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完善实践育人体系

2018-05-30 10:48马强
天津教育·下 2018年3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体系

马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就是实践育人,在社会生产劳动中,实践不仅能够提高社会生产力,同时也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的高校多年以来一直以实践育人的理念来促进思想教育建设,通过一些社会实践、创新实践和军事训练等来加强实践育人工作,在相应的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是存在普遍的问题,无法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合力不足等,我国教育部在近年来提出了建设高校实践教育共同体的目标,需要社会、企业以及高校之间的相互配合,因此从这一战略高度来看,高校在实践育人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高校實践育人体系的内涵

我国教育部提出建设实践育人共同体的目标,共同体其本质应该理解为一种生机勃勃的有机体,一方面意味着一群人的共同生活,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相互之间密切的关系,构建共同体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发挥作用,共同体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建设实践育人体系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育人体系在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逐渐地完善,目标也逐渐地明确,但是高校想要创新思想教育模式,推荐实践育人体系的建设需要从根本上进行调整,进行整体设计,其本身就是一个共同体,体现的是实践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内在统一。一方面在高校人才培养环节中,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通过一些专业的实践和创业等来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的过程中又学习新的本领和知识,体现了学科的专业性。知识源于实践,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大学生的操作能力,在实践中进一步地提高自己的思想。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实践教学与思想教育经常被割裂开来,相互之间各成体系,人员活动以及管理等出现不协调的问题无法真正地发挥实践育人的整体优势,因此实践育人体系的建立不仅仅是促进实践活动,同时也是需要加强思想教育,只有二者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发挥实践育人体系的内涵。

高校实践育人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在建设实践育人体系的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很多高校原本就已经存在实践育人内容,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完善实践育人体系来解决相关的问题,同时还存在外显性的问题,这也是高校在建设实践育人体系的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这些问题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交织的,都阻碍了实践育人体系的建设,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非常重要,这也是促进建设实践育人体系的重要问题。

观念存在偏差

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建设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其共同目标是高校建设实践育人体系的前提,因此对其进行整体设计也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在整体实施的过程中则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主要原因还是各个参与主体在观念的认识上存在偏差,一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主张将教学目标简单化,而在实践育人体系中,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利用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很多高校在实践育人环节中存在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等缺点,因此无法真正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其次是在活动管理为重的观念上存在偏差,因此在实践管理中存在目标片面化的现象,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建设应该重视机制建设,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高校的工作中重点都是具体的实践活动,忽视了对教育内容的插入,导致实践活动缺乏整体性和持续性,因此高校在活动管理为重的观念上存在偏差。

实践教育体系建设能力不足

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建设意义重大,关系高校共同体的建设,需要不断加强各个主体自身的作用,同时也需要提高各个主体之间的协同性,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整体的优势。现阶段,高校建设实践育人体系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是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不足,无法发挥其主导作用,很多高校的教师理论素养较强,但是在实践能力方面却有着明显的不足,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的满意度不高,很多学生认为应该加强实践教学,而高校从校外选聘的一些指导教师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是在教学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另一方面学生的实践能力存在明显的不足,导致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充分地发挥,很多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意愿强烈,但是很多大学生参加的实践活动多是以观察和公益服务为主,科技创新以及自主创业的实践活动非常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第三是高校的实践育人体系不完善,其保障能力不足,导致其无法发挥协调作用,我国政府在建设实践育人的制度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存在各种学生安全以及知识产品保护等风险因素。

实践育人方法不灵活

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开放性需要进一步扩大,高校实践育人体系是一个载体,在时空的选择上存在广泛性,而当前能够选择的实践育人的方法不多,灵活度不够,这严重影响了实践育人体系的建设。

首先是在项目化方法的推动上不足,这就导致实践项目缺乏拓展力,其中还存在着很多设置不合理、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忽视了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或者说思想教育形同虚设,无法真正地发挥作用,能够将思想教育和实践育人结合到一起的方法不多。

高校创新思想教育模式完善实践育人体系的路径

创新实践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我国大学生长期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比较注重记忆力的训练,从而忽视了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思维不够灵活,缺乏一定的创新。在遇到问题的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到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都是需要学生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的,需要有创新能力,对知识结构进行整理,从而不断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实践能力。同时创新实践教育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能够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同时创新实践教育应该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到一起,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其构建一个综合性更强的实践平台,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新路径。

其次是应该完善创新实践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其中包括很多社会因素,包括社会资源、社会奖励、成功的机会等等,这些因素对于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力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大学生得到成功者的文化资源和思想引导是促进其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因素。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尽量满足学生成才的选择需要,其中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二是加强教学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内容。只有做好这两方面才能更好地促进人才的培养。

提高思政教育实践课程的地位

现代大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越来越明显,其意识形态也受到社会思潮的种种影响,因此需要思政教育对其进行引导。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思政教育对思政课的依赖程度非常高,而其主要是作为基础必修课开设的,但是很多大学生对此的热情不高,其学习思政理论课的目的是为了拿到学分,考研升学等,而思政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的比例是很小的,甚至有些学生认为思政教育对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是毫无益处的,因此课程时间一再缩减,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成效,因此高校必须提高思政教育实践课程的地位,将其放到更为重要的位置上去,增加授课时间,同时丰富学生在实践中的学习感悟,这对于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是非常有意义的。

促进实践教育与思政理论的衔接

随着思政实践育人模式的提出,高校必须加强思政教育和实践教学之间的练习,促进两者之间的衔接,这样一方面能够方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避免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可以让理论课程的教育更加有依托,有利于实践课程的建设和实践育人模式的完善,能够让高校思政实践育人体系更加健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多样化。比如高校辅导员在建设实践育人项目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对学生信息掌握全面的优势,定期和思政教师进行沟通,结合思政课程的进度,制定合理的实践育人方案,从而促进思政教育和实践教育之间的衔接。

制定多元化的思政实践教学形式

现阶段高校思政实践教学形式相对单一,高校在改革实践育人模式的过程中应该更加细化,强化落实,不能将实践育人停留在形式上,应该对思政实践教学进行系统的组织和规划,从而制定多元化、立体化的实践教学形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的教育功能。对此高校应该针对思政实践育人的目标,建立一些行之有效的,受学生欢迎的实践教学形式,增强高校思政实践育人模式的建设成效。

结语

基于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思政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在实践育人的过程中应该创造更多立体化的教学内容,让思政教育更加具有趣味性、实践性和互动性,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各项素质的综合发展。

基金项目:华南农业大学教改项目“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JG17025)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体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