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一振 周明高 周 顺 罗远强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医院,湖南 吉首 416000)
隔山消是土家族常用药物,来源于萝藦科植物牛皮消Cynanchμmauriculatμm royle ex Wight.的块根,具有健肚消食,补血生乳,补气提肚,赶气散结,消水退肿等功效,临床上用于治虚损劳伤,腹痛腹胀,胃脘痛,急慢性胁痛,腹水,腰腿疼痛以及血虚乳少等症[1]。
目前,隔山消的炮制方法繁多,且多流散在民间,同时由于没有统一的、规范的加工炮制标准,造成隔山消在应用过程中无法科学地采集、加工、炮制,严重影响其疗效。基于此类情况,本研究在整理、考证隔山消文献记载及各地现行炮制方法的基础上制订了其炮制规范草案,现报道如下。
1.1 品种来源的考证:厘清土家药的品种来源对促进土家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具有高度必要性[2]。 经考证,本品为萝藦科植物牛皮消Cynanchμmauriculatμm royle ex Wight.的块根。
1.2 规范土家药名:通过整理、考证,以“民间常用,通俗易懂,世代流传”的原则确定了隔山消的土家规范名称为枯咱档剥消(Kux zax tanx bor xiaox)。
1.3 药材鉴定:目前,隔山消已被《湖北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收载,[3]具有地方标准,本研究以现行标准为基础,结合走访调查,采集用药标本进行对比,验证,确定隔山消的鉴定方法,具体如下。
1.3.1 性状:生品:本品呈长圆柱形、长纺锤形或结节状圆柱形,略微弯曲,长短不等,有的长可达50cm,直径为0.8~4cm。表面呈淡黄棕色或黄褐色,部分残留栓皮,栓皮呈棕色至棕黑色,存在纵皱纹及横长皮孔。质较坚硬且脆,容易被折断,断面平坦,呈现黄白色或类白色,显粉性,肉眼可见黄色小孔,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甘而后苦。切制品:大体形同生品,不同处是切制品无栓皮。米炒隔山消性状:本品形同隔山消,表面呈黄白色至浅黄褐色,部分存在少许黑褐色的焦斑点,皮部与木质部之间有时有裂隙。且散发有焦香气。土炒隔山消性状:本品形同生隔山消,片面呈现出均一的土黄色或浅黄褐色,有的皮部与木质部之间存在裂隙。略有焦香气。麦麸炒隔山消性状:本品形同生隔山消,表面呈现黄白色,部分炒制品有少许黑褐色的焦斑点,皮部与木质部有时有裂隙。散发有焦香气。
1.3.2 显微鉴别:(1)性状:本品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至数十列棕黄色的细胞。皮层较窄,外侧皮层有2至数列石细胞,断续排列成环或几连成环,其内侧也散有石细胞或石细胞群。皮层可见较多乳汁管,多为呈切向延伸的长条形,有的有分枝;也有呈类圆形(纵向乳汁管的横切面)。维管束外韧型。形成层环可见。木质部宽广,木质部束导管单个至10余个相聚,呈径向断续排列;射线宽广。薄壁细胞中含众多淀粉粒。皮层、韧皮部及木质部射线均有少量草酸钙簇晶。韧皮部与射线中也散有乳汁管。射线中偶有石细胞。(2)粉末:呈现黄白色。含有较多的石细胞,单个散在形式或数个至十余个聚集成群,呈类方形、类长方形、不规则的椭圆形、不规则多角形或圆多角形,石细胞直径15~63μm,最长可达到100 μm,颜色多为鲜黄或者淡黄色,壁厚,具有清晰的孔沟且有的存在分枝。乳汁管多呈破碎状态,以存在于薄壁组织碎块中居多,部分有分枝,直径2~20 μm,管内充满灰色分泌物。木栓细胞整齐排列,侧面观呈长方形,表面观呈类方形、类长方形或不规则多角形。网纹、具缘纹孔和螺纹导管直径20~50 μm,有的可达230 μm。具有较多的淀粉粒,单粒形状为类圆形、卵圆形或盔帽状,直径3~23 μm,脐点点状、裂缝状、人字形或U字形;复粒少,由2~3分粒组成。草酸钙簇晶较多,直径12~50 μm,棱角稍钝。
1.3.3 薄层层析鉴别:取1g样品粉末,加体积为10mL的三氯甲烷,超声处理,时间为30min,过滤,将三氯甲烷液弃去,往残渣加入10mL乙醇,超声提取30min,过滤,将滤液浓缩至体积为1 mL,作供试品溶液备用。另称取1g隔山消对照药材,依照相同方法制得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VI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一丙酮一水(3:1 : 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分别在日光及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和荧光斑点。
2.1 采集、加工方法:在综合考虑药用部位的生长特点、药材产量、成熟程度、采收的难易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了隔山消的采集加工方法为秋后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2.2 炮制方法
