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科学启蒙,你也可以

2018-05-30 12:34许洋
父母必读 2018年3期
关键词:橡皮泥冰块朴素

许洋

宝宝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促使他常常像科学家一样去认识、观察、探索这个多彩的世界。面对感兴趣的事物,他有让人惊讶的专注力,有用不完的钻研劲儿,有问不完的“为什么”……

可是,怎么启发他深层次的思考,引导他掌握科学的探索方法去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父母总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实没有那么神秘,我们围绕科学思维的本质总结了4招,相信聪明爱学习的你,一定能够跟宝宝一起感受到探索科学的乐趣。

懂点儿童朴素理论

提到科学启蒙,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验:费尽心思给宝宝讲某个科学概念,可是宝宝根本不买账!这是怎么回事呢?

宝宝眼里有个“朴素”的世界

其实,在你给宝宝讲科学概念的时候,宝宝已经不是一张白纸了。在认识这个世界时,宝宝不仅有“好奇”“求知欲”“探究”等积极的态度,也像科学家一样,会用自发概念去解释和预测身边的世界。这被心理学家称为“儿童朴素理论”。

虽然宝宝的理论朴素、不规范,但这是他认识事物的工具或知识框架。比如,让3岁的宝宝判断斜坡上的球会不会停下来,大多数宝宝认为“球会停下来”。他们还会给出各种解释,比如,“撞到东西了”(受外物影响)、“没人继续推它了”(没有外力帮助)、“它累了,自己不想动了”(泛灵论)等等。这些都是宝宝的感性经验和朴素认知得出来的结论。

了解他的“朴素”,帮他走向“科学”

宝宝有自己的概念体系,就会固执按照自己的概念体系去解释。可是,有时候宝宝的概念体系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比如,宝宝会认为太阳东升西落,影子就是黑色的光,糖溶于水中后就消失了,等等。

所以,父母的首要任务就是认真对待宝宝的感性经验与朴素认知,给予他表达和交流“理论”的机会,让他敢于解释、预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宝宝知道什么、知道多少,父母才能为他提供合适的“脚手架”——设计基于他经验和认知水平的科学启蒙活动。

越聊,观察、探究越深入

和宝宝聊天也是门技术活,如何聊能让宝宝的观察与探究更深入、更有料?

一开始,聊点宝宝知道的

比如,在认识冰块的实验中,我们可以跟宝宝聊聊跟冰块有关的东西——他熟悉的水。可以给宝宝提供不同温度的水,让宝宝观察冰块在水中的融化过程,比较冰块的融化速度。还可以问宝宝,这个冰块里面是什么?冰块和水是一样的东西吗?如果不是,有什么不同?冰块会在水中消失吗?如果冰块消失了,怎么把它找回来?……

通过把不熟悉的冰块和熟悉的水联系起来提问,父母不仅可以了解宝宝是怎么认识冰块特点的,还可以让宝宝带着问题观察,带着思考操作,宝宝的注意力会更容易集中,更容易因为感受到发现新内容的乐趣而提升探究的兴趣。

同主题重复玩,聊点不一样的

小宝宝喜欢重复的实验活动,不过,带他玩相同的实验主题,每次聊的重点则可以根据相应观察点的變化而调整。比如,还是在观察冰块在水中的融化过程,这次可以重点聊聊不同温度下,冰块的融化速度,引导宝宝把温度对冰块作用的直观感受表达出来。再下一次观察冰块本身特点时,通过与水、水蒸气、橡皮泥、积木等实物对比,引导宝宝用合适的词描述冰块在软硬度、流动性、温度等方面的特点。通过同主题多次探索,宝宝便能够渐渐形成自己对冰块特点的多维度认知。

加点简单工具,聊得更有料

工具的引入可以让宝宝更仔细地观察常见事物,并激发新的观察兴趣。比如,为了引导宝宝学会用五种感官来观察东西,可以准备放大镜、简易天平、软尺等工具,让宝宝感受到借助不同工具如何更深入、更细致地发现事物特点,比如重量、长度、纹理等。

制造认知冲突,聊得更深入

比如,给宝宝准备一盆水、一个小汤圆大小的橡皮泥和手掌大的轻塑料包装袋,问宝宝:“橡皮泥、包装袋和放在包装袋上的橡皮泥是会漂起来,还是沉下去?”然后带着宝宝观察。你会发现,宝宝看到橡皮泥沉下去、塑料包装漂起来时,他没有什么反应。这表明他认为这个现象符合他的经验和认知,他觉得很正常。

但是,当看到放在塑料包装上的橡皮泥漂起来时,他会很惊讶。有的宝宝甚至会把包装袋摁到水中,让橡皮泥掉下去。这是因为宝宝发现看到的现象与自己已有的经验不一致。他的朴素理论会让他产生预测——橡皮泥放在塑料包装上也应该掉下去,而不是浮起来。

