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燕
摘 要:介绍了几种信息技术融合于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的特点与作用,这些融合使得数学学习更加直观具体,达到了数学学科教学的目的,让学生真正地接收、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课堂教学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2-0-01
为了帮助学生获得最好的学习结果,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我们需要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相融合。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不但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习方式更为多样,学习体验更为丰富。基于此,本文以教学实例为例分析将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融合所采取的方式及显现的优势。
一、微课程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培养学生思维
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微课程的制作不在于所用技术有多高超,而是重在教学设计巧妙。好的微课程让学生感觉身临其境,内容生动有趣,形式新颖别致。
1.利用微课程增加数学实验操作直观性
学生对概念的学习不是简单的填充和记忆,而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概念。概念教学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学生的概念转变。然而在教学实践在我们不难发现,高中生在概念学习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一种现象是对于教师反复讲解、多次强调的概念,一遇到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却常不会应用或无法正确应用。这个现象表明,学生并未真正科学地理解概念。利用微课程可以创造一个观察、探索数学知识内在关系的情景,在这些情境中学生会被牢牢地吸引住,更好地帮助同学们记忆和理解新概念。
案例1:在“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一节的教学中,内容比较抽象。笔者在课堂初始设计了“简谐运动”的小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简谐运动的图像。但实验操作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教师“舍不得”拿出如此多的时间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这时可以让学生观看简谐运动实验操作的微课程。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学生更容易直观的感受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为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一课埋下伏笔,同时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
2.利用微课程“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多种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然后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交流互动等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从一些优课中发现,在数学教学内容上,信息技术已超越了“工具”的辅助作用,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结构性变革。
案例2:在学习“空间几何体的结构”这一节内容, 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学方式来学习。课下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课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内化、应用,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在课下观看微视频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情况以及学习习惯,可以暂停进行记录,也可以回放重点部分, 这样有利于对重点知识的记忆和难点知识的理解。
3.利用微课程服务重难点突破
教学重难点是教学的重心所在。教学难点对学生而言, 是难于理解、不易掌握的学习内容,其產生原因可能是知识本身过于抽象,学生已有认知结构难以进行顺应。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有的放矢,找准“靶目标”,围绕重难点设计微课程,通过播放微课程来弥补教师单调的授课方式,会更有时效性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案例3 :在“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一节的教学中,从三视图还原还原空间几何体的形状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为了突破该重难点,东阳中学的金迅婴老师巧妙地设计了两个微课程:“三视图还原之拉升”、“三视图还原之切割”。准确地展现了三视图还原的过程,动态地再现了数学问题的发现过程与形成,它让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形象、直观。利用微课程创设新颖的教学环境,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求知欲望非常强,通过探究性的学习学生的兴趣逐步从“有趣”顺利过渡到“志趣”的阶段。微课程能够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几何画板辅助课堂教学,直观形象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而几何画板在探究定点、定值及探究轨迹方面的问题时展示了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借助几何画板能快速地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从视觉角度看,几何画板的动画功能,视觉冲击力极强,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引起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积极性。
几何画板大大超越了传统黑板的作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实验、发现、猜想的环境。“动态”是几何画板的魅力所在,有了几何画板,数学课堂教学变得生机勃勃。
三、利用iPad进行多媒体互动,实现自慧课堂
在整个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学校教学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注重新课标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若将信息交流工具iPad 适度应用于课堂教学,能够有助于学生数学记忆的加深,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使得数学学习更加直观具体,达到了数学学科教学的目的,让学生真正地接收、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随着不断深入地总结、实践,一定会呈现出更多样、更高效的融合方式,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2]钟晓流等.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3]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2(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