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留青竹刻”传统工艺的技术与艺术内涵研究

2018-06-01 07:43马永伟曹海洋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竹雕竹刻青竹

马永伟 曹海洋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 214000)

我在几年前的一次艺术交流活动中,认识了无锡留青竹刻的传人,逐渐了解了传承人的艰辛和努力,即感动于这门传统技艺背后的故事,又为通过几代传人不懈的努力将留青竹刻技艺传承下来,并且现在得到国家的支持而感到高兴。在2006年,“无锡留青竹刻”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无锡留青竹刻”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留青竹刻传入乔锦洪、乔瑜父女分别被国家文化部和江苏省文化厅认定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和中文国际频道,先后在无锡拍摄专题片《手艺•竹刻留青》和《留住手艺• 留青竹刻》两部纪录片,通过现代媒体将“无锡留青竹刻”广泛传播,从而传承中华民族的劳动智慧和工匠精神。

在这几年中通过学习,知道留青竹刻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始于唐代兴于明清,是一门古老的手工技艺,大多兴盛于盛产毛竹的江浙皖以及福建地区。其中,明末江阴人张希黄创立的留青浅刻山水技法,对无锡留青竹刻风格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到了清代,留青竹刻技艺在无锡地区有较多流传。从传承人的家史资料中了解,在1915 年,无锡籍竹刻家、金石家张瑞芝(1885—1978)将技艺传于内弟支慈庵(1904—1974)和长女张契之(1913—1976),并在无锡市复兴路开设“双契轩”艺坊,由吴稚晖题匾。从此世代以“双契轩”为斋号将留青竹刻艺术代代相传,世称无锡“双契轩”竹刻。

在这几年的交往过程中,本人参与“双契轩”家族传人一起整理研究老斋号留传下来的雕刻工艺品,整理工作已有3年多。通过整理,看到了“双契轩”不止只有竹刻艺术品,同时还有象牙微雕、玉石精雕、金石印章、匾额雕刻等,并且每件雕刻品都精美无比,在对一件件工艺品的拍摄整理过程中,惊叹于各种雕刻的精美与生动,不光在雕刻技术上达到了极致,同时在内涵上借用古代流传下来的故事题材、传统纹样等表达中国人的情趣爱好,反应了中国人的天人合一、长生昌盛的美好愿望。由于有些微雕作品过于精细,在拍摄过程中采用特殊放大设备来完成拍摄工作,看到了微雕工艺小中见大的神奇效果,将其最精美的一面放大展现出来,也为课题研究做第一手的实物资料支持,更好地在研究传统工艺技术和内涵精神上提供有用的实物资料。

(照片摄于双契轩传人的家族藏品)

1 研究传统工艺技术方面

1.1 雕刻材料

留青竹刻工艺不只是简单地拿刀雕刻,而是首先要充分研究、选择和利用材料的特点,应物象形,最大化地保留和突出材料的特点与优势。同时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就地取材,其选材过程与自然界充分接触、理解掌握材料特性、顺其自然、回归自然,最后作品通过匠人的高超技艺,创作出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既有自然气息,又有人文情怀,既有工又有艺的作品。雕刻制品之初大多是文人书案、画桌上的实用物品之一,因具有实用价值,同时竹刻制品的素雅灵气的特点,受到历代文人雅士的喜爱,所以在较长历史时间下不断有需求,从而得到传承。

1.2 雕刻技术

“留青”是根据竹子材料的天然特性,采用刻刮竹青的手法,变化不同的深浅,利用竹青与竹肌的色泽对比来显现图像,显露不同的颜色和机理效果,在竹材表面雕刻花鸟虫鱼、人物风景、书法绘画等等。根据整理的实物资料可以看到无锡双契轩家族的艺人除了擅长竹刻外,还擅长金石篆刻和碑石、匾额、楹联雕刻,还有极具精美的象牙微雕。在这些雕刻中积累了较强的经验与技术,故而他们在竹刻过程中运刀自如,技法丰富,在力度上有较强的掌控能力,在竹子表面所作的平面留青雕刻,阳文图像的凸起程度往往比一般留青浅刻高出一至二个层次,这种留青刻法被称为“留青深刻”和“留青浮雕”。它与现今盛行的留青浅刻相比,凸起的阳文图像高厚而敦实,画面层次更为清晰分明。运刀不失灵动流畅,却又比浅刻凝重浑厚。由于在某些部位适当地运用透雕技法,物象就显得凌空突起,富于雕塑感。而在浮雕的图像上,作者仍延用留青浅刻的分层法,即巧妙运用留存竹青的厚薄、来体现画面的笔墨晕染效果,色泽自然素朴,清淡高雅,天趣盎然,这是无锡双契轩在留青竹刻技艺的独特风格。

