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锦群
摘要: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要存在起步晚、综合研究成果少、实践层面研究不足等问题。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大数据思维观念缺失、技术能力不足、人才普遍缺乏、资源缺乏有效共享、隐私泄露等现实困境,必须进一步树立大数据思维,提供高校思政数据处理技术支撑,建设高校思政数据分析人才,建立大数据共享平台,建立和完善大数据预警系统,提高大数据思政教育工作时效与实效,形成大数据、大思政工作格局。
关键词: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对策
大数据正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各大国将大数据当成一个新的国家主权领域来博弈。我国在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2018年5月26-29日,“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在贵阳召开,大会的主题是“数据创造价值,创新驱动未来”,旨在加快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与民生相结合,与社会治理相结合。习近平向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发出贺信,强调要重点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全面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助力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和科研的重要部门,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想创办世界一流大学,提高文化底蕴,就要学习并应用大数据技术,给高校教育带来生机活力和发展动力。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高校思政工作也成为大数据应用的新领域。运用大数据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研究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分析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实际应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综述
在1980年,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ller)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盛赞大数据是“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第一次提出“大数据”概念。20世纪90年代,数据仓库之父比尔·恩曼(BillEnmen)首次提出了大数据研究的概念。2008年9月,当“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大数据:百兆时代的科学”的文章时,“大数据”一词开始传播开来。2011年5月,世界知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发布了“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其中更全面地描述了大数据的定义和大数据分析的核心技术。此外,还探讨了大数据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以及决策者对大数据应采取的态度和方法。2013年,它被称为大数据元年,维克托·迈尔(VictorMayer.)和肯尼恩.库克耶(Kenyon.Kuquille)在著作《大数据时代一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中,给大数据的定义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過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大数据的特点可用5个V来表示:海量性(Volume)、多样性(Vriety)、价值性(Value)、时效性(Velocuy)、真实性(Veracity)。
自2013年以来,国内对大数据的研究开始兴起。具有代表性的,如涂子沛在2013年写的《大数据》。针对大数据时代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的现状,利用中国知识网络提供的论文发表数据,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在中国知网中选择“高级检索”类型,在搜索条件下选择“主题”搜索,输入“大数据”,包括“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截止至2018年5月29日,有705个内容相关。用手工剔除会议报道、通知、重复、访谈等非学术文章,共有600多篇有效文章,其中硕士毕业论文45篇。通过年份搜索,2017年有305篇相关文章,比2013年至2016年四年的学术论文总和都更多。可见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正逐步受到关注并成为研究热点。
以中国知网(CNKn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结合高频词分析,梳理大数据在高校思政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当前研究热点集中在四个方面:大数据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大数据促进了思政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大数据在具体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大数据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及传播问题。
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分析,我们发现到目前为止,国内关于本项目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六个问题:一是研究起步较迟,2013年开始有相关研究,当年只有2篇;二是系统的研究综述课题报告尚未见到,还没有一本专著是专门研究大数据背景下的思政教育工作,博士论文研究也尚为空白;三对于应用大数据思想教育创新模式的论证还不够充分;四对大数据在思想政治工作微观层面的应用重视不够;五是缺乏从思政教育方法论的视角和高度,对大数据方法论变革进行系统的探讨和研究;六是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层面的难点和对策还没有得到深入的梳理。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计算机鼠标的发明者、加州斯坦福学院的道格拉斯·恩格勒·巴特利特曾宣称:“数字革命远比文字或印刷的发明重要得多。”。根据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到2017年12月,中国互联网用户达到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5.8%。中国互联网用户主要是10-39岁,占网民总数的73%。互联网用户的比例最高的是20-29岁年龄组。达30.0%。其中大学生占比为11.2%。大学生的“网络生存”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这些文字、图像、音像信息反映了他们当前的思想状况和行为。高校中数据和数据分析随处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初步具有大数据的特点。