2.2.1 文献记载及土家族各地现行炮制方法的整理、比较:文献中记载的和现行的隔山消炮制方法较多,主要包括切制、米炒法、土炒法、麦麸炒法、黑豆汁制法,具体情况如表1和表2。
土家药匠认为米性平味甘,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止渴、止泻等功效,米炒隔山消的目的是增强其健脾和胃的功效,降低苦味和副作用[4]。灶心土性温、味辛,具有温中和胃、止血、止呕、止泻等功效。土家炮制方法中土炒药物的目的是增强补脾止泻的作用。麦麸为甘淡,具有和中益脾之功效[5]。用麦麸作辅料炮制药物的目的是增强健脾燥湿的作用,以缓和药性和副作用[6]。
以上几种炮制方法操作过程简单,辅料易得,且炮制作用明显,在民间较为常用。
此外,部分地区还用黑豆汁九蒸九晒制隔山消,制后主要用于脾胃虚弱之食欲不振。但由于此类方法操作复杂,耗时长,在民间较为少用。
表1 文献记载的隔山消炮制方法
表2 隔山消传统炮制工艺的实地调研情况
2.2.2 炮制方法的确定:经过2.2.1项中对隔山消炮制方法的整理、比较,最终确定切制、米炒法、土炒法、麦麸炒法为最佳炮制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生品(切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去栓皮,润透,切厚片,干燥。
米炒隔山消:先将锅烧热,加入规定量的辅料大米,用中火炒,至冒烟时,往锅中投入需要炒制的净隔山消饮片,拌炒至米的颜色为焦黄色或焦褐色,同时隔山消药材表面颜色为黄白色至浅黄褐色时取出,将大米筛去,摊凉处理。每炒制隔山消100 kg,需用大米30 kg。
土炒隔山消:先研细灶心土,取规定量土粉撒入锅中,用中火炒热,投入净隔山消饮片,炒至药材表面颜色为土黄色或浅黄褐色、挂土粉并散发出香气时取出,将土粉筛去,摊凉。每炒制隔山消100 kg,用灶心土25 kg。
麦麸炒隔山消:先用武火将锅加热,撒入规定量的麦麸,待麦麸皮冒烟时,投入净隔山消饮片,快速进行翻搅,熏炒至表面颜色为黄白色,部分出现少量的黄褐色焦斑点时及时取出,将麦麸皮筛去,摊凉处理。每炒制隔山消100 kg,用麦麸皮15 kg。
3.1 治食积症: 本品有较强的健肚消食除积之功,民间常单用研末服;如和地胡椒适量,研末与鸡蛋炒食,可治疗小儿疳积;若夏天过食冰冷之物,腹痛腹胀,常与青木香、回头青、橘子皮等研末用,5g/次,温开水送服,3次/d,如山消木香散。
3.2 治产后:缺血本品有补虚养血、生化乳汁之功,常与土党参、土当归、奶浆果炖猪蹄,吃肉喝汤。
3.3 治垮肚病 :本品多与绿升麻、刺芪、对叶生、鸡合子果、八月瓜、鸭脚归等同用,共奏补气升举提肚之功,如升举汤。
3.4 治中板症: 本品常与中搜山虎、下搜山虎、牛打架蔸各15g大路边黄、田边菊根、葡萄根各20g配伍,共奏活血赶气散结之功,水煎服。
3.5 治水肿病 : 本品有消肿退水之功,民间常与牛克膝、大通草、牛角七、萝卜子、大血藤等同用,水煎服,如隔山消满汤;或与马克草、斑鸠窝、蓑衣藤、枯萝卜、红火麻、包谷须等配伍[7]。
目前,土家药匠在应用隔山消内服时用量10~15g水煎服,外用适量。
近年来,土家药因其独特的理论和显著的疗效越来越被广泛应用,但如何加工炮制,以保证药效,利于保管,却缺乏统一的标准。常因炮制不得法造成某些土家药的效果得不到发挥。
土家药的炮制是土家药匠长期实践的结晶,往往具有独到之处,又经过实践的验证,故对临床应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本研究对象隔山消的炮制方法繁多,笔者在拟订炮制规范的过程中,不仅参阅了大量的文献,同时通过走访调查民间对相关的炮制方法进行考证,将一些炮制效果好,具有实用价值的炮制方法保留下来,在此基础上拟订了隔山消炮制规范草案,为炮制、加工、使用隔山消提供借鉴。
[1]杨德胜,李莉华,田向荣,等.实用土家族药物[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348.
[2]田兰,瞿显友,田华咏. 土家药品种考证与药名整理研究[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4(12):52~54.
[3]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湖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2009年版)[ S ] .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7.
[4]叶定江,原思通.中药炮制学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27.
[5]叶定江,原思通.中药炮制学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22.
[6]龚千锋. 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46.
[7]杨德胜,李莉华,田向荣,等.实用土家族药物[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