1.3 地域竹雕工艺区别

我曾经专程去安徽歙县的潜口等地,探访安徽的竹雕技艺。皖南古村落的三雕艺术在中国雕刻大家庭中有很高的地位,在雕刻技术与艺术上都展现了高超的技术并闻名海内外,在古建筑的装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皖南古村落申报成功世界文化遗产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徽州竹雕与无锡留青竹刻相比,徽州竹雕主要取材于竹杆、竹根和竹鞭三部分,较多选择竹筒来雕制笔筒等工艺品,其工序也很复杂,经过锯断、高温处理、设计、雕刻、上色、包浆成形等。在雕刻形式上更多地呈现高浮雕、透雕的特色,而不是在竹青上做文章。“无锡留青竹刻”更多地保留竹青表面的细腻温润的特点,较含蓄巧妙的表现图形,与徽州竹雕相比更能表现江南人的文艺雅致的气质。

2 在艺术内涵上探索理解

2.1 民俗方面

竹子材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在春秋时期,竹已成为吉祥平安的象征。从资料中查到《庄子》记载:“凤凰栖梧桐,饮礼泉,食竹实”。我们的祖先把凤凰视为“太平之象”、“仁圣之禽”。栽竹引凤,凤凰至则吉祥来。由此可知,“竹”之吉祥含义的来历。此外,“竹”字是由两个象形竹叶的“个”字组成。两“个”不分离,象征团结,象征爱情坚贞,夫妻幸福。竹,又谐音“祝”,“祝(竹)君”、“祝(竹)福”给人美好幸福之意。因此在很多留青竹刻如臂搁上都会选项竹的题材来进行创作,在竹片表面用留青分层次的形式展现竹子的高风亮节,很巧妙的将材料、题材、人文融合在一起。

2.2 文人精神方面

自古中国文化认为“竹”无牡丹之富丽,无松柏之伟岸,无桃李之娇艳,可它却“虚心文雅”,“高风亮节”,从而成为中国历代文人乃至中华民族品格和美学精神的象征。苏轼曾说的“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显示了传统文人高洁旨趣的话,这种具有旨趣和品质的文人精神很大程度体现在竹刻艺术上。明清以来,文人雅士与竹刻艺人紧密合作,在当时的都市社会,但凡有身份的男士都喜好把玩折扇,除了讲究扇面上的书画外,还讲究扇骨的制作手艺和雕刻精美。手持一柄名家书画和高手雕刻的折扇,或在家里收藏有名家的竹刻文房或茗茶用具,以此彰显自己高雅的文人气度和高贵身价,成为一种时尚。在民间竹雕的题材中,选取的种类繁多,有人物、动物,还是山水、花鸟,涉猎广泛,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在民间审美中喜欢追求美好的事物,因此在竹雕选题中运用了民间传说的神话故事和各种千姿百态、寓意吉祥美好的珍禽异兽,这些吉祥题材的创作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因此,对于这样的题材,不仅看的赏心悦目,听的悦耳动听,而且有一种妙趣横生,人人都喜闻乐见的效果。

