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云梅 蒲素清 李缨来 杜 亮 胡 川
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期刊社《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编辑部,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国学巷37号 610041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期刊社,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国学巷37号 610041
近几年,我国学术圈遭遇了几次撤稿事件,为中国学术界敲响了学术诚信的警钟,而第三方代投代写机构在学术不端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已有多位学者总结了第三方代投代写稿件的特征[1-4],但大多是自身经验总结,对于此类稿件特征的定量分析研究较少。《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编辑部一直重视学术不端的防范。2016年以来,笔者发现很多疑似第三方代投稿件的邮箱地址具有一定的特征,如以tg、tgyx及yxtg结尾,故笔者以此为切入点,提取了相关稿件信息,并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些疑似第三方代投稿件的特征进行分析。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自2008年开始使用西安三才公司的在线投稿与审稿系统。从后台调取所有投稿邮箱地址以tg、tgyx及yxtg结尾稿件的相关数据,时间跨度为开始使用投稿与审稿系统至2017年7月31日,提取变量包括稿号、标题、投稿时间(精确到秒)、稿件状态、退稿时间、联系电话、单位名称、系统中注册的作者数量及投稿邮箱地址。通过逐篇阅读文献进一步提取如下资料:文献类型(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综述等)、是否符合稿约、投稿邮箱的具体结尾特征、投稿邮箱的编码规则、投稿单位所在地和联系电话归属地是否一致(本研究定义两者所在城市相同为一致)、文中作者数量、文中有无图片及图片类型、医院性质及级别。其中,医院性质及级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官方网站上查询,检索时间为2017年8月1—7日。本研究共提取到440篇邮箱地址以tg、tgyx及yxtg结尾的稿件,逐篇阅读稿件,根据稿件内容、邮箱编码规则、单位所在地和联系电话归属地一致情况、文中作者和单位署名情况等综合判断有高度疑似代投稿件431篇。本研究针对这431篇稿件进行分析。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描述,采用Excel 2013软件绘制统计图。
由图1可以看出,2015年《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收到的疑似代投稿件较少,2016年骤然增多,至2017年仍呈增加趋势(2017年的数据提取时间节点为7月31日)。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早期的论文代写代投多秘密进行,是小作坊式的,未形成规模;(2)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期刊投稿与审稿在线平台的推广应用,第三方代投机构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3)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5],第三方论文代写机构的资源获取方式更为便捷,所获取的内容更为丰富,因而客观上存在快速“发展”的条件;(4)基于上述三点以及广阔的潜在市场,第三方代投机构也在不断整合,开始从地下工厂走向了规模化、集团化的市场经营模式,因而可动态分析海量期刊的特征,如初审时效、见刊时效等,力求降低时间成本,追求利益最大化。《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近两年来一直在优化审稿流程,致力于缩短见刊时间,特别是2017年来,对三审时效有了更为严格的规定,因此笔者预计《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7年的疑似第三方代投稿件数量可能会远远多于2016年。《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是综合性期刊,涉及普通外科的多个领域,因此《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代投稿件情况可能较其他专科性强的期刊严重。
图1 疑似代投稿件的投稿年份分布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涵盖专业领域较广,包括肝胆胰外科、胃肠外科、乳腺外科、甲状腺外科、血管科、外科营养等。431篇疑似代投稿件中,不符合稿约要求的稿件达326篇(75.6%)。这也从侧面揭示了第三方代投机构的投稿特征,即广撒网、多覆盖、无针对性,通过增加所投期刊的数量来提高“命中”概率。此外,该结果也进一步印证了第三方代投机构的集团化处理模式,因为个人会有针对性地投稿以降低工作量,不会无谓广投。
431篇稿件的投稿单位中,单位不详4篇(0.9%),医学院校12篇(2.8%),急救中心1篇(0.2%),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5篇(1.2%),健康教育所2篇(0.5%),疗养院1篇(0.2%),私立医院1篇(0.2%),其余405篇(94.0%)均来自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其中三级医院所占比例超过了50%(图2)。结合绝大部分稿件不符合稿约的情况,以及投稿单位类型众多的实际,该结果进一步说明了第三方代投机构的投稿行为不具有目的性的特征。此外,在代投论文的“消费群体”中,三级医院占据了重要地位。在现行科研评价制度的大背景下,三级医院的科研人员面临的科研压力更大,职称晋升要求更严格,科研人员为了追逐个人名誉、经济利益等[6-8],不顾学术道德,主观故意请第三方代写或代投稿件,因此,三级医院的科研人员对于第三方代写的倾向选择更明显。但这是否是普遍现象,还需进一步增加期刊数量进行研究。此外,本研究结果还说明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部分高校学生位在其列。有多位学者研究了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9-12],也提出了多种策略,但高校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依然屡禁不止。
