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雪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应用科学。涉农类高职院校农学等专业均开设《作物栽培学》课程,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主要偏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但在现有的高职《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作物栽培学在教学内容、授课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问题,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缺乏实践经验,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我们针对高职院校《作物栽培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进行分析,旨在探索作物栽培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的途径与方法,为新时期高职院校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重理论轻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作物栽培又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等栽培技术,通常在授课中以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为例进行系统讲解,内容较多,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加强不够,表现在实训时数较少,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原理根本无法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消化,理论知识很快遗忘,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
授课方法单一
目前作物栽培课大多还是以讲授为主,课堂上教师还是教学的主导者、设计者、推动者,上课的方式还是以“黑板+板书”式和采用多媒体教学,但在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存在文字多图片少的特点,学生以听课和记笔记等方式来学习,被动接受知识,学生靠死记硬背掌握理论和概念,缺乏形象思维能力和感性认识。教学方法的单一,高职院校学生自身存在理论知识薄弱等问题,导致学生在课堂中提不起学习兴趣,表现出厌学情绪,最终影响教学效果。
农业基地有限,学生实训受限
由于作物的生长有时效性,作物栽培易受环境的影响,所以作物栽培学实践课对试验地的面积和规模有一定的要求,学生只有在实践当中锻炼才能真正掌握栽培管理技术。只有不断实践,才会随机应变,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但是目前涉农类高校实践教学问题较突出,校外实习受到资金等限制。校内实训基地有限,无法满足学生正常实训。
作物栽培课程建设路径探讨
加强实践环节,拓展实践能力
改变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模式,应加强实践环节的锻炼,让学生深入田间,将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转变为可见、可感知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操作,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这是培养学生技能的关键。在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作物过程中种子处理、播种、施肥、田间管理、收获测产等环节,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参观,进一步丰富作物栽培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生产实践视野。
改进教学手段,突出教学重点
在教学方法上,要尝试改变现有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要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在课堂中淡化教师主导、启发的角色。近年来,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较大,现代化教学手段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快速、直观地掌握作物栽培学知识和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目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建立《作物栽培学》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在在线上线下进行学习和讨论,完成作业等,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代化教学手段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
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实习基地配套不完善是限制《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为进一步提高《作物栽培学》教学水平,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尤为重要。
一是要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在校内建立农学基础实验室和作物试验地。让学生能够观察作物生长发育动态变化的同时,也可以在实验室进行种子发芽、千粒重测定等试验,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
二是要深化與校外单位和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借助企业和科研院所丰富的实习基地,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更好更快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项目(项目编号:17JS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