大数据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信息,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预判,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技术优势,反映了育人过程的精确性,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实现了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大数据可以充分掌握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动态,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精细的显微镜作用。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我们不仅认识到其为高校思政工作带来的空前科学性和精确性,也清楚认识这个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方法、方式等方面所提出的挑战。数据技术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数据资源的实际应用效果也不够明显。数据检索和数据挖掘技术成熟性和适用性需要科学的验证和规范。数据的获取、分析、挖掘、管理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难题。数据的采集和存储、数据统计的分析和运用、思政教育工作者素质跟进等方面困境凸显。
(一)大数据思维理念不足
理念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价值判断,是思想教育工作实践的基本前提和思想导向。在大数据时代,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从个人思维到集体思维的转变,从局限性思维到综合性思维的转变,从程序化思维到创造性思维的转变。”大数据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思维:整体性思维、兼容性思维、多样化思维、现象化的关联性思维。
虽然数据无处不在,但高校对大数据重视不够,还没有在顶层设计方面对大数据有全局和整体的认识,没有用大数据理念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教育者对大数据知之甚少,还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对于新概念、新技术掌握不全面。教师缺乏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把握,没有主动寻找相关的数据资源,没有办法用大数据为大学生找到一种更可接受的沟通方式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传统的课堂教育和以教材为指导灌输式的教育习惯很难改变。如何培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大数据意识,还没用明确的方法。如何运用大数据思维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还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利用大数据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服务,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巨大困难和挑战。
(二)大数据技术能力不足
2012年10月,美国教育部发表了一份题为“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促进教学”的报告,其中指出,大数据在教育应用领域面临三方面的技术挑战:首先,大数据的应用是基于大量的数据样本,它涉及海量数据的采集、分析、储存和整理,包括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云计算技术的挑战等。第二,大数据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解决问题是大数据的最终目标,数据分析带来技术方面的挑战;第三,不同存储系统中的数据都有自己的编码和格式,产生数据兼容性的挑战。大数据拥有大量的数据样本,并且分布广泛、结构多样。大学生每天产生的数据可以是图书馆、门禁、饭卡、教学等等数据。有资料显示,“原始的大数据呈现出一片混乱的状态。从事数据工作的人普遍认为80%的精力都用在了数据清理上。”侄大数据区别于传统思想政治数据的显著特点:大容量、高速度、多样化。而这些区别于传统数据的特点,正是大数据采集和存储的首要困境。数据产生和更新频率加快,新的数据来源和种类不断增加,如何科学合理地对海量数据进行采集、存储,从而拥有全面、完整的数据,如何对时效性高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汇总,最后,以直观、方便的方式给出了分析结果,这对目前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三)大数据人才普遍缺乏
人才短缺是高校大数据发展的瓶颈问题。麦肯锡预测,到2018年,美国将缺少近200000名数据分析师。首先,兼具数据技术能力和思想教育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缺乏。高校数据库由计算机老师负责管理,这些老师大都不懂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者又多为人文类学科,计算机基础薄弱,在实证和定量方法方面没有系统的培训。学生信息更新加快,能预测学生行为有用信息提取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结构而言,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充实一支具有大数据专业知识、熟悉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教师队伍。其次,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理论和理念滞后。许多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还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和专门的培训,信息意识缺乏,信息敏感度不高,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数据的运用不够。所以,如何提高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大数据能力已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掌握大量的信息处理技术,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熟练运用,这一过程可能花费太量的时间。大数据处理技术若能够发展到易于学习的程度,并适合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需求,就应该是比较理想的预期结果。
(四)大数据资源缺乏有效共享
学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多数高校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业务系统,包括财务、教学、学工、人事、科研、图书馆、一卡通等系统。学校逐步积累了大量学生数据,包括图书馆访问记录、消费数据、课程选择数据、成绩信息、就业信息、贫困学生档案、奖惩信息等。这些数据包含大量复杂的相关性,如消费状况与贫困补贴的关系,图书馆访问记录与奖学金之间的关系,课程选择数据与成绩数据之间的关系等。