图2 来源医院的级别分布
2.4.1 邮箱结尾特征和编码规则
图3 邮箱结尾特征分布
431篇稿件的邮箱地址均是以投稿作者姓名全拼+结尾特征进行编码,其中以tg结尾者最多,其次为yxtg,最后为tgyx(图3)。笔者推测,tg、tgyx和yxtg可能分别是投稿、投稿医学及医学投稿的拼音首字母缩写,可能来源于多个代投机构。而第三方代投机构为了集中管理,对于邮箱地址有特定的编码规则,最直观的方式便是体现客户的姓名和领域,因而在投稿邮箱上具有一定的辨识度。
2.4.2 同一邮箱地址的投稿情况
431篇稿件共涉及332个账号,其中绝大部分仅投稿1篇,所占比例超过50%(图4)。可见,第三方代投机构最常用的做法是1个邮箱地址在同一期刊中只投稿1篇,目的在于降低暴露风险,但这可能是规模较大机构的处理方式。目前,一些小团体或个人作坊依然采用1个邮箱投多篇稿件,如有1个账号共投稿5篇,投稿数量最多。这5篇稿件题目中分别包含“在临床胆总管扩张诊断中的使用价值分析”“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可行性研究”“相关性肺炎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性探讨”“新生儿败血症”和“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涉及的领域依次为肝胆胰科、骨科、呼吸内科、儿科及神经内科,这也可作为鉴别第三方代投稿件的重要依据。
图4 同一账号的投稿数量分布
在投稿与审稿系统中,仅1篇登记了2位作者的信息,其余430篇(99.8%)稿件均只登记了1位作者的信息。几乎所有稿件中均未署作者及单位(图5)。投稿与审稿系统中作者数量的提示作用有限,但文中的作者数量分布情况却反映了第三方代投论文的一大特征:署名归属不明确。笔者发现,很多稿件的标题下并无作者署名,但在文末会简短说明联系人及其个人简介。笔者推测,和第三方代投机构联系的作者一般是1位,联系时可能对稿件的署名及其排序并无计划,因此投稿中不体现明确的署名归属。
图5 文中署名作者的数量分布
431篇稿件中,有22篇(5.1%)稿件对应的电话号码未查询到归属地,其余409篇稿件中,单位所在地和联系电话归属地不同的稿件有256篇(59.4%),相同者有153篇(35.5%)。第三方代投机构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一般会避免编辑部和作者的直接联系,故系统中不会登记作者的联系方式,而第三方代投机构遍布多地,和作者单位所在地往往不一致,因此导致了这种现象。其他学者也发现了投稿单位所在地和联系电话归属地不一致的情况[1,3]。
二是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重点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检测室,对农产品质量、产地、用药情况等追踪溯源,实现从产前、产中、上市前全程受控,确保了全县产销农产品质量安全。
虽然第三方代投稿件较为隐匿,但并不是无章可循,可以应用检测工具并结合稿件的一些特征进行综合判定。
期刊采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cademic Misdemean Literature Check System,AMLC)检测稿件的相似度已是常规做法,但单阶段的相似度检测无法避免文章的迟滞效应,即初次检索到论文正式发表前存在检索空白期。因此,《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采用了多阶段的相似度检测策略,在收稿、编修退改时及出刊前均进行相似度检测,力求最大限度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但笔者认为,AMLC对识别第三方代投稿件的作用有限,一是AMLC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3-17],二是从事代写、代投的第三方机构早已熟悉编辑部的常规做法,因而会刻意规避相似度问题。有学者发现,有些疑似第三方代投稿件在检测时,AMLC系统会提示“已提前检测”[1,18],笔者认为这是识别第三方代投稿件的可用策略之一。
本研究发现的疑似第三方代投稿件的投稿邮箱具有姓名全拼+特定结尾字符的明显特征,但这仅是笔者发现的其中的少数特征,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此外,第三方代投机构对于邮箱地址的编码特征可能会变更,因此编辑在实际工作中需注重总结。笔者在近期工作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编码方式,即姓名全拼+数字,这是否又是另一编码规则,值得再深入研究。
系统中登记的作者数量只是一项辅助参考项目,较为重要的是文中署名作者的数量。稿件著作权归属明确是文章的基本要求,因此针对文稿中作者署名及其排序不明确的稿件,编辑部应坚决退稿。编辑部还需高度重视这种退稿后再投的稿件,结合其他重要特征进行仔细甄别(如联系电话归属地和单位所在地是否一致等)。
笔者通过查询投稿联系电话归属地和单位所在地是否一致来甄别第三方代投稿件,当两者出现不一致时,笔者会对该稿件提高警惕,并多方查证。但由于国内开始全面取消手机国内长途费和漫游费,未来该特征的识别效能会弱化。笔者在近期的工作中发现,在《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使用的投稿与审稿系统的短信发送平台中可查看收信人的姓名,以此核对收信人和系统中投稿作者姓名是否一致,这是发现第三方代投稿件的重要方法,也是确定第三方代投稿件的重要依据。
虽然第三方代投机构多采用“一址一投”的模式,但一些小规模团体或个人会采用同一账号多次投稿的模式。而在正常情况下,同一账号的投稿领域应是固定的,不会跨领域投稿,因此该特征有助于辨别第三方代投稿件。但是这种特征仅限于少数的账号,未来可进一步探索通过追踪IP地址来实现不同邮箱地址的精确配对,深挖第三方代投稿件。
实际工作中,期刊编辑不能仅凭上述一种或两种特征来判断第三方代投稿件,对于高度疑似稿件,还需进一步仔细阅读,挖掘字里行间中存在的线索,比如文章是否毫无实质性内容,单位科研内容是否和文章内容匹配。这就要求编辑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学术修养。此外,第三方代投机构的模式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期刊的发展、期刊模式的改变,第三方的代投行为也会作出相应的调整,所投稿件会越来越隐匿,特征会越来越弱化,因此编辑需要识别这种改变,不断寻求应对之策。
