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家文
【摘 要】 重庆市巴蜀渝东中学位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地带,且处于大山滑坡末端,已经有数次小型的滑坡险情发生。为此,学校筹资修建了50余亩校园"水保教育与综合实践基地",开展环保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课程资源整合研究,以期在课程资源开发和环保教育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 库区中学;水土保持;教育
1 开展水土保持教育的背景和意义
重庆市巴蜀渝东中学位于大山滑坡的末端,已经有数次小型的滑坡险情发生。专家考察后指出,学校务必加强水土滑坡的预防和监测,以及水土保持的宣傳和教育。目前正值中学教育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推广和实践阶段,重庆市巴蜀渝东中学特此申请了50余亩校园“水保教育与综合实践基地”,开发“水保”课程资源,增设一门“水土保持教育”课程,有机整合学校教育与水土保持教育,并组织师生参与水土保持的实践探究。
通过研究,一是让全校学生认识水土流失的危害,展示水土保持带来的成效,科普相关水土保持的知识,增强珍惜水土资源、保护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二是拓展学校教育的课程资源与空间,培养师生的“水保”环境意识,培育一批又一批志在“水保”的应用型人才;三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学校周边水土的保持与学校教学教育的课程整合运用,并能辐射衍生至三峡库区乃至长江流域,以提升并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水土、热爱家国的意识和能力,为学校乃至地方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2 开展水土保持教育目标和内容
本水土保持教育目标是:培育“水保”人才,培养师生核心素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缔造新形势下的教育生态文明。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水土保持教育为核心,在校园水土保持教育实践基地平台上,整合各学科课程资源,开展系列探究活动,进行行动研究;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发、探究、总结和反思活动课程,逐步完善校本教材,上好“水保”选修课。
2.1 《水土保持教育》课程的开发。编写教材,每周上一节水土保持教育选修课。结合本校的特色,挖掘所在区域教学素材,联系学校课程实际,开发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可检测性和实效性的校本特色教材。编写水土保持教育校本教材在本校使用,并出版发行,再辐射到周边学校及整个三峡库区学校。
2.2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践。结合巴蜀渝东中学“水保”基地实际,充分整合利用现实的各种资源,发动和组织所有学科利用基地平台,设计相关活动的活动方案、实验方案以及与课堂教学的系统整合方式。如:设计生化实验探究,进行语文、英语的口语写作等训练;在基地开展写生绘画及审美和设计活动,进行数学物理模型建构性教学、德育宣传演讲、竞赛作文等可操作性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提炼成果并衍生完善。
2.3 反思完善教材,辐射整个库区。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成果,不断修订和完善《水土保持教育》教材,并辐射衍生至三峡库区乃至长江流域,以增强学生热爱学校、热爱水土、热爱家国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师生的“水保”环境意识,培育志在“水保”的应用型人才,为学校乃至地方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2.4 加强基地硬件建设,完善教育配套设施。完善基地硬件建设,包括堡坎、梯田、道路、水沟、径流小区、鱼鳞坑、水保宣传设施等。为了使基地逐步升级为水土保持科普基地,学校正在争取加大资金投入,修建径流小区和“水保”研究基础实验室功能房,提升“水保”基地的时效性。下一步再修建科普馆,修建地质灾害模拟场馆等。
3 开展水土保持教育的对象及范围
水土保持教育对象主要为重庆市巴蜀渝东中学在校师生4500人,三峡库区其他中小学校部分师生。
4 开展水土保持教育的阶段成果
4.1开发校本教材《水土保持教育》
《心灵根植》校本教材试用一年后,在专家的指导下已经进行反馈修订并重新编辑,新版更名为《水土保持教育》,已经通过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专家评委评审论证后印刷出版,并于2017年秋季学期在重庆市巴蜀渝东中学正式使用。