心理学家将这种与宝宝已有理论不一致、不协调的现象、信息称为反例。反例实际上是一种认知冲突,能让宝宝产生困惑,从而促使宝宝去查证理论和证据。“宝宝把塑料包装摁倒水中,让橡皮泥掉下去”的行为说明他在回避反例,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朴素理论。

此时,父母可以不断更换其他物体带着宝宝做同样的探索,引导宝宝认识到这种反例是普遍存在的。宝宝最终会面对诸多证据而修改自己的理论,明白“有的物体自己太重了会沉下去,但是放在有的物体上可以漂起来”。

放手让宝宝主导实验

在实验中,父母喜欢花很多时间解释背后的原理,其实宝宝并不需要你的解释。因为对于小宝宝来说,原理太抽象,根本听不懂。宝宝更喜欢自己操作,通过直观的现象形成自己的认识。

实验目标,单一还是多元?

如果带三四岁的宝宝用食用色素玩颜色叠加的实验,那么,你考虑过实验目标是了解三原色,还是让他观察到颜色叠加会产生各种变化,让他自己调出有趣的颜色?实际上,虽然实验的设计者是父母,但也需要考虑到宝宝的主动性,尽量让实验目标更多元,避免因为过度预设而限制了宝宝享受发现的乐趣。

比如,在进行完第一轮颜色混合后,他看到了不同颜色的水混合之后的变化。可以问他:“是有小仙女给水施加了魔法吗?”如果他说:“不是的,是我把它们放在一起就变了。我还要弄出绿色来。”这说明他对变色活动没有“泛灵论”的认识了。在这个情景中,他可以区分什么是想象出来的,什么是观察到的现象。有了这个认识做基础,他能意识到自己可以调出颜色。

少解释,多比较,探索更多可能

在玩了几轮水的混合后,有的宝宝会突然提出要拿纸染色。此时,可以找来厨房用的吸油纸、笔记本上的纸和杂志上的纸给宝宝,尽量给提供探索的更多可能性。宝宝尝试在不同纸上的染色,即便父母不解释,宝宝最后也能够比较并得出结论:“杂志纸基本不上色,吸油纸变化最明显。”

父母依然可以不解释,再拿出一些不同颜色和不同材质的布,让宝宝继续玩染色。宝宝也能够自己发现,用同样的绿色放在白纸上和白布上染出来的深浅不一样。在科学实验中体验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是其他游戏活动无法取代的。

保存、分享想法和信息

做好记录是一项基本的科学技能。但是,宝宝普遍还难以独立完成记录,所以需要父母有记录意识,通过简单恰当的方式,引导宝宝养成记录习惯。

有趣的记录,让观察直观而具体

为了让宝宝更好地理解生长变化这个概念,可以设计一些测量活动,然后记录下来。比如,选择豆芽苗作为观察素材,每隔一段时间给豆芽苗量身高、画豆苗或者给豆苗拍照记录,做成小豆苗的成长日记。同时,用日期戳做好标记,放在家里的成果墙上挂起来。通过一段时间的记录,宝宝能明显看到豆芽苗变长了,能更好地理解生长变化的含义。同时,日期戳的变化,能够让孩子意识到时间的流逝,让时间概念变得具体。

先预測,记录思维发展的轨迹

实验往往会涉及对比活动,可以给宝宝提供一些带符号或者图画的卡片或贴纸,让宝宝先预测、后记录,更有助于宝宝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结论。

以浮沉实验为例,在操作前,可以给宝宝一张空白分类表和一些物体贴纸。表中分两类,A类贴有代表漂浮的符号或图画,B类贴有代表下沉的符号或图画,让宝宝把他觉得会漂起来的物体贴在A类里,会沉下去的物体贴在B类里,完成预测。然后再一一测试,测试结果也用贴纸记录到分类表中。最后对比两张表,讨论实验结果哪些和预测一致,哪些和预测不一致,启发宝宝深入思考影响沉浮的因素。宝宝是否能形成正确的结论并不重要,这种依据记录思考的过程将促进宝宝的科学思维不断发展。

记录结果,积累成就感

就像美术、手工活动后需要有成果展示环节一样,科学活动结束后也需要给宝宝展示的舞台,一方面有利于发展宝宝的沟通交流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宝宝积累成就感,更乐于玩科学。父母可以用视频记录主要的活动环节,或者用拼图软件记录宝宝动手操作的主要内容及成果,让宝宝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向其他家庭成员描述自己的发现。

对于父母来说,这些记录还能评估活动效果。通过记录,父母可以反思整个过程中有哪些值得坚持的做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内容。当记录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时候,聪明的你一定能激发灵感,想出更多陪娃玩科学的妙招。

猜你喜欢
橡皮泥冰块朴素
细绳“钓”冰块
隔离朴素
冰块为什么会粘到手上?
朴素的安慰(组诗)
他是那样“笨拙”和朴素——30多年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
最神奇最朴素的两本书
做个橡皮泥爸爸
借像皮泥
当热水遇到冰块
塑料和冰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