近年来,我国假冒学术期刊的钓鱼网站泛滥,其借期刊之名误导作者错误投稿,从中获取经济利益,这严重损害了期刊和作者的权益,扰乱了我国出版秩序。学术期刊作为受害的主体,需要勇敢发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有学者提出了几点建议[19-22]:(1)发表声明,要求假冒网站停止侵权;(2)举报假冒网站;(3)申请百度官方网站认证,扩大学术期刊影响力;(4)期刊官方网站注册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DOI);(5)及时加入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中文期刊数据库;(6)及时利用官方网站、纸质期刊、微博、微信等渠道发布非法网站信息;(7)科技期刊在官方网站的显著位置给予作者提醒和识别真假网站的常识指导;(8)建立权威的期刊信息查询平台。
第三方代投行为形式多样、隐秘且机构体系庞大、多方渗透,这使得期刊不能单打独斗,也无法通过单一化手段去杜绝[5]。期刊间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是可行策略,在部分数据共享条件下,实现稿件标题和投稿邮箱的动态抓取、匹配,进一步建立诚信档案,并在平台内公布,实现期刊间的信息互通。
第三方代投机构中,集团与小作坊共存,但具有一定规模的代投集团已占主导地位,代投形势日益严峻;在投稿时无针对性、广投、滥投;论文的著作权归属不明确,且投稿者联系电话归属地和单位所在地往往不一致。本研究提取的数据是基于笔者发现的邮箱特征,并未纳入其他未发现的特征,因此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是,本研究所发现的第三方代投稿件的部分特征可为编辑同仁提供一定的参考。
在国家严厉打击学术不端的背景下,编辑作为科技论文“出口端”的“守门人”,需要致力于学术不端的防范,不断提升业务素养。但对于整个学术生态圈来讲,期刊只能把好“出口”,无法解决根源问题。因此,对于“入口”的把控,如加强高校学生的道德教育、学术评价制度的调整与改革等,需要多领域学者的共同努力。
[1] 刘清海. 从来稿基本信息着手发现学术不端的线索[J]. 编辑学报,2014,26(5):449-451.
[2] 张辉玲,白雪娜,崔建勋,等. 学术不端文献的发表追溯及防范对策——基于185篇疑似学术不端文献的实证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7):691-697.
[3] 张海燕,张和鲁,翠涛. 作者基本信息在稿件真实性审查中的应用[J]. 编辑学报,2017,29(2):168-171.
[4] 张英杰. 我国论文代写行业现状调查与治理对策研究[J].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0(3):83-87.
[5] 王安权.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报应对学术不端的策略探析[J].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6):138-140.
[6] 陈银飞. 道德推脱、旁观者沉默与学术不端[J]. 科学学研究,2013,31(12):1796-1803.
[7] 朱银周. 期刊主体人员防范深度学术不端行为的职责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1373-1378.
[8] 白新文,张婍,杜鹏,等. 我国科研人员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归因分析——基于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科研人员的调研[J]. 中国科学基金,2017(3):301-309.
[9] 徐礼生,章志远,陈媛媛,等. 大学生毕业论文诚信缺失的成因分析及规避建议[J]. 新余学院学报,2017,22(2):138-140.
[10] 胡金富.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根源与对策[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0(11):63-66.
[11] 李祎. 研究生学术道德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D].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4.
[12] 朱文武. 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状及其治理对策研究[D]. 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16.
[13] 柯文辉,林海清,张梅,等. 从责任编辑视角谈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使用[J]. 编辑学报,2013,25(3):276-278.
[14] 谢文亮,李俊吉,张宜军. 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误检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6):1126-1129.
[15] 王文福. 网络时代期刊论文隐形学术不端挖掘策略[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7):677-682.
[16] 陈志贤,黄仲一. 防范学术不端论文出版的立体策略[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7):605-609.
[17] 荣曼,董海原. 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在医学论文编辑出版过程中的合理应用[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3):215-219.
[18] 王育花. 利用远程稿件处理系统和AMLC鉴别可疑学术不端的方法[J]. 编辑学报,2017,29(1):60-63.
[19] 王艳军. 有关我国假冒学术期刊网站侵权的研究进展及取得的初步成效[J]. 编辑学报,2017,29(4):331-334.
[20] 王艳军. 我国假冒学术期刊网站的存在形式、危害及应对策略[J]. 出版发行研究,2016(4):59-61.
[21] 马爱芳,王宝英. 中文科技期刊非法网站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4):401-408.
[22] 黄仲一,郭雨梅,朱雪莲. 科技期刊假冒网站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J]. 编辑学报,2016,28(1):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