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文化自觉思想中的中国经验与全球文化观

2018-05-30 08:34:35安丽哲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费孝通全球化思想

安丽哲

摘要: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历史大转折,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一带一路”的推行加速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与角色的变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如何看待自己的文化、如何与他国文化相处成为当下非常重要的问题。2017年12月16日至17日,“文化自信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暨费孝通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对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思想,尤其是文化理论的一次重要的研讨,也是对学习十九大精神、十九大报告关于文化自信、文化精神的一个贯彻落实的行动。

す丶词:文化自觉;费孝通;文化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

ぶ型挤掷嗪牛篔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1-444X(2018)01-0040-07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18.01.008

目前,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历史大转折,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一带一路”的推行加速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与角色的变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如何看待自己的文化、如何与他国文化相处成为当下非常重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了“文化自信”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了关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内容,这时候,重新解读费孝通先生20年以前提出的“文化自觉”思想非常重要,因为“文化自觉”是今天中国人走向“文化自信”的基础;同时,费孝通先生在文化自觉思想基础上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思考,与今天习总书记提出来的“一带一路”中各文明之间的“共存共荣”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遥相呼应。2017年12月16日至17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民盟中央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中心等单位协办的“文化自信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暨费孝通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先生在大会开幕致辞中指出,这次会议是对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思想,尤其是文化理论的一次重要的研讨,也是对学习十九大报告关于文化自信、文化精神的一个贯彻落实的行动。我们从学术、从理论的角度来认识文化自信背后的一些基础,文化自信的前提就是文化自觉或者我们对中国文化、世界文化科学的认知。以文化自信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来探讨费孝通学术思想非常及时地呼应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

在接下来的主题演讲与分组讨论中,来自国内社会学界、人类学界、艺术学界的30多位著名学者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文化自觉系列思想溯源、“文化自觉”思想的解读与当代价值的分析、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关系、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当下实践、文化自觉与“一带一路”关系、文化自觉与多民族社会的未来发展、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与中华文化复兴等热点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此次参会的多名学者曾参与过1997年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就在这个研讨班的闭幕式上,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概念。由他们对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思想的当代价值进行解读和剖析,最具有权威性,这也是这次会议取得了重要成果的原因之一。

一、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系列思想溯源

这个议题的讨论是此次会议中最集中和最热烈的。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十六字箴言之后又提出了“文化自觉”论,这是一个不断演进与深化的思想认识过程。他提出的“文化自觉”论首先是基于对当代中国发展的追踪研究和文化思考,另一方面,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也是他酝酿倡导“文化自觉”的重要原因。在此次会议中,有5位学者从费孝通先生的学术史角度入手,为我们阐述了文化自觉系列思想的产生过程,时代背景,理论溯源以及当代解读。

方李莉研究员在题为《在从实求知中寻找中国经验——费孝通“文化自觉”思想的再解读》的发言中对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思想进行再解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文化自觉思想的产生背景与目的。费孝通文化自觉思想的提出,不是在全球化过程中看到的,而是在中国的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过程中看到的,也就是说,这四个字要表达的是一个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思考。其次,费孝通先生对中国百年历史的梳理及反思的原因和目的。费孝通先生为了思考中国文化应该如何融入世界,对中国近百年来所面对的中西方文明碰撞所带来的纠结做了一个梳理。他认为从20世纪前半叶,中国思想的主流一直围绕着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而发展。这个发展就是以各种形式出现的有关中西文化的长期争论,这个争论归根到底,就是在西方文化强烈冲击下,现代的中国人是应该保持原有的文化认同,还是必须走向西方文化认同?这100年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方李莉研究员将其归纳为从俯视到平视到仰视这三个阶段。第三,费孝通先生在晚年谈了归属问题。一个是他自己的归属,还有一个就是中国文化的归属,从而思考中国文化的未来出路。这是基于他对于中国百年来对西方文化的态度的研究上进行的,必须对西方文化了解,再来谈中国文化的归属。“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表出来的,他认为推己及人是中国文化根本的认识。这种“推己及人”的文化就是一种包容的文化,一种能与其他文明和平共处的文化,也就是这种文化决定了中国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特点。第四,在上一个问题的基础上,他对文化学者使命的思考和要求。中国学者要想对世界有所贡献,必须遵循两个方法,一个就是从实求知,才能构建出对世界有所贡献的中国经验;第二个就是回到历史,从历史出发。

