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杰,江星燕,魏文栋
(1.上海理工大学 外语学院;2.上海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093)
天然气作为一种高效且相对清洁的燃料,与其他化石燃料相比,在燃烧时仅排放出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污染物[1]。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能源结构的转型,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和碳减排的推进,使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将占据愈发重要的地位,天然气产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根据《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目标,2020年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将达到10%。2017年,伴随着“煤改气”、“清洁采暖”等政策的推动,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增幅明显,呈现出“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格局。2017年冬季,我国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天然气供应不足(“气荒”)的情况,液化天然气(LNG)价格屡创新高。
由于“煤改气”、“清洁采暖”等政策的持续性,我国天然气需求将进一步释放,从而带动天然气消费量的增长。由于国产天然气的产量受建设周期、技术经济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大幅增长。为满足国内新增的天然气消费需求,进口管道气和LNG将进一步增加,由此导致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进一步提升。
在2017年天然气使用量大幅增加、对外依存度持续加大的背景下,国家各项改革政策的颁布使天然气产业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对天然气产业的研究对我国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我国天然气产业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天然气产业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天然气产业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天然气产业是指进行天然气勘探、开发、生产、贸易、运输、存储、液化、气化、压缩、销售和使用等不同企业所构成的产业[2]。如图1所示,根据天然气产业链的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上、中、下游产业。中国虽然具有悠久的利用天然气的历史,但是现代天然气产业则是伴随石油产业和天然气地质研究的发展,才逐步发展起来的[3]。
图1 中国天然气产业链示意图
天然气上游产业主要从事陆上天然气、海上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等国产气的勘探开发和进口管道气、进口LNG的国际贸易。天然气上游的市场主体目前仍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石化)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三家公司为主。主要负责天然气上游的业务主管部门是天然气资源勘探和开发的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负责天然气资源进出口交易的商务部外贸司和海关总署国际司。
1.国产气勘探开发。按照“海陆并进、常非并举”的发展战略,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相继发现并建成了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和海域四大天然气生产基地,常规天然气开发保持了较高增长态势,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气等各种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和开发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如图2所示,1991—2015年,中国天然气生产量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2015年国产气总量达到了1 346.07亿m3,为1991年国产气的8.7倍。分地区来看,陕西、新疆和四川为我国天然气的主产区,分别占2015年国产气总量的30.90%、21.77%和19.85%。分公司来看,如表1所示,2005年以后,三大石油公司的天然气产量份额变化较小,中石油的国产气份额始终保持在全国产量的75%左右,中石化和中海油的国产气份额接近15%和10%。
图2 1991—2015年中国分地区天然气生产量
表1 2000—2015年三大石油公司天然气生产量