4.2《水土保持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水土保持教育》校本教材设置为选修课程,教务处安排专人进行教学与指导。《水土保持教育》选修课进入课堂已经两年,每学期2-3节,由地理教师、生物教师组织实施,班主任积极参与,统一时间检查评估。今后将每周一节,让“水保”与环境教育进入课堂,使学生从理论上了解“水保”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3综合实践课程走进基地
根据研究实践的实际需要,设置“开心农场,快乐苗圃”试验田,分班划片地指导学生种菜、种草、种树,并将蔬菜卖给学校食堂作为自筹班费。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学生在体验劳动快乐的同时,也获得了很多的劳动经验和技能,重新认识了劳动的辛苦和伟大,更体验到农民和父母的不容易,懂得感恩。
4.4组织多元竞技活动
水土保持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了环保基本知识的传授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让学生体验“水保”与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分年级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
4.4.1初一进行了“保持水土 爱护环境”为主题的作文竞赛。师生一道走进基地观察并开展“我眼中的学校后花园”、“环境与我”的作文比赛,评选出优秀作文在校园张贴表彰和广播。
4.4.2 初二组织了以“环境保护 我的责任”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和手抄报比赛。同学们联系学校生活实际,联系奉节当地和学校滑坡治理状况,设身处地地认识到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演讲能力,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广泛欢迎。
4.4.3初二、初三都举行了“保持水土 爱护环境”为主题的黑板报比赛,同学们大力宣传水土保持相关知识,普及了“水保”知识,提升了水土环境意识。
4.4.4 学科课程整合与实施按计划有序进行并逐步完善。已经有生物、化学、历史、地理、英语、语文、数学、物理、美术、音乐等课程走进了基地,并将相关方案设计或活动反思撰写成研究文章,已经发表15篇在正规杂志中,还有数篇已经录用,正在出刊中。
4.5课程整合案例解读
4.5.1 地理
地理学科与“水保”基地的地质、土壤、生态关系最为密切,地理老师设计了多节课的教学案例,多次深入基地进行实际观测记录和现场教学,充分传授关于水土流失的科学知识,介绍重庆市巴蜀渝东中学采取的一系列水土保持措施,特别是各项设施的功能和效果,使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到“水保” 的必要性,深入理解学习地理科学的重要意义。
4.5.2 生物
生物学科刘世菊、王汉菊、曾鑫等老师将学生带入基地,进行花草种植和植物调查、根系观察与记录、苗圃管理与施肥等教学活动。在生物老师的带领下,學生参与种植四季豆、番茄、南瓜、丝瓜、玉米、辣椒等时令蔬菜,在翻地、播种、载苗、施肥、除草、收获与推销的过程中,学生们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也感受到劳动的光荣与充实,加深了节约粮食、珍惜劳动、懂得感恩的认识。同时,在与同学的互动合作中,加深了相互了解和友谊,学会了交际与交流。另有曾鑫老师指导的“植物标本的制作”生物活动课,已经形成论文《利用水保基地拓展生物教学》发表在《生态环境与保护》2017年第4期。
4.5.3 化学
化学教研组充分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四个探究性活动方案:①基地植物色素的提取和酸碱指示剂的自制活动;②叶脉书签的制作活动;③配制农药波尔多液并保护基地树苗活动;④基地土壤酸碱性的测量与化学肥料的施用效果调查活动。
化学活动一:基地植物色素的提取和酸碱指示剂的自制。
化学教研组利用周末,组织愿意参加探究性活动的同学50名,开展了丰富的研究活动。首先集中讲解了本次活动的意义与活动方案,强调了活动的纪律与注意事项,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基地,采摘多种植物的花瓣、有色幼嫩叶片,同学们生龙活虎、激情满怀地走遍了大半个基地,选采到桃花花瓣、油菜花瓣、豌豆花花瓣和豌豆嫩叶、杜鹃花花瓣、朱顶红等六种材料,然后到实验室进行筛选和清理,接着分6个小组利用不同的材料进行色素的提取和检验。最后经过精心的试验,发现了杜鹃花色素提取液汁液等三种效果比较好的自制指示剂,其它几种不能区分溶液的酸碱性。同学们及时填写实验报告并交流得失,通过整整5节课的活动,圆满达成既定目标。指导老师徐寿坤如实的总结,撰写成论文《自制指示剂并测定土壤的酸碱性》,在《生态环境与保护上》2017年第4期发表。
化学活动二:树叶的选采和叶脉书签的制作。