钟祥财教授在题为《从费孝通的学术历程和方法论看其“文化自觉”论》的发言中从另一个角度阐释和分析了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论。通过对费孝通学术历程和方法论的文献梳理,他认为中国古代的“和而不同”思想是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论的精义所在。“文化自觉”的目的是维护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承认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是多样性的,有差异的多种文化共存不仅不是全球化的阻碍,反而是人类文明的演进动力和安全装置,因此,构建一个各种文化之间互相理解、合作兼容的人类认知和制度架构十分必要。也正好和费孝通倡导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人类理想相吻合。徐平教授在题为《费孝通文化自觉思想溯源》的报告中,将费孝通先生一生的学术思想贡献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文化结构研究的第一阶段;志在富民,引导性文化变迁的目的的第二阶段;文化自觉系列思想的第三阶段;还有就是构建和而不同的人类美好社会。从而使得我们更加了详细地了解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思想的形成脉络。徐平教授还将费老一生的学术思想概括为:“从实求知看世界,三级两跳论中国,差序格局说乡土,多元一体求认同,志在富民是心愿,城乡边区重行行,文化自觉强九州,和而不同安天下”。

丁元竹教授在题为《费孝通是怎样把社会和文化融为一体的》的报告中也从学术史角度对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系列思想进行分析,他认为费先生提出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思想形成的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费先生从解决中国农村基本问题的初心出发,开启了对中国社会的探索,并将这一探索贯彻于一生。于是形成了从江村调查、江村问题的解决、再到土地问题解决、关于农村富裕的问题最后到志在富民这样一条线索。另一主线就是从中华民族文化变异的时候思考,一直到后来瑶山调查,再到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调查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思想,在这两条主线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刘能教授在题为《从村庄生计到文化自觉,费孝通与关于民族復兴的社会学》的报告中,同样从费先生的个人成长背景与其研究对象结合起来研究,将其与学术史相关的生命史分为五个阶段的研究。

二、“文化自觉”思想的解读与当代价值分析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这个思想又有着怎样的当代价值也是本次会议讨论的重点。高丙中教授在题为《对文化自觉概念的误解与误用》的报告中,对费老“文化自觉”思想谈到了三个层次的理解。第一个层次的理解说文化自觉是自我意识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化知道自己是谁这个很重要。第二层次是说在一个互动的环境中,尤其是在纵观的互动环境中,文化的外在表述能够逐渐达成一个共识,而且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结论。第三个就是在历史跨文化的语境下要对自己的文化和其他文化相对位置要有一个把握。同时,他针对近代以来的,由于文化身份焦虑所造成的各种对于“文化自觉”理解的扭曲现象进行了批判。他认为文化自觉,不是“文化”自觉,而是“我们自己”借助文化变明白。只有与多元文化混融的现实理顺关系,才能跳出近代历史所造成的各种纠结与轮回陷阱。

任大援教授在题为《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的发言中分析了费老思想的三个特点与其思想对当今学术界的重要意义。这三个特点是对农村与农民的关心、对时代的把握和前瞻性。掌握了这三个特点,有助于我们对费老思想的当代意义有所理解。关于费老的文化自觉和学术反思等主张,对当下中国社会学术界的意义及其价值,他认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个人层面的自我反思自我对话,有助于加深对自我的了解,从而达到真正地认识自我把握自我的目的。第二是从学科建设意义上的反思、对话和交流,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学科建设和资源配置的良性循环,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第三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传统在面临发展和创新层面上对于学术反思与文化自觉的迫切要求。第四是中西方文化的学术反思和文化自觉的前景,也需要进一步推动所谓的中心和边缘、全球化和地方性、现代化和后现代化以及文化冲突这一些议题的思考和讨论。