2.进口管道气和LNG。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在天然气贸易领域依然占据主导地位,2015年三大石油公司的进口天然气占全国天然气进口量达到了97.9%。由三大石油公司投资建设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A/B/C线)、中缅天然气管道、东部海上的LNG接收站已经投入正常运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和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也已开工建设,横跨中国东北、西北、西南和东部海上的天然气进口格局已基本形成[4]。伴随着国内天然气需求的增加和天然气市场化的推进,广汇能源、新奥能源等企业也开始布局沿海LNG接收站,进入上游市场。
2017年1—11月,中国天然气进口同比增长29.1%,其中管道天然气和LNG进口占比分别为45%和55%,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37.9%,已经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LNG进口国[5]。从进口来源来看,土库曼斯坦(管道气)、澳大利亚(LNG)和卡塔尔(LNG)是中国目前主要的天然气进口国。在2017年5月参加“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期间,中石油公司表示将致力于参与美国自页岩气革命以来不断增长LNG出口行业,并签署了多个“一带一路”油气合作协议,其中涉及了天然气领域的多个方面,未来我国LNG进口量有望进一步攀升。
天然气中游产业主要提供天然气输送、存储、气化和液化等服务,包含长输管网、省内管网、储气设施、气化和罐车运输等。
1.长输管网。在长输管网建设方面,以西气东输工程建设为契机,中国天然气长输管网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如表2所示,西气东输、川气东送、陕京线、中缅线等管线相继竣工。截至2016年底,中国建成投运的天然气管道达到了7.43万km[6],构建起了由西北、华北、西南、东北和海上向中、东部地区输送天然气的长输管网,形成了“西气东输、北气南下、海气登陆、就近供应”的供气格局[7],管道天然气供应已覆盖了除西藏以外的全部省份和香港地区[8]。在长输管网的运营主体方面,中石油管道公司按区域分为管道分公司、西气东输管道分公司、西部管道分公司、西南管道分公司和北京天然气管道公司5家。中石化管道公司则主要有川气东送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和榆济管道有限责任公司2家。
表2 1996—2015年中国天然气长输管网建设情况
2.省内管网。依托西气东输、川气东送、中俄东线等长输管网的建设,许多地区先后成立了省级天然气管网公司,从事省内管网的投资、建设和天然气输配、销售。全国共有陕西(1995)、重庆(1995)、贵州(1995)、北京(1999)、河北(2001)、江苏(2001)、浙江(2001)、上海(2001)、山东(2002)、内蒙古(2002)、安徽(2003)、山西(2003)、吉林(2007)、江西(2007)、广东(2008)、湖北(2009)、广西(2011)、河南(2012)、四川(2012)、湖南(2013)、天津(2013)、福建(2015)、云南(2016)等 20多个省区先后成立了省级天然气管网公司[9],黑龙江目前也在筹建省级天然气管网公司。由于气源结构、股权结构等的差异,省内管网形成了统购统销(以浙江、上海为代表)、允许代输(以广东为代表)、开放型(以江苏为代表)三种典型的运营模式[9]。
3.储气和LNG点供。储气设施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天然气储存和调峰设施,储气库是天然气调峰的主要方式之一。目前中石油已建成盐穴型储气库1座、油气藏型储气库23座,中石化建成油气藏型储气库1座[10]。在无法大量建设管道的区域,LNG点供具有天然的优势。LNG点供包含接收气化、槽车运输、储罐储存、气化处理等环节[11]。近年来,受“煤改气”、“禁煤区”等政策的影响,在部分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较高或经济落后的地区,LNG点供项目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国尚有30%的地区未接通管道天然气,储气设施和LNG点供作为两大天然气中游产业,在我国尚未通达天然气管道的地区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天然气下游产业根据用途差异可以分为城镇燃气、工业燃料、天然气发电、天然气化工、交通运输等不同类别,其中城镇燃气还可以细分为居民和工商业等类别。
根据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公布的2015年中国和中国香港地区的天然气消费数据,在各种用途中,工业燃料的消费量最高,达到36.88%,天然气发电紧随其后,约占消费量的20.70%。居民、交通运输、商业和化工的占比分别为18.62%、10.16%、6.37%和6.11%。
1.城镇燃气。根据《城镇燃气管理条例》的规定,城镇燃气由各级政府的建设主管部门管理。目前,城镇燃气的经营范围已经覆盖了向居民生活、城市供暖、工商业、交通运输、燃气发电和分布式能源等不同领域供应天然气[12],并负责辖区内城市管网的投资、建设和维护。2003年城镇燃气管理体制改革后,伴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大量非国有资本进入城镇燃气行业,形成了以五大跨区域燃气企业(华润燃气、港华燃气、新奥能源、中国燃气和昆仑燃气)、部分区域型燃气企业(如北京燃气、上海燃气等)为主体,其他中小国资和民营燃气企业为补充的市场格局[12]。截止到2014年底,五大跨区域燃气公司已进入了259个地级行政区域,并在积极布局县级行政区域和工业园区[13]。
