终于"引导"出: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個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含蓄而深刻的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课后与他交流,我问他,这是你的内心真实感悟与体验吗?难道三味书屋就没有留下作者小时候的一些美好记忆?他说他读书的时候老师就是这样教的,教参上的主流意见也是这样。你看,不是发自内心的感悟,总是囿于一些所谓权威的意见,心里自然产生一种"神圣化",其实是"伪圣化",代教参立言,代权威发声,没有自己的真情流露。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做真人,要做真学问,我想,就要反对、革除语文教学中违背人性的伪圣化倾向,让直抒性灵的真情实感在课堂挥洒流淌!
语文教育有它自身的规律,也有一些最基本的常识,只要遵循了语文教育的规律,回归语文教育的本真,我们就能革除语文教学的弊端,突破语文教学的瓶颈,走出语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