但是高校目前各个业务部门联系性不强,各个业务部门之间工作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数据流动小,各个业务系统数据库平台也有差异,导致这些数据标准不同,格式多样,来源复杂,精确度差,每个数据库间无法实现资源共享。简而言之,高校以部门为单位的数据“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五)隐私泄露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维纳在控制论中指出,“技术的发展为善恶带来无限的可能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一方面享受着大数据时代带给我们的便捷与个性化的服务,同时也付出了大数据外泄风险加大的代价。目前由于隐私保护的法律不明确,隐私控制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传统隐私权保护法律的内容比较单一,传统的隐私侵权责任诉讼法律不完善,无法涵盖当今大学生的所有隐私内容;高校隐私保护制度不完善;受个人技术能力限制,个人隐私保护意识薄弱,个人隐私意识薄弱和控制能力失效;隐私技术控制手段、控制方法、传统隐私保护手段和方法失效。大数据在这种新的环境下便更加漏洞百出。主要表现为:
第一,受教育者的隐私暴露给教育者。艾伦.威斯汀(Alan Westin)说过,隐私是个人或集体有权控制并决定有关他们的信息在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与他人交流的权利。随着学生信息收集技术的提升,学校能收集到的学生的个人信息越来越广泛,这其中必然包含着许多学生不愿向他人透露的隐私,例如:家庭遗传病史、生理缺陷、个人经历、财务状况、家庭背景等。如果没有有效监管,都可能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
其次,云计算和隐私安全之间的矛盾突出。从本质上来讲,云计算的本质便是资源共享,可是个人数据却是私有的,这必然会造成二者矛盾。在收集数据之后,个人的隐私完全由所有者控制。通过技术实现匿名性是非常困难的。比如学生档案数据库中的隐私泄露,催生了网络诈骗和针对大学生的校园贷款如爱学贷、名校贷等,使学生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大学生个人网络空间受到监测,大学生电脑硬盘受到入侵等现象频频出现。大学生私人活动中的隐私,包括大学生的交往、消费、学习,以及网络上传和下载活动、网页浏览活动、网络聊天被随意监视和干涉。在未来的大数据时代,如何保护教育对象的个人隐私,如何解决数据可能泄露而引发的隐私保护问题,如何让数据使用者对他们的滥用负责,将是大数据应用的“阿克琉斯之踵”。
三、大数据时代,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有效对策
(一)落实前提,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思维
大数据不仅是实践操作工具,更是重要的思维方式。在大数据时代,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思维方式,形成完整性、兼容性、关联性、容错性、预测性和效率性六大思想。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提高数据敏感性,积极收集和组织信息,仔细分析数据。要具有较强的资料意识,能够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资料。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数据支持。
其次,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大思政观念,重视部门间的合作、共享,重视数据的相互关联。善于发现数据背后的价值,通过分析,挖掘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做出预测和前瞻性判断。例如,通过分析校园消费记录信息,提高帮学助困的针对性。通过对近年人才招聘信息的汇总、整理和分析,明确行业岗位需求变化,提高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的有效性。通过对近年高校学生活动主题的汇总整理,分析学生兴趣和关心的变化。通过分析学校图书馆检索信息,了解学生的阅读、科研的需求,提高学生培养教育的针对性。通过综合分析学生网络数据信息,了解校园内热点事件及学生情感倾向,把握学生思想及行为动态。
(二)夯实基础,提供高校思政数据处理技术支撑
根据刘金美的《基于物联网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中34所"985"高校的调查数据,调查的内容涉及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其中:一卡通在高校百分之百应用;提供自助服务的高校占比76.47%,共26所;具备嵌入式服务方式的占比85.29%,共29所;提供人工智能咨询的占比5.88%,共2所。
上述调研数据清晰地显示了我国一流高校图书馆的硬件基础设施的水平,同时也是非"985"高校的前进方向。我们可以将此类设施推广到高校思想教育管理系统中。如此多的硬件设施带来了广阔的数据收集天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强大的数据和技术支持。为了满足大数据对硬件设备的要求,高校应不断改进和升级存储设备、移动终端、电子服务等系统设备,确保信息收集的便利性和全面性。要密切关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新趋势,提高对海量数据的识别和分析能力,理顺和选择海量数据,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避免数据泛滥,导致决策不准确。保证大数据的软技术标准。完善数据监控的安全防范、控制和应急措施,在数据出现泄漏或滥用风险,启动数据保护或销毁计划,尽量减少危害。
(三)补齐短板,建设高校思政数据分析人才
大数据时代需要更多的专业性人才。打造一支跨部门、跨学科、专业化、数据型的高校思政队伍,是实现大数据在思政领域整合导人、问题分析和实际运用的关键。一是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思政人员信息素养。在思政教育队伍中开展统计、网络技术等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掌握大数据技术能力。在高校和研究中心开设积极定量的方法论培训课程,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定量研究方法上得到系统培训;通过制定具体的信息素养培养目标,建立信息素养体系,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信息素养。
二是组建思政队伍应有前瞻性。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应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培养具有数据挖掘和统计预测能力的教师队伍。要为思政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完善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制度,例如,从计算机网络、数据分析、物联网、网络心理学、网络舆情等专业,引入研究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利用自己的专业背景推动大数据思政教育研究方法的深入发展。
(四)满足需求,构建高校思政大数据共享平台
