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媒体关于灾难新闻报道的批评性对比研究

2018-05-30 11:00梁乐乐
报刊荟萃(上) 2018年5期
关键词:对比研究

摘 要:批评性对比研究,是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报刊杂志文章、政治演讲等大众语篇,尤其是新闻报道。新闻报道应当遵循客观原则,但报道者的态度和立场存在变数,其公正性很难保证。灾难新闻作为新闻中很受关注的类型之一,有必要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来揭示中西方媒体隐于新闻报道之后的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本文运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系统功能语法分析,结合数据和语料对比研究中西方媒体关于灾难新闻报道的异同。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对比研究;灾难新闻

新闻报道是公众了解社会动态的主要途径,但由于报道者的立场存在变数,新闻报道很难完全客观真实。灾难新闻报道,直接影响读者对灾情的认识,也引导着安抚灾民的舆论。我国和西方国家在国家体制、经济状况、社会背景等方面都存在不同,所以媒体对于灾难新闻的报道,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存在差异。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概述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现代权力理论和互文性理论为基础,它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和它产生的社会背景来考察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进而揭示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官方文件、报刊以及法律法规等大众语篇,研究課题主要包括教育、战争、政治策略、及法律等多个方面。通过分析上述语篇,对权力阶层运用语言的方式和语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进行揭示,进而影响现存社会结构和人们意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以及话语历史背景分析等方法。

二、灾难新闻概述

灾难新闻,是对天灾人祸的新闻报道。由于其象征着悲哀、不幸和死亡,因此,灾难新闻又是“黑色新闻”的一种。

灾难新闻的内容一般包括两种: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前者主要包括地震、海啸、洪水泛滥、山体滑坡以及蝗灾虫灾等;后者则主要包括工伤事故、交通事故、暴力事件等。灾难新闻报道会给读者带来惶恐或压抑的情绪,是读者非常关注而又不愿看到的新闻类型。

三、批评性话语分析视角下中西方媒体关于灾难新闻的报道对比

本文主要运用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及物性理论,是把人们内心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所做作为和所见所闻分成六个不同的过程,并对各个过程的环境成分和参与者进行说明的理论方法。韩礼德将及物性理论的过程划分为以下六种:

一是与动作有关的物质过程,例如“很多越南人奔波于越南与广西之间”;

二是与心理活动有关的心理过程;例如“人们逐渐感受到雾霾天气带来的各种不便”;

三是对物体的性质特点以及物体间关系进行表达的关系过程,例如“近期我国和日本的关系进一步僵化”;

四是在心理与动作之间的行为过程,例如“灾民在废墟中不停的叫喊和哭泣”;

五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的语言过程,例如说话、交谈;

六是对物体曾经存在的过去式的时态过程,例如存在句型。

(一)从数据角度对中西方媒体关于灾难新闻的报道进行批评性对比分析

本文收集了我国日报和英国BBC在2015年到2016年两年间的四十篇灾难性事件新闻报道,二十篇是关于叙利亚战争的,二十篇是关于埃博拉病毒的,在对四十篇语料进行及物性分析时,可以得到如下数据:

(二)以上述数据为基础对中西方媒体关于灾难新闻的报道进行语料对比分析

同一类型的语篇,对于某一事件的描述也可能采用不同的过程组合,这通常取决于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和他对事件的看法。“选择哪一类过程来表达一个真正的过程会具有重要的意识形态”。关系过程注重对关系的描述,存在过程主要描述一种静止状态,心理过程具备非常强的主观性,行为过程是以心理过程为基础的,同样具备主观性。这四种过程在我国日报和BBC 关于灾难新闻报道中出现的频率很少。

本文着重从物质过程和言语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前者所描述的是某个人或者组织做事的过程,所展现的就是客观发生的行为,能够反映新闻报道的公平性和客观性。后者是直接或者间接引用某个人或者某个客体的言语,通过对言语的引用来把信息从源头直接传递给读者,一方面可以提高新闻的权威性,让新闻报更具信服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读者接触各种观点和看法。

