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树财
日前,学生阅读小说的主要问题是读不懂、读不透,不能准确理解把握小说的主题。这个问题概括起来说,就是学生小说阅读理解力亟待提升。缘何出现这一问题?
小說是通过描写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深度思考和理解的一种文学体裁。环境、情节、人物是小说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最终聚合成小说的矛盾冲突,并以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主题。因而,读懂小说,提升小说阅读理解力的关键,就是要紧扣矛盾冲突。但目前的小说阅读教学,教师往往只带领学生勾画环境、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却很少引领学生去分析矛盾冲突,以致学生即使整体把握了环境、情节和人物,却仍读不懂或读不透小说的主题。因此,小说阅读教学一定要在矛盾冲突分析上有所作为。
一、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明确冲突对象
读懂小说,首先要整体把握小说的环境、情节和人物,即小说描写了哪些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叙述了哪些情节,塑造了哪些人物。读完小说,学生对这些要有一个基本的掌握。但环境、情节和人物这些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关联、融合的,并聚合成矛盾冲突。因此,阅读小说,在对环境、情节、人物有了整体的感知后,就要聚焦小说的矛盾冲突分析。
小说的矛盾冲突不限于一般戏剧中的人物与人物的性格矛盾冲突,其类型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及人自我内心的矛盾冲突。在现代小说中,矛盾冲突的主要表现为“荒诞”——不合生活常理和事理逻辑的事物或现象。分析矛盾冲突,首先要明确冲突对象,即矛盾冲突的冲突双方是谁。冲突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还可以是人与物。
如《祝福》一文,小说的环境是旧历年底的鲁镇,一个下着雪的“祝福”的夜晚;主要情节是祥林嫂在这个“祝福”的夜晚悲惨死去,围绕这一中心情节,小说穿插叙述了祥林嫂丈夫死亡、被卖改嫁、痛失爱子、捐门槛等情节;主要人物除了祥林嫂外,还有鲁四老爷、四婶、柳妈、祥林嫂婆婆、“我”及鲁镇贫民等。本文的矛盾冲突主要是人与社会的冲突,即祥林嫂与封建礼教的冲突,冲突对象包括: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祥林嫂与四婶、祥林嫂与柳妈、祥林嫂与婆婆、祥林嫂与“我”及鲁镇贫民等。
明确矛盾冲突对象是矛盾冲突分析的第一步,也是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小说的矛盾冲突分析就无法展开。
值得注意的是,一篇小说的矛盾冲突对象往往不止一组。情节内容复杂的小说,冲突对象相对多一些;情节相对简单的小说,冲突对象则相对少一些。
二、在情节(细节)细读中找准冲突点
在明确冲突对象后,矛盾冲突分析就要接着深入下去:冲突对象围绕什么产生冲突?双方冲突的焦点是什么?双方冲突的焦点——在什么事情上有冲突,笔者称之为“冲突点”。因为冲突点常常潜伏隐藏在情节或细节中,要找准这个冲突点还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在对情节的细读中去准确定位。
如前所述,《祝福》有多组冲突对象,其中祥林嫂与鲁四老爷是主要的一组。那么,祥林嫂与鲁四老爷围绕什么产生的冲突?冲突点是什么?初读小说,学生不是一眼就能找准这个冲突点的。在教学《祝福》时,笔者就曾让学生找出冲突对象后寻找每组对象的冲突点。结果是,学生很快就能找到冲突对象,但要找准冲突点,就得费一番周折。对于祥林嫂与鲁四老爷这一组冲突对象的冲突点,学生就各持其说,意见不一:有的说祥林嫂与鲁四老爷属于两个不同的阶层,思想性格存在对立冲突,他们的冲突点就是各自的价值观;有的说祥林嫂是一个寡妇,鲁四老爷骨子里持有封建思想,他们的冲突点是祥林嫂的寡妇身份;还有的说祥林嫂到鲁四老爷家是为了谋生,鲁四老爷却认为祥林嫂的寡妇身份会给他及他家带来不祥,他们的冲突点是祥林嫂想留在鲁四老爷家做工,鲁四老爷却不想祥林嫂继续在他家做工,等等。
