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霞
春分的由来
春分,昼夜平分之意,排二十四节气之四,约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今年是3月21日。当太阳到达黄经0°时,太阳直射赤道,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
春分都有哪些讲究?
春分甲子雨绵绵,夏至甲子火烧天
春分节气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我国平均气温已稳定在10℃左右,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已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此时雨水充足,也是早稻播种的好时节,故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之说。因春分太阳直射赤道,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此时都是春意融融的大好时节。
春分到,蛋儿俏
在每年的春分这一天,许多地方都有“竖蛋”的习俗: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想办法让它在桌子上竖起来。春分是南北半球昼夜都一样长的日子,呈66.5°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有利于“竖蛋”。也有些地方的农民在这一天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把十几个到几十个没有馅的汤圆煮好,用细竹签叉着置于田边地头,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鸟来破坏庄稼。
春分怎么吃?
保持平衡,健脾祛湿
春季与五脏的肝相应,所以,春分养生重在养肝,要通过特殊的饮食养生,保持脏腑的阴阳气血平衡和功能旺盛,一要平抑肝阳;二要健脾益气。春天宜多吃含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品,特别是各种黄绿色蔬菜,如莴笋、荠菜、香椿、芹菜、菠菜、韭菜等,因春分时节雨水渐多,空气湿度比较大,易损伤脾胃,所以饮食上应注意健脾祛湿,可多吃薏苡仁、山药、鲫鱼、赤小豆等食物。
莴笋解毒抗过敏
春分也是各类过敏性疾病的高发季节,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研究发现,莴笋中的某种物质可以抵抗春季引发的过敏性鼻炎,而且常吃莴笋还可增强胃液和消化液的分泌,增进胆汁的分泌。莴笋和芸豆是补钙的绝妙搭配,芸豆含钙丰富,而莴笋的根中含有一种菊粉,能够促进钙的吸收。
荠菜清肝兼明目
荠菜是春天的野菜,民间素有“春分吃春菜”的習俗,认为荠菜炒鸡蛋可以去除猫冬积藏下来的浊气,免于春困。《本草纲目》也记载荠菜有清肝明目、利尿消肿之效。可以用荠菜制作成包子或饺子给宝宝食用,也可将荠菜炒食、凉拌或做汤。
香椿杀菌又理气
春分时节的香椿,香味浓郁,鲜嫩清脆。我国民间自古就有“食用香椿,不染杂病”之说。中医认为,香椿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健胃理气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香椿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和伤寒杆菌等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民间也有用香椿治湿疹和食欲不振等验方。
春食香椿要趁早,因为香椿芽越嫩,其中的硝酸盐含量越少。直接从树上采摘下来的新鲜香椿嫩芽可以直接入菜,但如果是从市场上买来的香椿,在吃之前一定要做焯烫处理,在沸水中焯烫1分钟左右,可以除去2/3以上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同时还可以更好地保持香椿的绿色。
节气保健有讲究
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
春分时节,暖湿气流活跃,冷空气活动也很频繁,此时天气虽然已日渐暖和,但昼夜温差仍较大,要遵循“春捂秋冻”之说,不宜马上脱下棉衣,注意保暖,以防着凉感冒。给宝宝换装时应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则,先把上衣减掉一些,裤子可晚一些减,下身宁热勿冷,以顾护小儿阳气。
现在有些父母总担心孩子吃得少,吃不饱,总想让孩子多吃一点儿。殊不知孩子吃多了,很容易形成积食、便秘。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即大肠有病会影响到肺的功能,进而出现呼吸道反复感染等肺系疾病,所以不宜给宝宝吃得太饱。
适当补水防上火
春分是感冒的高发季节,除应合理饮食,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外,还应适量补充水分,加强户外锻炼。
春分气候多变,孩子皮肤中的水分散失较多,皮脂腺分泌较少,皮肤容易干裂、发痒,应给宝宝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补充丢失的水分。多喝水还可防止呼吸道干燥,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夜卧早起,舒缓身体
春分是较好的睡眠时节,因此人们常说“春眠不觉晓”,且有“春困”之说。春天的睡眠质量一般都比较高,也正适合进行调养。《黄帝内经》有言:“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春天到了,阳气开始复苏,一天当中白天阳气来得比冬天要早,夜晚走得要晚一些,所以,睡眠时间应与春天的特点相应,早一点起床,晚一点睡觉。可以带着宝宝到庭院或者公园里面散步,穿宽松舒适的衣服,让身体得到放松、舒缓。
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天是体质增强的最佳季节。春天空气清新,最有利于吐故纳新,养护脏腑。春天要进行适当的锻炼,如带宝宝去慢跑、放风筝、春游踏青等,可以增强宝宝的免疫力与抗病能力,减少流感等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发生,而且也会使得孩子情致舒展、精神活泼、充满生机,和春天的舒张的气息相呼应,有利于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