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是本科院校已经开设多年的一门人文类必修课,是语言文学性的基础课,对提高学员的读说写能力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课程基本理念是:坚持素质教育理念,遵循“回归文本,挖掘人文”的基本原则,注重学员的语言能力和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突出提高人文素养。
《大学语文》的总体目标是接受优秀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的熏陶,了解相关文史知识,掌握文学作品鉴赏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打牢语文基础,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具体表现在:能够解释文学作品的语言,扫除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一般障碍,提高语言能力,能够归纳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辨认文学作品反映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拓宽知识面。能够参与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品味作品语言,感受作品情感,体会作品思想。能够经历作品鉴赏过程,受到不同作家的人文精神熏陶,体验不同的写作方法。能够分享阅读、鉴赏作品的心得,掌握文学作品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赏析、分析和评价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品,确立“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的鉴赏态度,能够体会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树立正确的文学观、美学观。能够接受文学作品中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思想情感的熏陶,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根据以上大学语文教学的课程标准,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结构上,则可以按照作家生平及创作简介、作品赏析、拓展阅读三大部分设置,旨在通过这三个部分内容的教学实现《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首先,在作家的介紹中,着重挖掘作家独特的内在精神世界,使学员能更真切地体会文学史上这些丰富而不平凡的心灵世界;其二,在作品赏析中,注重培养学员根据课文提示及课堂讲解体会、鉴赏作品的能力,丰富自身的情感和心灵世界;其三,在拓展阅读中,旨在通过与课文相关的其他文章的阅读提示引导有兴趣的学员延伸阅读。这种教学内容和结构,学员反映给人耳目一新,感叹语文课原来可以这样上,更为重要的是学员反映能够随着作家幸福、坎坷的生活经历或喜或悲,能够在作品里找到自己心灵的相通点。这些点点滴滴的学员反馈就是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效果。
教学安排和形式上,按照统一的课时安排及进度完成教学外,还根据教学需要进行了微调,安排作业及讲评,播放教学录像,进行演讲比赛,精读书目的介绍等等。另外,在教学课件的制作上,每课的底版设置都尽量与文本的内容和意境相吻合,充分利用图片、声音(朗诵、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目的在于尽量地丰富教学形式,寓教于乐。并通过文本艺术特点分析、联系自己创作实际讲解,学员做作业及讲评等方式,锻炼和提高学员文字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通过演讲比赛、书目介绍、上讲台朗诵或回答问题的方式,给予学员口语表达能力和公开演说时心理能力的锻炼。
注重与学员的交流。首先,在课堂上,注意将讲课的内容与实际相联系,侧重给予学员心灵上的指引。例如关于对人生的态度,如何面对军人这个职业中必要的牺牲,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养成豁达的胸襟,如何学会独处、善于倾听,如何正确面对必要的应试等等。这是大范围的心灵沟通。其次,充分利用作业的评语。每次作业我都给他们较为详尽的评语,或就他们的作业进行评价,或就他们对某一问题观点的探讨,或肯定他们的漂亮潇洒的字,或对他们的建议作出回复。作业成了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再次,课下通过大学课程网站或者微信等等方式联系。学员通过这些方式或反馈教学的效果,或倾诉自己在生活、学习、情感上的困惑等等,通过这些方式能够方便地弥补师生在课堂上有限的交流,教员从学员那里了解到更多部队的实际生活。课下的交流不仅成了我们互相了解的方式,而且也成了师生友谊延伸的重要途径。与学员的交往使我能够迅速地了解学员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教学,并在与学员真诚的交往中,给予彼此心灵的力量。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备课阶段一般需要做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时间稍宽裕的情况下,尽量多地阅读所讲的作家的原著,正所谓要给学员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只有在充分熟悉了解作家的基础上,上课才有“底气”,也才能更好地把握授课的重点;第二,参阅多种版本的教材、网络资源,就某些问题不讲定论,而讲学术界不同的看法,激发学员思考。这种做法不仅使得上课的内容丰富,同时也使我自己得到了提高,正所谓教学相长吧;第三,听组里其他教员的授课,认真做好听课笔记,随时记下听课过程中的感想,以便运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去。这些听课笔记使我不仅可以借鉴他们授课的思路、内容、形式,而且可以在听课的时候了解学员的反映,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使教学更具针对性;第四,撰写好教案,内容尽量翔实,最好有详案,这可以更为细化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安排,也为以后备课提供详尽的参考。第五,对照课件熟悉教案,自己试讲。课件的制作尽管是根据教案设计的,但要做到人机结合,还需要对照课件熟悉教案,默记有时候能够更好地理清思路,必要时还是要自己试讲,因为口语表达时往往会有新的思维的火花,可以充实到其中。
在上课阶段,除了做好必要的课前准备以确保无误外,我认为特别需要做到的是根据学员的反映有所调整,例如,有的学员比较活跃,进入教学情境比较慢,对作家生平介绍的兴趣较小,所以就稍快稍略讲解;有的内容学员比较感兴趣,比就可以讲得较为详细。在学员听力疲惫时,通过临时拓展教学内容,联系实际进行短暂放松,对个别不听课的学员以婉转的方式提醒,另外通过提问、互动的方式调节课堂节奏。注意观察、了解学员对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不仅可以在当堂课进行必要的调节,而且为下次课或者以后的课提供参考。为了记录下教学的原态,很多课我都录了音。一方面因为想留下学员对课上所讲内容的反映情况,另一方面也是想记录下课上临场发挥的一些话语。
在课后阶段,特别重要的是做好教学后记。如果另外在笔记本上记录教学体会不方便,可以在教案旁加眉批的形式记录下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感悟。这样的好处是记录起来方便,以后查阅和参考也有针对性;不足的是,不能很好地做一些小结或者理论提升,如果能够两者结合就好了。坚持做好这项工作,它是总结提高的重要手段。
作者简介:管丽(1984—),女,汉族,江西南昌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语文,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