李友梅教授在题为《费孝通研究范式的再认识》的报告则通过对于费孝通研究范式的分析,谈到了其方法论对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第一是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影响力的上升,很多学者已经在思考中国的社会科学能够对国际学术界有所贡献。我们现在更急需建构一个能够在世界的学术层次上、平台上跟西方学者共同讨论对话的一些话语。可以说提供最终答案的是中国学术界的实践,但是学术实践中有许多不同的现实路径,费先生在他的《乡土中国》中就开辟一种超越西方和非西方的研究路径。他学术实践的特点是通过对中国本土社会生活的洞察和国际比较提炼概念和理论。第二是费孝通先生的比较研究与接近社会现实的方法。如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的差异不能简单地作为中国乡土社会与西洋现代社会的差异被接受,只有在差序格局基本上体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而团体格局基本上是体现了西洋现代社会的特点这两个模型比较结论才能作为现实与现实比较的结论。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中国的学术概念的国际化,需要将源自中国学术的概念理论和其他学者的研究进行对话,这种对话不是囫囵吞枣式的,判定哪一些是中国特色、哪一些是他国,重要的是深入地分析理论模型存在的前提条件及其适用的解释边界。第三是关于费先生提到的“从实求知”方法中的实与知的关系。“实”与“从实”的认识论基础,在我们看来“实”是丰富内涵,知识体系是来自于不同的“实”的深刻理解和认知。怎么“从实”和怎么深入“实”是以自身的认识论为基础的。费先生的乡土中国研究有别于许多社会学家将中国乡村想象为停滞、封闭、孤立的状态前设,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只有通过“从实求知”不断推进理论化的过程。

李心峰研究员在题为《如何认识费孝通“文化自觉”理念的意义》的报告中提到,首先是文化自觉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命题,虽然在1997年才由费孝通先生正式提出了,但是以自己认识自己的文化,或文化上的自知之明为其基本内涵的文化自觉,早被费老本人所践行,也早已经为其他无数前辈或学人所践行的。其次,他所提出的文化自觉命题是一个富有鲜明时代特点的重大时代主题,也是一个在所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文化命题,绝不仅仅局限于社会人类学,是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文化命题。最后,费孝通先生在20年前提到的文化自觉的理念,内在地包含着文化自信的思维维度。此外,董波教授题为《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理论思潮探析》和刘豪兴教授题为《<开创学术新风气>——“文化自觉”概念的提出的发言》的发言也从不同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三、“文化自觉”与“一带一路”的关系

国家层面推行的“一带一路”与“文化自觉”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也是此次会议探讨的热点之一。邱泽奇教授的题为《第三轮全球化与文化自觉》发言对这个问题有着详细的分析,他主要谈了两个部分的内容,第一个部分是对于文化自觉思想产生与当今应用背景的分析,主要是对全球化的历史回顾,他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轮全球化最主要的现象是奴隶以及货物的全球化,这个阶段的全球化是殖民性质的,通过使用暴力带有掠夺性质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是由文化的角利的后果,可以称之为文化角利的全球化。在第二轮全球化中,随着产业革命和技术的全球化,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强制的全球化。比如说资本主义的组织管理模式的全球覆盖,今天我们看到的工厂制不是来自中国,中国过去没有工厂只有作坊,商业组织的文化也开始覆盖全球,也变成了全球非常重要的一种组织形态。第三轮则是由人口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冲突的全球化。世俗文化是伴随着人口流动而出现和发展的,随着交通的发展和信息网络的发展,这其中的冲突不再发生在国家层次,不再发生在企业层次,而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他将其称之为文化世俗冲突的全球化。我们可以看到三轮全球化中,从暴力到强制文化越来越多的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渗透到每一个人之间。如果再沿用第一轮和第二轮全球化中的暴力、角利等强制的方式,只会将文化冲突的战火燃遍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今天的欧洲已经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典型的例子。费先生则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发展出共享的文化,从而给世界提供了应对文化冲突的经验和办法。第二个部分则论述了“一带一路”与文化自觉之间的重要关系。“一带一路”是中国主动参与全球化的一种体现,是第三轮全球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们强调文化自信的时候,文化自觉是起点。如果不懂得自觉的文化与他人的文化之间有什么样的同和不同,就无从自信。那么如何做到文化自觉?文化交流对于文化自觉变成了一个不可获得、不可多得的场景和场所。有了文化交流才有民心相通、有了文化自觉才有文化自信,中国文化在多样的文化中获得应有的地位,并且对世界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这也是我们国家推行“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

