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杰 苗维爱
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科技革新的日益加快、教育信息化的日趋智能和新高考改革的迫切要求,学校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养和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多元需求,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教育。在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之间、在学校功能和新高考改革之间、在教师成长和家长对教育的合理期许之间,积极探讨并竭力解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地”问题,也就自然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在此,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理念,以学校育人路径为载体,以师生共成长为主旨,简要论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与回归,并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观照下重构学校育人模式。
一、明晰核心素养取向,回归学生发展本质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该研究成果在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涵进行科学界定之余,也明确指出其根本核心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基于把学生作为具有独特性格和鲜活生命的教育主体来看的,是对国家发展、社会担当、个人品质等多种因素的宏观设计和综合考量,它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是培育和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根本要求,也是底线。
那么,高中学校如何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效落地?如何进一步拓宽学生自主成长的空间?如何给学生更多的成长自由和发展选择?所有这些,都是当下学校教育必须要面对并且要积极回应的问题。这也是对教育使命的主动担当和积极响应。
二、借力核心素养智慧,重构学校育人路径
一是理念解读,引领方向性。理念是方向、旗帜、目标和路径,对理念的科学领会和精准解读是进行实践探索的前提和基础,相对于教育来说更是如此。学校教育最显著的特性是育人和传承,高中阶段的教育更凸显了这一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内涵、操作和评价等理念的提出,使得教育者能够正确认识学生、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和成长需求,使学校的育人目标和高中阶段的教育功能高度契合。这为学校进一步更新办学理念、调整发展思路、制订发展目标、设计实施方案和完善育人措施等具有引领方向和指导实践的作用。
二是顶层设计,强化全程性。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教育工作者需要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一个体系性的社会工程进行顶层设计。学校要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一个核心、三个层次、六个方面、十八个维度”进行整体架构和逐级细化,使主体之间实现无缝衔接,资源统筹实现优化配置,夯实核心素养落地工作的基础性、全程性和实效性,进而使得学校教育既有“温度”,又有“高度”,还有“深度”。
三是尊重主体,彰显人本性。教育是一种能动的社会性实践活动,“教育应该让人更幸福,让人更有尊严”。因此,教育工作者在设计任何一种教育活动时,首先要做到尊重。这不仅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还要尊重他们的认知水平、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在学校教育中,学生一旦被物化,就会沦为“合法边缘者”,不能在学校中获得预期的发展,学校自然也会面临危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做到以人为本,保护、尊重每一个学生比什么都重要。
四是正视差异,探寻精准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换句话说,教育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因此,教育首先是人的社会活动。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类的灵魂。”从本质上来说,教育是伟大而复杂的关涉人的价值和社会地位的社会活动。基于此,学校教育要正视教育对象在认知水平、行为习惯、兴趣专长和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只有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方能进一步提高教育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五是迎合社会,注重实践性。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开放的、惠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它既依附于一定的社会资源,同时又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可见,教育是一项社会性活动,而学校教育则是促进人社会化的一种手段。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校教育是社会化的产物。随着工业化社会的深入推进、社会转型的日趋加剧和科学技术的日益革新,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劳动者素养的提升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通过种种教育活动来加以完成。因此,学校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者,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六是整合资源,增强丰富性。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诠释和践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必须重视整合资源,尤其要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家庭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进一步增强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创新性和可选择性。这也为学校教育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和意义。
七是建构课程,提升科学性。立足学科教材,结合校情学情,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依托教育信息化手段,组建专业教师团队,重新梳理、解构和重构课程资源,建构“本土化”的校本课程。这样的课程建构要尊重规律、尊重差异、尊重逻辑,要切合校情、学情,以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教育的实效性为目的。建构本土化的课程以及贴切的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
八是回归发展,体现独特性。高中阶段的教育与教育体系内的其他教育阶段相比,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传承性、选拔性和发展性等方面,而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发展性,它是衡量和检测学生是否学有所成的重要尺度。近年来,笔者对高中教育发展性的理解主要表现在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发展方向的选择和发展空间的边界三个方面。学校要围绕“学生发展”这一核心,帮助每位学生找到适合的成长方式和发展空间,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使他们成为能够“在社会上独立行使职责的个体”。
三、结束语
基于以上表述,高中学校教育在探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地机制的过程中,应该秉持“让人成为他自己”的教育原则,探寻“对话式”教育实操路径,在科学架构、优化布局、融合资源、尊重主体和正视差异等教育实践中实现师生共成长,进而在自由、自主和自为的教育情境中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不断超越。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的教育不能成为好的教育,只是教學技术而已。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不断增强角色认同感、探求教育本真、提升育人能力,从而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只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才能取得丰硕的教育成果。这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不畏艰险、敢于挑战,把教育改革发展作为毕生的追求。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