2.工业燃料。作为工业燃料,天然气主要被用于工业锅炉、窑炉,常用于代替煤炭等其他能源。但当前中国工业燃料用能仍然以煤炭为主。2014年煤炭占全国工业燃料用能的72.7%,而天然气仅占9.8%,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14]。伴随着“蓝天保卫战”、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和碳减排等政策的推进,2017年燃煤锅炉、工业窑炉的天然气替代步伐加快,工业燃料用气大幅上升。玻璃、陶瓷、建材、机电和轻纺等重点工业领域的天然气替代也在进一步推进。
3.天然气发电。由于燃气机组具备运行灵活、启停迅速、污染物和碳排放少等优势[15],在电力系统调峰、城市供热、分布式能源项目中被广泛应用。目前,国内的天然气发电厂主要分布在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市场主体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五大电力央企(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国家电投和国家能源集团)、地方国资背景的电力投资集团和能源集团(浙能集团、申能集团)和三桶油下属的天然气发电企业(中海石油气电集团)[16]。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由于具有较高的综合能源利用效率,近年来在商业楼宇、工业园区、产业园区中发展迅速。
4.交通运输。天然气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汽车和船舶领域[14]。与燃油汽车相比,天然气(LNG)汽车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低,且具备一定的经济性。在城市公共交通、长途货运和港口货运领域,由于天然气汽车的燃料成本优势,天然气汽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受制于天然气资源供给、价格的影响和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天然气汽车的发展也面临电动汽车和其他替代能源汽车的激烈竞争。在船舶运输领域,天然气船舶目前仍处于示范阶段,主要用于对环保要求较高的内陆河运。未来天然气船舶将会朝着运输节能化、清洁化、大型化方向发展,进一步降低船舶运输费用和污染,将会更加满足市场的需求。
5.天然气化工。天然气化工主要指利用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天然气凝液(乙烷、丙烷、丁烷)和利用副产物(硫磺)为原料的化工生产过程。当前,中国已经在十多个省市建立了天然气化工产业,形成了云天化、榆天化、川维厂等代表性企业,主要生产合成氨(尿素)、甲醇(二甲醚)、合成油、氢气等产品[17]。
1.油气体制改革。201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为深化天然气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根据油气体制改革方案,针对天然气上游产业,将有序放开天然气勘查开采体制,允许具备一定资质的市场主体参与天然气勘查开采,完善天然气进出口管理体制;针对天然气中游产业,将分步推进长输管网独立,并推动长输管道和省内管网向第三方市场主体公平开放,建立天然气调峰政策和分级储备调峰机制;针对天然气下游产业,将加大开发培育力度,促进配售环节的公平竞争。
2.天然气价格改革。在《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7年11月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价格机制改革的意见》均对下一步的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和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了论述。天然气价格改革最终将形成政府按照“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原则,建立并完善涵盖长输管网、省内管网的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管理机制,合理制定城镇燃气管网的配气价格,加快推进天然气现货交易,实现上游和下游市场的多元化竞争,逐步放开天然气气源和非居民用气价格,理顺居民用气价格。
3.与天然气利用相关的产业政策。在2017年6月由十三部委联合印发的《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天然气在城镇燃气、工业燃料、燃气发电、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大规模高效科学利用”。《意见》要求重视天然气产业链上中下游协调,从天然气上游的气田开发、天然气进口贸易;中游的管道运输、接收站中转;下游的天然气使用终端,构建协调完整的产业链。以市场化为主,做到供需平衡以及调峰应急。在《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中也将集中式和分散式天然气供暖作为了重要的清洁供暖方式。