色音教授在题为《论费孝通晚年学术思想的当下意义》的发言中提到,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文化自觉、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以及“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多元文化共生思想,仍将成为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目标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实施实践的理论基石和思想源泉。当今,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转,“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合作与共赢”仍是世界大趋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是处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重大原则。我们国家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坚持中华文明追崇的“多元共存”“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优秀传统内质,走和平发展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他认为费孝通先生主张的“美美与共”和包容精神必将引领“一带一路”建设走向成功之路。

李春霞教授发言的题目是《文化自觉引领“一带一路”建设》。她认为无论“一带一路”建设的时空如何转换,都离不开文化交流、沟通与融合,离不开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因此,文化自觉成为每一个“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的先决条件。文化自觉对每一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四、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当下实践

前面方李莉研究员提到费孝通先生对于学者的期待,他认为“从实求知”是我们能够获取中国经验的重要办法。在此次会议中,一些学者用具体的学科或者生活中的案例来分析了我们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过程中面临的众多文化调适与创生的重大课题。“文化自觉”不仅是一个学术命题,它实际上还是中国社会文化的具体实践。周星教授在题为《文化自觉与“厕所革命”》的发言中,梳理了当前中国正在发生的“厕所革命”的历史发展以及各种动因,讨论了中国社会之“文化自觉”实践的各种复杂性。清华大学社会学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中心张小军教授在题为《城镇化与乡市化:一个文化自觉的乡村发展模式思考》的发言中,提到中国“城镇化”概念有两个渊源:一是西方伴随工业化形成的城市化,二是中国自身的小城镇发展。费孝通的“小城镇”思想包含了对中国乡土社会文化自觉的思考,基于富民和强国的理想,从江村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提出小城镇、大问题,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具有深刻的社会发展意义。他通过比较费孝通的“小城镇”和西方的“乡市化(ruralcity)”发展模式,提出在当今城镇化的过程中,应该回归费老关于“小城镇”思想的文化自觉,避免简单盲目将“农民进城”和“城市化经济”作为农村发展的模式。

彭兆荣教授在题为《生生不息:乡土景观模型的建构性探索》的发言中提到费孝通先生的理论很多来自对于乡土中国的尊重。中华文明的基础、基石和基本是乡土,这是具有共识性的认知。我们所有的生计、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它,所有的道德伦理、经验价值、观念认知、礼仪传统、政治制度、生活习俗都建立其上,所以我们无论创新什么、发展什么都根基于传统的乡土土壤,对于人类学者而言,习惯性的动作就是回到乡土本身去做深入的田野作业。他从非遗保护的实践角度出发,介绍了自己当前在做的事情,就是到乡土的原景中去寻找、去调查、去登记、去造册、特别去倾听主人自己家园原有现在和未来景观的生命史的故事,然后再去编列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乡土景观的保留细目,这也是对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思想的践行。于长江教授在题为《乡土城市——重读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有感》的发言中,同样通过反思中国社会的乡土性,以此视角来研究中国当下的城市化和城市状况。他认为今天中国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和主流社会中关于“都市”的理想模式,与这种乡土性存在着严重冲突,正在激烈对抗中。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主流社会把乡土性视为“愚昧落后”的东西而以各种方式打压。