为了提高高校数据共享管理水平,高校需要站在全局的高度,设计大数据共享的顶层方案,整理高校所有部门的数据库,统一数据存储标准,建立一个高校大数据共享平台,构建大数据库,把高校各部门连接起来,实现数据的有效共享。高校思政数据平台至少包括五个层面,一是数据采集层,包括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网络平台、一卡通中心等许多的数据收集终端。二是数据存储层,用来存储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类数据,并建立相应数据库,打通之间的关联。三是数据预测层,数据库的数据经过挖掘、分析得出的可视化的结果显示在此模块,可以提供给各类使用者。四是数据匹配层,经过了预测显示模块的结果,自动与信息系统模块共同产生出内容匹配模块,这个构成整个数据分析的关键,但是此关联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教师、技术人员等多方共同参与,并且根据不同的情况设置不同的内容匹配关系,需要经常更新关联参数。五是数据应用层,此环节就是利用内容匹配模块输入的结果与干预模块共同发生作用最终确定推送给每个独立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构建好相应的平台后,需要良好的数据处理能力,否则会导致“信息鸿沟”,即信息量和处理能力之间的巨大差距。
要实现构建高校思政大数据平台,有效解决“信息孤岛”问题,需从两方面人手。一方面,要强化协同意识。大数据分析中的大量数据处理,单靠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的科研实力显然是不够的,要建立思政教育研究的机制,通过多学科协同,充分利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资源,弥补思政教育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要注重内部整合。结合大数据思政教育特征,构建数据共享机制,明确部门职责义务,通过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作用,共同努力,确保大数据在思政教育实践中的开展。目前,四川电子科技大学通过建立大数据教育研究中心,建立在线数据搜集平台,实现了学校各部门的合作。电子科技大学的做法值得其它高校借鉴。
(五)规避风险,建立健全大数据预警体系
随着大数据思政教育的深入运用,公平、隐私等数据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亟需建立完善的安全预警体系。解决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工作中隐私保护问题,要建立个人防护、制度保障、法律控制、技术支持四个层面安全体系。
一是提升个人防护意识,学校要广泛宣传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及个人隐私泄露的严重危害,增强大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大学生要学习有关隐私保护的相关知识,提高个人隐私保护意识和能力,提高在大数据环境下运用大数据媒体的能力。二是增强制度保障,要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健全的数据信息管理和利用体系。根据实际工作需求,对教育过程中的隐私实行分级保护,明确教育环境中的隐私规范。高校在数据储存时,应确定数据内容,标明数据存储时间和位置,提高数据保护能力,防止黑客袭击,避免数据泄露。要提升教育者在互联网环境中保护学生隐私,防止隐私侵犯行为扩散的能力。三是法律控制,在大数据环境下,立法和行政机关也应改进法律制度,提议把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利在法律中规定下来,明确隐私含义,并设定有关隐私权保护的专门法律条文。接手大学生数据的公司应与高校签署相关数据的保密协议,保证数据处理依法进行,避免隐私泄露问题。四是技术支持,国家和社会各界应重视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高级技术人员培训,完善个人信息安全技术。同时,要尽快建立网络认证標准体系,完善个人隐私权保护和信息安全机制。加大对信息披露恶意违法行为等的查处力度,有效保障学生信息安全。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确保学生隐私不受侵犯,防止学生信息数据被滥用,才能开展数据挖掘,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保障数据使用安全,避免一切可能由数据风险引起的对受教育者的危害,才能使大数据思政效果真正显现。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牢牢把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我们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照顾学生,为学生服务。利用大数据的思维和技术,增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效性。通过建设专兼结合的数据人才队伍,构建数据共享平台,健全大数据安全预警体系,打造具有开放性、前瞻性、综合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形成一种多学科协作、各部门互动、资源共享的大数据、大思政工作格局。
参考文献:
[1]郑永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舍恩伯格,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黄欣荣.大数据对科学认识论的发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9):83-88.
[4]梁家峰,元振华.适应与创新: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13,(6):63-67.?
[5]黄阳辉.浅谈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高教学刊,2016,(21):241-242.
[6]吴颖,张怡.西藏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路径新审思[J].高教学刊,2016,(21):239-24.
[7]张瑞敏.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68-84.
[8]王莎,杨扬,杨航.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J].大学教育科学.2015,(3):112-117.
[9]汤慧杰.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6):13-14.
[10]杨叶平.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71-75.
[11]刘涛.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服务研究[D].新疆:喀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12]王倩.大数据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D].黑龙江: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6.
[13]杨叶平.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71-75.
[14]沈学珺.大数据对教育意味着什么[J].上海教育科研,2013,(9):9-13.
[15]毕昌喜,路丙辉.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的绿色创新理路[J].长春师范大學学报,2017,(5):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