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
习惯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方式。教育的核心是要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素质,塑造好的人格,让孩子学会做人,从而克服和减少不良习惯。对小学孩子习惯的养成教育是我们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的教育实践和管理中积累了些许经验,现呈上供大家参考。
从孩子年龄认知特点出发,明确各年级阶段养成教育的重点
小学是孩子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这阶段的孩子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可塑性强。由于孩子认知能力和心智发展水平不同,对他们的教育我们就不能急于求成,统一要求,而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培养,教育过程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在小学一二年级,我们对孩子的习惯养成教育,要重点开展文明礼貌教育,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在对三四年级孩子的习惯教育中,要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培养他们良好集体意识和互助思想,提高自律能力;在对五六年级孩子的习惯教育中,要开展社会公德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水平,增强孩子的荣誉感、使命感,形成自尊自爱的品质。
规范孩子日常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进行习惯养成教育
行为造就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为此,我们要重视孩子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从小事抓起、从细节抓起,把养成教育摆在重要议事日程,规范学生习惯,建立起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通过规范“生活习惯”,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提高孩子的生活能力,守秩序、有规律地健康生活;通过规范“学习习惯”,让孩子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达到提高孩子文化素养的目的;通过规范“礼仪习惯”,让孩子逐步养成懂礼仪、讲文明、有礼貌的良好习惯;通过规范“安全习惯”,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加强德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通过德育,可以让孩子明理激情。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阵地,我们要结合学科教学,把德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中,提高孩子的思想道德素养。在课外,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引导,引导孩子主体参与,为其创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导行环境,组织孩子开展各种有益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受到教育,良好习惯得到提升,充分地认识自我,规范自我,完善自我。
通过榜样示范,对孩子进行激励强化。孩子的行为是从模仿开始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除了父母的榜样、教师的榜样、英雄的榜样、伟人的榜样等,其中同龄伙伴的榜样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重视引导孩子向同龄人中优秀典型的伙伴学习,让伙伴的榜样的行为影响、感染孩子,并在孩子身上得到不断的强化。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为了激起孩子养成好习惯的热情,我们可以布置孩子收集一些养成好习惯的格言、警句,集体交流、诵读、张贴,时刻警醒孩子。习惯的养成就是“被动——主动——自动”的过程,我们要让孩子通过发生在自身的典型事例,体验好习惯,回味好习惯的甜头,认识坏习惯,吸取坏习惯的教训,并自觉将坏习惯向好习惯转变,完善自我,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激励”,也要恰当的“惩戒”,方式更要多样。如果平时表现差的孩子某天表现有进步,教师就要抓住这一难得的闪光点,对孩子及时进行表扬、奖励,以激发孩子继续表现出好的行为。家长也要配合教师夸奖孩子,鼓励孩子,还可承諾孩子若持续一定阶段表现好就满足其一个合理的愿望,激发其为实现愿望而继续表现好的动机。如果孩子调皮、犯错误了,教师也要对其进行批评及一定的惩戒,促使其认识到错误,引导、督促其改正错误。
家校配合,形成合力,齐抓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养成的教师。” 家庭教育不但是“爱”的延伸,更是“责任”的拓展。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上,家庭教育的作用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学校可通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召开家长会、建立家校联系手册、教师家访等形式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有了正确的家庭教育,形成家校合力、齐抓共管的局面,孩子的行为习惯就会向好的方面发展。家长要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做到言传身教,为孩子做好榜样。 训孩子,家长不能居高临下,同时,还要学会与孩子平等对话,平等交流,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给予积极地鼓励和表扬,让孩子产生自信。
我们要做到 “纠错”与“导行”相结合,日常要注意观察孩子,一旦发现不良行为的苗头,就要实时教育,加强引导,坚决予以矫正,杜绝不良行为发展。我们要把孩子不良行为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关注孩子的“首次”行为,首次说谎、首次骂人、首次不做作业……只要发现,立即纠正,要不然等孩子已经形成坏习惯了再纠正,难度就增加数倍。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孩子的行为反复无常也属正常,关键是我们要反复教育,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结语
总之,在孩子习惯养成教育中,我们要把“爱”作为出发点,牢记神圣的“责任”,让爱与责任同行,用我们的真心、真情、真爱去影响、培养孩子,逐步养成良好习惯,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