从“无锡留青竹刻”的传统手工艺中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特点。第一,和谐性。借用古代南齐谢赫的“六法论”的审美标准,艺术表现应重视“形与神”的高度统一,主张“合适”与“和谐”,物质与内涵的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第二,象征性。“留青竹刻”工艺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往往借助材料、题材故事、造型、色彩来象征性地喻示道德观念。第三,灵动性。“留青竹刻”工艺充分利用竹子的材质与雕刻效果,实行”“因材施艺”,达到“应物象形,随类附彩”的效果,这里的“彩”指的是竹子材料本身的不同颜色变化,同时在雕刻造型上尊重材料的特性。这种卓越的意匠使中国工艺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优雅的趣味和情致。第四,工艺性。雕刻中既有去刻意雕琢之迹的浑然天成的工巧性,又有尽情微穷奇绝之雕镂画缋的工巧性,同时也体现江南文人的气质与生存状态在竹刻中体现。

3 弘扬与传承

根据参与““双契轩”老斋号工艺品的整理与不断学习过程,了解了竹刻艺术在材料与技术、传承人的现状、周边省市相关竹刻竹雕的发展现状;通过体验竹刻技艺在技术上的难度。经过申请,目前在设计学院建立了“无锡留青竹刻”工作室,也按照学习的材料工具要求,通过采购准备了学生学习竹刻的工具与耗材,组织安排了一定数量的课程,让在校学生通过实践真正体现留青竹刻的手艺,研究传统手工艺的精神内涵,特别是与地方文化结合。同时也给学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工匠精神。

组织“竹刻之友”、“梁溪竹友”等艺术沙龙组织,吸引感兴趣的人员,共同学习讨论交流,一起尝试组织了一个竹刻之友联盟,定期开展竹刻交流活动,公益化传授留青手艺。四年来已经起到了不错的效果。目前沙龙里的二十多名主要成员有公务员、教师、私营业主,公司高层等,虽然不以竹刻为生存手段,但都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一些资深竹友们的作品已渐入佳境,颇为可观,乔锦洪把他们比作竹刻界的票友。虽然做不到很专业,但是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与交流活动中,追求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的精神理念、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严谨敬业的学习态度,体验并享受传统手工艺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在政府方面,目前在无锡市文广新局对此非遗保护项目也是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无锡留青竹刻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工作已由“政府扶持的社会传承”、“民间自发的公益性传承”和“艺人家族传承”这三种形式组成。将“工匠精神”在现代艺术教学中传播与传承进行探索。

4 跨学科研究传承

在接触传统留青竹刻工艺过程的同时,也结合自己的专业创作背景,多种艺术形式相互参考,相互融合。由于我的专业是绘画,在绘画中非常重要的是需要表现画面的节奏、机理、细节以及严谨或放松的造型等等。这些内容同样在小小的竹刻中都会涉及到,因此怎样理解竹刻艺术的魅力,可以结合绘画与设计的经验来体验学习。另外结合绘画、设计、影像创作的跨界交叉经验和跨界思考与实践操作的能力,在学校课程中引入“留青竹刻” 工艺,将传统工艺的技术与艺术精神内涵研究成果,结合专业学习,补充专业学习的内容,同时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有的研究方法、理论结合实践,打破现有单一思维的习惯,讲理论研究、实践操作、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材料工艺与软件图形设计相结合,形式上跨界交融,内容上兼容并蓄,进一步深入地阐释技术与精神的价值,更有利于在现代年轻学生中传播与传承。

从古到今,竹子是中国人文永恒的载体,人们对竹的推崇,产生了一种精神道德上的提升。而雕刻艺术品,也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内涵,随着经济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艺术修养普遍提高,越来越多人慢慢在了解并接受这种传统工艺,这是值得我们期望的,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兴旺。研究并传承竹雕,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寻求新的突破,进一步深化其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推动这门简朴而高雅、古老而现代的工艺美术艺术持续发展。

[1]韦中权;留青竹刻探论[J];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2]杨秀妹;谈留青竹刻的徐氏流派[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猜你喜欢
竹雕竹刻青竹
竹刻大师叶瑜荪:传承偶像家风
周桂新竹雕作品《蜻蜓之音》
非物质文化遗产
——嘉定竹刻
陌生人
传承,让留青竹刻发扬光大
竹里乾坤,形色无边
——袁牧竹雕作品欣赏
天水竹雕的艺术工艺
竹雕的收藏攻略
洪建华竹刻艺术作品
当代竹刻 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