1.天然气上游产业。2017年冬季,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天然气供应不足的情况。受国家政策的推动以及我国资源限制,我国的天然气需求在未来几年仍将呈快速上升趋势,供给和需求在空间上的不匹配仍将继续存在。针对此供需变化,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等大型国有油气企业需要在加强国内常规天然气和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同时,借鉴中联油模式,合理运用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锁定部分低成本天然气资源合同,降低由于中亚、缅甸等管道气价格而上升的气源供给成本,控制企业经营风险。广汇能源、新奥能源等企业可借助油气体制改革的红利,在合理研判风险和市场供需的前提下,参与天然气上游市场竞争。
2.天然气中游产业。在推动“网销分离”和成立国家天然气管道公司的潜在背景下,原本拥有长输管网资源的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等国有大型油气企业在下游销售环节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环境。目前对于长输管网的成本监审已经完成,对于管道负荷率较低的长输管网公司,在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的同时,需要进一步考虑资源配置和下游市场开发,以获得8%的管道投资收益率。在省内管网层面,截至目前已经有湖北、福建、江苏、黑龙江、湖南、陕西、江西和山东8个省份已出台了省内天然气管道的运输价格管理办法,将对统购统销和允许代输型的省内管网企业产生较大的冲击,具有气源的其他上游企业将会进入相应的市场参与竞争。伴随着天然气调峰政策和分级储备调峰机制的建立,更多市场主体将通过投资储气、LNG接收站等基础设施进入中游产业。
3.天然气下游产业。受“煤改气”、“清洁采暖”等政策的推动,城镇燃气、工业燃料、天然气发电和交通运输等下游重点发展领域将进一步发展。对于天然气发电、工业燃料和交通运输领域,天然气与其他替代能源的价格、天然气供给能力、产业政策和国家补贴都将对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在城镇燃气方面,在目前已公布省内天然气管道的运输价格管理办法的8个省中,除山东和江苏外,湖北、福建、黑龙江、湖南、陕西、江西省份均有涉及城镇燃气管网配气价格。将城镇燃气管网纳入价格监管框架将对具有天然垄断和特许经营的城镇燃气企业的经营模式及利润造成巨大的冲击。一方面部分城市过高的配气价格将有所降低,另一方面其他上游企业也将通过对第三方公平开放的配气管网进入市场。受市场的不确定性及政策的影响,未来天然气下游市场面临较大的变革。
4.相关衍生产业。目前,国家级的上海和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已先后成立,宁夏中卫、新疆克拉玛依、河北曹妃甸等也在规划建设区域性天然气交易中心[5]。在目前已实施挂牌交易的上海天然气交易中心的运营情况分析中,可以得知天然气的成交价格还未能完全体现天然气的经济价值。但伴随着油气体制改革和天然气价格改革的深化,天然气市场化程度将显著提高,中国将逐步建立涵盖管道天然气和LNG的现货、远期和期货的交易市场,发现和形成“中国价格”,推动相关衍生产业的发展。
[1]史立军,周泓,2013.我国天然气供需安全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中国软科学(3):162-169.
[2]彭正元,董秀成.中国油气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报告蓝皮书(2016-2017)[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7.
[3]贾承造,张永峰,赵霞,2014.中国天然气工业发展前景与挑战[J].天然气工业(2):1-11.
[4]赵忠德,王保群,韩坤,等.中国天然气储运设施建设对东北亚天然气市场的影响[J].石油规划设计,2016,27(1):5-9.
[5]杨光,刘小丽.2017年我国天然气发展形势与政策分析及2018 年展望[J].中国能源,2018,40(1):17-20.
[6]高鹏,谭喆,刘广仁,等.2016年中国油气管道建设新进展[J].国际石油经济,2017,25(3):26-33.
[7]张新林,赵媛,许昕,等.中国天然气资源流动优势度时空演变特征[J].地理研究,2016,35(8):1457-1469.
[8]周淑慧,赵忠德,韩坤,等,2014.中国天然气管网设施开放渐行渐近[J].国际石油经济(6):34-38.
[9]段兆芳,樊慧,2017.区域管网运营模式对中国天然气市场的影响[J].国际石油经济(8):43-49.
[10]邹莉娜,张荣,任庆忠.天然气储备对天然气进口及国内价格的动态影响[J].中国管理科学,2017,25(6):132-142.
[11]杨义,李琳娜,黄苏琦,等.LNG点供行业现状及前景展望[J].天然气工业,2017,37(9):127-134.
[12]吕淼,2015.中国城镇燃气行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J].国际石油经济(6):23-29.
[13]刘勇,赵忠德,周淑慧,等,2016.中国燃气行业天然气利用状况及发展趋势[J].国际石油经济(6):52-60.
[14]王震,赵林,2016.新形势下中国天然气行业发展与改革思考[J].国际石油经济(6):1-6.
[15]王雁凌,田彦鹏,吴梦凯,等.基于模糊聚类的燃气机组调峰两部制电价模型[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7,37(6):1611-1617.
[16]樊慧,段兆芳,单卫国.我国天然气发电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中国能源,2015,37(2):37-42.
[17]张爱明,2012.天然气化工利用与发展趋势[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37):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