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抓住“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2018-05-31 19:50孙琦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18年3期
关键词:范读语感能力

孙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基本理念”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课程目标(总目标)第7条又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在各学段教学目标和内容中,都能看到围绕语感的培养提出更加具体、明确的要求。

关于“语感”这一概念,很多教育家有生动的阐述,比如夏丏尊先生的有关“赤、夜、田园、春雨、新绿、落叶”等的解释,可见在夏先生看来,语感是一个人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对语言文字准确、丰富、独特的了解力。而王尚文先生则认为:“语感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的,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是个体的人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它表现为对作用于他的言语作品的内在反应能力,即听和看(读)的能力,也表现为因个人情意的需要或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在感觉层面直接生成言语作品的能力,即说和写的能力。”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它是个体在长期规范的言语实践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由此可见,语感强烈的同学,对于语言表面的意思能很快地把握,还可以迅速、直接地读懂“潜台词”,也就是文字背后的、隐藏的深意,就如同精美的食物,是需要仔细地品味,品出其中的美妙的意境,这种精神的享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同孔子在《齐学·韶》“三月不知肉味”,或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样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效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非常重要。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里的“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也就是说大声朗读便于记忆,好像是中国古时的私塾先生,要求学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读的魅力。在诵读过程中,把书上“死”的文字变成“活”的声音,加上节奏、韵律、形象、情感等个人体验,很容易使人进入了一种独特的、个性化的、體验美的艺术体验之中,大声诵读的实质是朗读者在自我欣赏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孩子形象思维能力,更有利于开发和训练右脑。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诗言志,歌咏情,舞动容”,(《论语》)据说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因为它固有的意境美、音韵美、文章结构的严谨美等等,在老师有指导、有要求的反复吟诵中,学生慢慢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感,这个过程不能老师代替,更不能早早地“说破”,就如同美味不能让别人代劳,别人吃过的美味再吐出来还能当做“美味”吗?一定要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读出文本中的美,感受语言文字背后的深意。

在课堂中怎样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真正地读起来呢?朗读、默读、复读、赛读、整体读、部分读、引读、分角色朗读、范读等多种形式,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方法,而我在日常教学中慢慢提炼出几种有效的、好操作的指导学生“读”的方法,更适合培养学生的语感。

1.范读引领,传语感于学生

高年级学生因为生理年龄的特点,课堂上越来越放不开自己,不愿意表露自己的情感,此时“国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传语感于学生。”这里“传语感于学生”,课堂上老师范读就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让人尊敬的特级教师于永正就是课堂上经常进行范读,不但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而且听课教师也是受益匪浅。

每篇文章都有着独特的美感,特别是选录在教科书里的文质兼美的文章,都有着作者美的灵感,而教师课堂上的范读引领,就是将这种美原汁原味地还原,可以有话剧、歌曲、朗诵、演讲、讲座、音频等文艺文字表达形式,当老师声情并茂地为学生演绎,就会激起孩子们的思想灵魂,凝聚起精神力量,胜过千言万语,传语感于学生。比如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课时,我给孩子们范读第一小节,当我带着对祖国的自豪语气读出祖国的幅员辽阔,特别是“啊,我们爱你,中国”一句时更是读得深情、高昂,这样投入的表情,深情的语气和自然而然的体态动作,不但体现了我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还有我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之情,润物细无声地直接传递给学生,他们从模仿开始,学习老师的朗读,再到后面的6个小节,孩子们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读得投入,甚至比我读得都好,此时的课堂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大家的情绪达到了沸点,对伟大祖国的赞美和热爱已经无需多言。

2.少齐读,多自由读

有些语文课堂,老师经常让学生齐读,殊不知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学习体验和感悟,怎可齐刷刷地读,整齐地、步调一致地感知到相应的知识点呢?除了少数文章,需要学生体会气势恢宏场面,适合齐读以外,大部分文章朗读时多自由朗读,少齐读更加有效。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己的阅读节奏,边读边品味课文的感情。当某位同学觉得还存在没有充分领悟文字表达的意思,可以放慢自己的阅读速度,或是多读几遍,不必迎合他人而匆匆放弃自己的朗读。这里的“自由读”也不是真正的放任自由,而是老师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问题,给不同能力的同学提出阶梯性问题,按需选择,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都有事情可做。

比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段中告别有几个场景: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有的孩子朗读时突出“咏唱送别曲”时的情景,有的孩子特别关注“老师的叮嘱”、老师说话时的语气和神情以及心理活动等,有的孩子就对“赠送银杯”,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这一举动感触很深,我就放手让孩子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3.分角色读、引读和赛读,让学生爱上“读”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特别喜欢表现自我,争强好胜心理重,如果我们的课堂上不设计多种形式的读,就无法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分角色朗读就可以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运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和语速,展现出活灵活现、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通过个性化的分角色朗读,和主人公一起思考,一起感受,对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内心活动体验的真切深刻,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感受。而课堂上分角色朗读的缺点是参与面有限,所以我会要求其他同学在分角色朗读后,评论朗读者的表现,提出中肯的建议或是由衷的赞美。这样的分角色朗读s学生们爱读,更爱听,为了给出贴切的评价,愿意认真听,为了得到同学的好评价,愿意更投入地读,真是双赢,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文章中比较重点的段落,有时我还运用引读的方式,让学生的情感与教师的情感、文本的情感很快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感情,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小草和大树》中最后一段时,我抓住两个“硬是”和“她们庄严地向传统观念和陈腐的偏见宣战”,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夏洛蒂姐妹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坚忍不屈的意志,和她们在世界文学史上的伟大意义 。

赛读也是我在语文堂上的“法宝”,有时我发现大家课堂情绪不高时,我就开展小组间的赛读、男女生之间的赛读、同桌间的赛读等等,老师想办法让孩子爱上朗读,调动孩子们读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

语文课堂上抓住“读”,除了培养学生的语感,还能努力提高学生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改变孩子懦弱、胆小的性格,体会辩论的价值,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等等,最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7)

【4】现代汉语词典

【5】王尚文.语文教育论引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6】王崧舟.语感,诗意语文的原点.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2)

猜你喜欢
范读语感能力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漫谈范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回归本真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语言与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