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振东
当前小学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教育主要靠科学课程推动,新课标在过去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虽然有新课标的支撑,但小学课程生态文明教育情况并不乐观,主要存在着重视不足、内容分散、脱离社会生活以及缺少育人体系等问题。
问题的提出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小学阶段是向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教育部早在2003年就推出了《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提倡多学科渗透环境教育。在2017版科学课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中特别提出了:“初步了解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需要考虑伦理和道德的价值取向;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当前小学科学课程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我国在科学教育中明确生态文明教育相对较晚,直到2017年新的科学课程标准颁布后,环境教育才开始作为科学课程的主要目标受到应有的重视。
2017年颁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与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实验稿》相比,2017新课标环境一词增多了45次,更为明显的变化是对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与技术、社会、環境相关内容专门设计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作为科学课程总目标的一个维度。明确提出了科学课应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品质。这都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程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
生态文明教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现状的调查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当前教师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认识与实施情况,我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此次调查发现:虽然随着课改的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已经进入教师们的视野,但是在实际教育实践中,环境教育实施情况还有很多不足。
整体重视不足
对比两个图表可以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教师们几乎都认为生态教育十分重要,但是在“我清楚地知道STSE教育是什么”的反馈中,有31.58%的教师完全不清楚这一概念,还有5.26%的教师只是略知一二,完全了解的仅占15.79%。
说明在实践中很多教师都没有对生态教育进行系统的思考与了解。虽然科学课程标准已经增加了生态教育的相关内容,但是并没有直接提出生态教育这一重要概念。
深究原因,还是以往教学中对环境教育的忽视,由表三可见,虽然教师都认可生态文明教育重要,但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思想影响仍然存在,超过一半的教师当时间不充足时首先会舍弃达成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小学科学课中教师对生态文明教育内容选择比较随机,没有恰当途径
结合表四与表五的反馈情况,我发现,很多教师缺少达成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的方法,大部分都采取拓展补充的方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因为授课教师缺少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对教育内容的选择比较随机,主要依靠个人喜好在课堂的尾声添加一些与环境有关的话题作为拓展内容,很少有教师有意识地将生态教育内容纳入教学目标中,而针对整单元整册教材内容进行梳理,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更是凤毛麟角。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往往是教师讲授、学生讨论,针对教材设计的生态与环境教育单元,教师也往往只是引导学生读一读文章、做一做手抄报,形式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结语
综上所述,主管部门、专家学者、教师们已经意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也通过课标、教材的编写来尝试有效地加大环境教育的力度,但是在落实层面还需要加强重视、不断摸索。相信随着教师教研力度的加大,对科学新课标理解的加深,生态环境教育将会在科学课堂落地生根。由于调查抽样范围有限,加之个人能力所限,本调查还需要增加更多样本,展开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