第一种说法显然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先入为主地贴标签式地认定冲突点。第二种说法没有弄清楚冲突点的内涵,把鲁四老爷一方的偏见当成了冲突点。第三种看法虽基于双方,但脱离了文本的情节本身,因为文中并没有关于祥林嫂想留在鲁四老爷家做工的叙写。凡此种种,都缘于学生未能理解冲突点的内涵,未能扣紧文本本身,脱离了文本的情节(细节)。
小说中关于祥林嫂与鲁四老爷这组冲突对象的叙述主要有六次。第一次是祥林嫂死后,鲁四老爷高声地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第二次是卫老婆子介绍祥林嫂到鲁四老爷家做工,鲁四老爷得知祥林嫂是一个寡妇后,“皱了皱眉”,但最终也没有反对她留下来。第三次是鲁四老爷猜到祥林嫂是从婆婆家逃出来的,便结清了工钱,允许婆婆领她回去。第四次是鲁四老爷得知祥林嫂被婆婆抢回去了,连骂了两声“可恶”。第五次是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鉴于雇用女工之难,鲁四老爷并没有反对祥林嫂留下,只是告诫四婶“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第六次是祥林嫂捐门槛后,积极卖力地参与祭祀,结果遭四婶拒绝,祥林嫂失神地站着,鲁四老爷上香时,叫她走开。
通过对以上情节(细节)的梳理,不难看出,前四次祥林嫂和鲁四老爷并没有产生正面的实质性的矛盾冲突。实质性的冲突主要发生于第五、第六次,双方冲突的焦点集中在参与祭祖“祝福礼”的准备这件事情上:祥林嫂渴望参与,渴望被接纳,被认可;而鲁四老爷认为她是一个寡妇,不干净,不准她参与。
由此看来,分析矛盾冲突,一定要忠于文本,要教会学生在细读小说情节(细节)中找准矛盾冲突点。这是读懂小说,提升小说阅读理解力的关键性一环,需要长期训练。
三、在因果关系分析中把握小说主题
矛盾的本质是对立统一关系,对立必有其原因,统一必有相应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凡矛盾冲突都有因果关系。要深入分析小说的矛盾冲突,就要探究其中的因果关系,即每一组冲突对象围绕冲突点产生矛盾冲突的原因是什么,其结果又如何。只是小说在表现矛盾冲突时,往往只呈现冲突的结果,原因则被隐藏起来,潜伏在冲突的背后,而这个潜隐的原因正是作者要表现的主题。因此,要把握小说主题,就要在找准冲突点后,找到其相应的冲突结果,并依据这个结果,按图索骥,循果追因。追到了“因”,也就打开了小说的主题之门。
如前所述,祥林嫂与鲁四老爷这组冲突对象的冲突点是:祥林嫂渴望参与祭祖“祝福礼”的准备,渴望被接纳,被认可;而鲁四老爷认为她是一个寡妇,不干净,不准她参与。冲突的结果是:祥林嫂离开鲁四老爷家,在下着雪的“祝福”的夜晚悲惨死去。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冲突的结果呢?表面上看,鲁四老爷应对祥林嫂的死负责;深层看,其实是鲁四老爷骨子里的那套封建礼教思想杀死了祥林嫂。因为受深入骨髓的礼教思想的影响,所以鲁四老爷认为寡妇身份的祥林嫂不干净,不能参与祭祖“祝福礼”的准备,逼迫着祥林嫂(加上之前的种种遭遇,此时她精神上已经崩溃)离开鲁家,以致祥林嫂最后悲惨死去。因此,作者要批判的是封建礼教思想对旧社会普通劳动妇女的残害,鲁四老爷不过是封建礼教思想的附体而已。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小说矛盾冲突分析的基本路径:明确冲突对象→找准冲突点→循果追因→把握主题。以《祝福》为例,图示如下:
当然,《祝福》的矛盾冲突较为复杂,冲突对象也不止这一组,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对文本中的矛盾冲突都作这样的分析,那么学生读懂这篇小说,把握这篇小说的主题,应该不是难事。
综上所述,小说阅读教学和复习备考,教师一定要抓住矛盾冲突这一“牛鼻子”,切切实实教会学生准确把握并分析小说的矛盾冲突。这是小说教学的有效策略,长期坚持,学生的小说阅读理解力定能得到有效提升。
《古人吟佳节——节令诗三百首》姜云 选注
本书是关于节令诗的专题性诗歌选本。全书从汉代至清代的大量诗歌中选取了有关歌咏传统节日的诗歌共301首,按元日、立春、元宵、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日、除夕等11个节令分类整理。本书对每一个节令都作了源流演变、风俗习尚的探讨和介绍;对每首诗除作出简明扼要的注释外,还附有一段言简意赅的赏析,使得这些古典诗歌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诗歌中体现的风情民俗得到了更好的呈现,对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