1.从物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

我国日报(46.16%)和BBC(58.96%)都大比例使用物质过程,表明都尽量追求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但是,中西方对于表现物质过程的动词和语态的使用上各不相同,本文主要从这两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我国日报在对灾难新闻进行报道时经常使用主动语态,而西方媒体在对灾难新闻进行报道时主要使用被动语态。换言之,针对同一个灾难事件,我国媒体的报道方式往往是某种事件造成了多达N人伤亡,而西方媒体的报道方式大多是多达N人因为某种事件而伤亡。在对大马士革遭受袭击事件的报道中,对于物质过程的描述,我国日报的描述是“The Syria-Turkey relations have hit the bottom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Syrian crisis in 2011”,而英国BBC的描述是“More than 11 million people have been forced from their homes since the Syria-Turkey”。由此可以看出,在同一灾难新闻的报道中,我国日报采用了主动语态,对事件的发生主体和客体做出明确交代,并还原和描述了整个事件,同时我国日报使用了“打击”这个词语,这种带有一定动作性的动词,可以让读者真实感受到事件的严重程度;而英国BBC采用了被动语态,主要突出了事件的客体,并有意识的在一定程度上对事件主体进行模糊化。我国是明确的表达了对袭击事件的愤怒和批判,而西方媒体则是对民众情况和情感予以隐藏,尽量把袭击事件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针对埃博拉病毒扩散的灾难新闻报道中,我国日报的表述为“The World Bank Group pledged as much as $200 million in emergency funding”,而英国BBC对此的表述为“The WHOs Dr Keiji Fukuda expressed concern over so-called ‘shadow zones.”

针对埃博拉病毒扩散的灾难新闻报道中,我国日报用“承诺”这种褒义词汇,我国媒体意在运用这种正面意义的词语来表现世界银行组织应对灾难事件的积极态度,也能给读者积极向上和比较正面的感觉;而英国BBC只是使用了“express concern”这种非常中性化的词语,只是表明世界相关组织对于埃博拉病毒扩散事件的态度,并没有表述任何具体措施,这也表明了西方媒体想为世界组织留出更多的空间和退路。

2.从言语过程进行对比分析

对于灾难性新闻报道的言语过程的使用,中西方媒体均超过30%,但是中西方媒体在言语过程的言语动词及言语来源等使用方面依然不同,同样是针对叙利亚恐怖事件,我国日报和英国BBC的报道截然不同:

我国日报的表述为:The rebels divided on whether to go to areas under their control in the northern province of Aleppo or to the de fac-to capital of the Islamic State (IS) militants in Raqqa in northern Syria, the TV said. (pan-Arab al-Mayadeen TV). 英國BBC的表述为:At least 28 people were killed in air strikes on the besieged rebel-held eastern outskirts of the Syrian capital Damascus,a monitoring group says.

我国媒体引用了权威电视台的报道,而西方媒体大部分都只是引用了监控小组的言辞,中方媒体更讲究权威性,而西方媒体更讲究个人情感的抒发。

四、结语

通过对语料的收集、分析和对比,新闻语篇虽然表面上宣扬公正客观真实,但实际上却蕴含着新闻媒体背后权利组织的政治态度和意识形态,包括新闻报道中的选词和引述,代表了权力机构的意识形态。因此作为读者,应当带着批评性的态度来看待新闻报道,才能真正理解报道背后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宇.英汉灾难新闻报道积极话语分析的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2]苏广萍.浅析中西方媒体灾难报道异同——以菲律宾风灾为例[J].视听,2015,(2):82-83.

[3]单胜江.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J].外语学刊,2011,(6):78-81.

[4]辛斌.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与应用[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梁乐乐(1988—),女,山西运城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对比研究
《红楼梦》章回目录的英译研究
拉威尔与德彪西《空求》的演奏与美学特色比较研究
电影《雾都孤儿》与文学原著的对比研究
晋中学院2012~2014年学生体质健康结果分析
国有工业企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国有工业企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汉藏数词对比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