继续利用周末,组织学生50人走进“水保”基地,选采了桂花树叶、枇杷树叶、香樟树树叶、桃树树叶等多种植物树叶,回到实验室洗净后,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煮沸30分钟左右,然后用牙刷轻轻地刷掉叶肉,制成叶脉书签。不过制作过程远没有想象的顺利和完美,只有在动手的过程中才能发现许多不足,并想办法解决。老师与同学们一道认真观察、反思、改进和实践,指导教师段爱平认真总结,撰写出有价值的文章《叶脉书签的制作》。
4.5.4 语文
语文学科是综合性最强的学科,结合“水保”教育,重庆市巴蜀渝东中学进行了语文学科多方面的整合尝试,通过现场口语演讲、诗词朗诵、作文表达、手抄报、黑板报和宣传标语的设计等多元活动方式,适时借助“水保”基地有机融合并有效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提升语文学科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担当意识等核心素养。语文教研组黎志向老师进行了环保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的教学实践,撰写的教学案例《环保教育进课堂的有益尝试——初中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案例及反思》发表于《生态环境与保护》2017年第6期,另一篇论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环保教育的有机融合》发表于2017年8月《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上;姚家军老师撰写的《春游水保基地----春游实践活动与游记写作——水保课题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个案研究》发表于《生态环境与保护》2017年第7期;田素梅老师撰写的《水保基地与语文活动课程的设计与拓展》拟发表于《课外语文》2017年12月(第36期)。
4.5.5英语
英语教师将学生带入学校后花园——“水保”基地,老师用英语进行简单的基地介绍,让同学们在现场PK记忆新单词和进行简短对话交流,教学形式新颖有趣,丰富了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也潜移默化的进行了“水保”教育,而且学生很兴奋于这种走出教室的“大课堂”。
4.5.6美术
美术老师引领学生在基地写生,并进行了创意设计比赛,鼓励孩子发挥想象,美化基地和校园,从审美和实用的角度策划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黄群老师撰写的论文《筑水保家园 绘植物图谱——利用水保基地拓展美术教学》发表于2017年12期《新课程》。
4.5.7历史
历史学科由主研欧远见组织了“水保基地的前世今生”活动课程,带领学生走进基地,在参观考察的同时,介绍讲解了三峡库区的“水保”现状以及学校区域滑坡严重、水土流失的“前世”,还介绍了学校争取治理的艰难过程和正在实施的建设项目的历史与现实价值。欧远见老师将活动方案的设计到组织的反思,总结成文,撰写的《水保基地的前世今生——水保课题与历史课程的有机整合》发表于《生态环境与保护》2017年第3期。
4.5.8数学
数学组的知识教学有效利用“水保”基地提供的实验场地,将数学课程中的测量、计算、数形结合与运用和“水保”基地整合,推动了数学与生活的结合。刘宗贤老师撰写的《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利用水保基地进行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文章,发表于《生态环境与保护》2017年第11期。
4.5.9 政治
政治也能与环境教育和水土保持教育联系整合。马代蓉老师的《漫步水保基地 感受多彩校园——水土保持课与政治课堂的案例》,充分体现了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环保教育,发表于《生态环境与保护》2017年第6期。
4.5.10体育
体育教研组对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利用“水保”基地提供的场地进行多种形式的体育课及体育训练。龙彬木老师的论文《漫步“水保基地” 感受多彩校园》发表于《生态环境与保护》2017年第6期。
4.6论文发表及评奖
水土保持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涉及到初中阶段十个学科,共写案例与论文20余篇,其中发表16篇,一篇荣获中国教育学会2017年度三等奖。
【参考文献】
[1] 张福建. 走进学校实践的教育理论[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2] 李沛诚. 杨昌济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3] 刘洪涛. 开放式学校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