王廷信教授在题为《文化自觉与艺术创作》的报告中首先谈了他理解的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思想蕴含的两个命意。第一个命意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协调与和谐;另一个命意,就是关于传统与创造之间的关系,费孝通先生所说的文化自觉是对于我们已经有的文化传统的一种认识,要有自知之明,但是文化传统不仅仅要保留在这种自知之明的状态当中,更重要的还要有文化传播。其次他谈到当前的文化转型其实是一个机遇,在历史上,艺术家在面对挑战、在文化转型中,都以自己的个体的文化自觉作为动力创造出无数艺术奇迹。文化自觉是文化转型中面对挑战,继续前进的动力,如果说在文化挑战的过程当中,我们对我们的文化不自信,或者我们对我们的文化盲目自信,都有可能出现很多的问题。最后是关于文化自觉、文化创造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问题。离开个人的文化创造,不可能有文化自觉,也不可能有文化自信。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富达复兴的中国梦的新时代,让文化自觉进入中国社会每个个体的灵魂当中,才能让文化化为每个个体的生命动力,自觉从事文化创造。面对中国需要实现中国梦的时代,13亿人口的国民都自觉创造出好的文化,优秀的文化作品,各种各样的物质文化,或者是精神文化产品,真正的中国梦才能真正的实现。

刘剑副教授在题为《文化自觉与中国经验式艺术批评》中谈到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在今天已被提到国家战略高度,在各人文学科研究已经开始自觉。而中国艺术批评长期处于学习西方艺术批评的方式,尤其需要自觉。我们应该看到我们自己曾经拥有着优秀的、传统的艺术批评的理论和实践,如中国经验式艺术批评。我们应该将其继承下来,从而建构和丰富当代的中国特色的艺术批评方式。白兰教授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语境中人类学家身份的介入——基于1997年后的鄂伦春族》发言中,以鄂伦春人为案例,谈到了民族文化自觉的情感,从反思的角度提出田野实践的重要性。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孙萍以京剧导演角度谈了在与外国文化交流中践行文化自觉的感受。

五、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关系与意义

第五个讨论的热点是关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关系问题。王建民教授在题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关系的思考》中提到文化自信是对于自我群体文化的信心、信赖和认同。从中国语境来说就是对于中国文化,包括中国各民族、各地方文化的认同与尊崇。如果只有文化自信而没有文化自觉,缺乏对于自身文化的反省,没有放眼看世界的眼光,只是强调自信,則这种自信有可能就是建立在自大的基础上,甚至有可能会走向极端的民族主义。然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失去自信,只是崇尚欧美文化等外来的文化,不愿意从自身文化中去寻找本土的社会伦理和文化行动资源,也很难实现真正的文化自觉。他认为对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关系的认识决不能停留在书本上,更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去具体化。

赵旭东教授在题为《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费孝通文化观对文化转型新时代的新启示》的发言中详细分析了费先生的文化观。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强调美好生活的价值预设,这实际上是对韦伯方法论的假设挑战。第二点是强调多样性的人存在,这一点应是人类学的一个基本价值。第三点强调主体本位与世界关怀。第四是世界不同民族的多元一体的共存共生以及自我创造性的转换。第五点是强调有文化自觉的和谐发展。他认为从实求知为主体文化自觉为目标、文化自信为结果、文化共享为理想,这可能是接近费先生的理解。

王延中教授在题为《中华文化的整体自觉和自强》的发言中提到我们的自信当然是源于我们的物质层面的进步,我们物质上现代化完全没有西方化,用西方来改造我们主体文化的情况下我们就实现了经济的现代化,这样就使我们有了物质基础的自信,同时我们也没用西方的制度来,所以我们在政治上也确实实现了自信。此外他还谈到了关于文化自觉的三个观察维度以及中华文化强国建设及其国际担当。

