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艳丽
【摘 要】 多媒体信息技术能使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资料有机结合,能做到图文并茂、声情并茂。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充分发挥其功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多媒体;数学;课堂教学
多媒体信息技术能使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资料有机结合,能做到图文并茂、声情并茂。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充分发挥其功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个精彩的开头环节,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新奇好玩的感觉,不仅能迅速地挑动学生的数学神经,使学生把学习数学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轻松自然地进入到学习新知的情境。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能使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资料有机组合,做到图文并茂,声情并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性,诱发求知欲,為激发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所以,课堂导入作为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节,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一开始就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能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对准所要学习的知识,必定能够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例如学习《角的认识》一课,我先让学生举实例“什么是角”,然后利且多媒体演示食物,并抽象出示种种形状的角;再让学生观察比较,总结“什么是角”,在极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充分感知生活中角的存在,认识角的本质特征,实现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从这里可以看出,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提出重点,突破难点。此时教师无需更多言语,只须借助多媒体,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达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二、强化数学的“生活化”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解决书本问题时非常顺利,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就束手无策了。原因是我们教师教学时过分地把知识“纯粹”化,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的学习,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与力量。因此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以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使数学与生活便捷地接轨。
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真正理解数学生活化的含义,在学生探究得出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如纸盒、鱼缸、火柴盒等,演示他们的表面积展开图,让学生灵活利用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从简单的求一个纸盒的表面积(六个面)入手,进而得出了鱼缸的表面积(五个面),包括灯管的纸盒的面积和火柴盒的面积(四个面),甚至有的学生又得出了求一个长方体的占地面积(一个面)等。当他们面对这些生动有趣的实际问题时,不仅能清楚地体会到数学的内部联系,而且能真切地体会到数学与外部生活世界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特点和价值,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使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问题,学生就会真正理解数学知识,也就会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
三、化抽象为直观,领略“数学美”
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运用信息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成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知识。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对一些数学概念无法理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逐步降低思维难度,从而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
枯燥的练习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学生喜欢的儿童读物创设情境,也许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我选择了《西游记》——这一孩子们爱不释手的读物,来作为创设情境的素材。孙悟空是孩子们最崇拜的“明星”,他的“火眼金睛”、“七十二变”和“如意金箍棒”,是孩子们梦寐以求的神奇宝物。针对孩子们的这些心理特点,我巧妙地在《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一单元中引入了孙悟空,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片段,把孙悟空的这些本领与数学技能巧妙联系,延伸到数学领域,满足了孩子们的强烈好奇心。如在“真假分数”这一课中,引入“火眼金睛”的孙悟空,使学生在期盼成为“火眼金睛”的孙悟空的强烈好奇中,进入数学知识的学习。这种好奇心的驱使,给了学生极大的探究动力。在进行了新知识的系统学习之后他们豁然开朗,原来掌握了“真分数都小于1”“假分数都大于1”这些“法宝”后,就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能够正确识别真假分数了。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在数学中也能找到它的影子,由整数与假分数的互化,带分数与假分数的互化这“四变”,扩展到后面学习的百分属于小数的互化,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这“十变”,与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本领相结合,使学生在《西游记》这一故事情境中,解决数学的能力逐步提高。
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因为可大可小,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打败许多妖魔鬼怪。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单元时,播放孙悟空的法宝——“如意金箍棒”,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约分和通分,可以计算分数的加减法,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变大或变小,根据我们自己做题的需要,随时变化,而到了最后的结果,就可以像孙悟空一样把它变小(最简分数)收藏起来。在分数加减中,只要运用好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根“如意金箍棒”,就没有做不出来的题。学生在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深切感悟到这一性质的确可称之为本单元的“如意金箍棒”。这样教学,既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更主要的是让孩子领略了数学的魅力。学生在学完这一单元后兴奋地说“说不定吴承恩就是根据数学采编出了令人这么好看的《西游记》呢!”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培养获取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充分领略数学之美。
四、化静为动,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例如,“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建立1千米的概念。1千米有多长,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因此我结合课件演示,让学生初步认识“千米”,首先让学生估计我们学校门口到华兴超市有多少米?在推算的基础上,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初步感受1000米的路程时比较长的。接着出示学校的操场图,操场一周200米,思考并想象:绕操场几周是1000米,并想象一下1000米有多长。
从这里可以看出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能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可以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的知识,在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带情景、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中,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1千米的认识。
有了多媒体信息技术这一平台的支撑,使原本让学生感到抽象,甚至有些枯燥的数学概念、法则、定义等变得生动具体、易于接受。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我坚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数学教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方显胜. 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 新课程(中),2018(1).
[2] 魏国琴,李昌达,吴清梅. 使用多媒体授课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探讨[J]. 人生十六七,2018(2).
[3] 陈进.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 报刊荟萃(下),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