此外,关于文化自觉及文化自信与中华文化复兴的议题,臧海群教授做了题为《“做接地气的学术”——中华文化复兴与传播学的“文化自觉”》的报告,她以传播学的本土发展为例,勾勒了传播学从引进模仿到复制验证再到反思、自觉和重新出发的学术历程,提出根植于“乡土中国”的乡村传播学、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学应该成为继实证传播学、批判传播学和文化传播学范式之后的中华传播学不可获缺的重要学术方法和范式,传播学的“文化自觉”首先要找到立足乡土中国的传播主体性,这是接地气的学问,也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前提和有力支撑。还有从文化自觉与多民族社会的未来发展角度展开探讨的,如徐杰舜《从文化自觉到学术自觉:中国民族研究战略的反思》等等。在此次会议中,还涌现了很多精彩的报告,如纳日碧力戈教授的《文化自觉的国家表达:从命运共同体到共有精神家园》,张敦福教授的《土地里长出来的消费文化——费孝通消费问题研究三题》,敖东教授的《论社会行动的博弈性质》,孙九霞教授的《社会资本视角下非遗传承人的地位获得研究——基于多案例的分析》,祁进玉教授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兼论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胡小满教授的《调查与思考:费孝通学术研究的灵魂》,李雷副研究员的《公共艺术与乡村文化自信的重建》,秦佩博士的《Seminar与文化自觉——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文化自觉思想的提出》等。

在大会的闭幕式上,邱泽奇教授对此次会议形成的共识与成果进行了总结。第一个共识就是“文化自觉”是基础性的,不带任何回归、复辟、复古的意识,“文化自觉”是要朝前看的。第二个共识就是对文化自觉的自觉,当我们讨论“文化自觉”的时候,绝不意味着只讨论中国的“文化自觉”,也不意味只讨论空洞的“文化自觉”,而是要把多样化的文化,放在全球化的大格局当中。“文化自觉”绝不只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只是一个小群体的事情,而是全人类的事情。在“文化自觉”中,我们首先需要认识的是自己的文化特征,需要把自己的文化放到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之中,同时也要放到整个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来看,并且要看到未来,而不只是看到现在和过去。第三个共识就是突出了文化自觉的基础性地位,强调了文化创新的意义,只有文化自觉才会有文化自信,只有文化达到了高度自信,才会促进文化的创新,这是一个完整的链条。他提出要以一种朝前看的方式来展现文化自觉的当代价值,不仅促进中国与世界的文化发展,更要让人类的文化多样性历久弥新。他期待以后能继续开展这样的讨论,并在下一次的会议中,有更多的案例来展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样的讨论主题。

方李莉研究员在闭幕致辞中特别强调,费先生提出来的文化自觉在是全球背景中提出来的,我们一定要有全球性的眼光和全球性的思考来理解这一学术思想,她说:“费孝通先生生前对中国知识分子是有期待的,他期待在世界性的重大理论里面有中国学者的声音,期待中国知识分子能把中国的经验和中国的智慧加入到世界性的发展之中去,这是很重要的。”她进一步指出,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及融合,肯定会迎来一次次世界性的文化大辩论,中国学者有没有能力参与这样的文化大辩论,其将涉及到在这样的时代,中国学者是否有能力建立起一套来自中国智慧的价值体系和哲学观念去参与世界文化发展的问题,只有能参与甚至能促进世界文化发展的文化才會是一种真正自信的文化,强大的文化,这值得我们整整的一代中国学者去为之而努力,为之而奋斗,因为其是我们国家强盛的基础,也是中华文化走向全面复兴的基础。

(责任编辑:杨飞)

猜你喜欢
费孝通全球化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费孝通的十个文化洞见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44
今天,为什么我们要怀念费孝通?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44
新旧全球化
英语文摘(2019年6期)2019-09-18 01:49:16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英语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24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全球化陷阱
商周刊(2017年8期)2017-08-22 12:10:06
费孝通绅权与皇权的关系研究
唐山文学(2016年11期)2016-03-20 15:2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